段麗娟
語文課程傳統文化內涵、外延十分豐富,它對一個人精神領域的影響是深廣的。語文教學必須從人格精神拓展,從傳統文化發展的高度去把握,讓學生既學習大量精華古文,又學做人,使其真正成為“塑造國民靈魂的教育”。
新課標明確指出人文素養包含以下內容:“在語文學習過程中,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社會主義道德品質,逐步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正確的價值觀,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認識中華文化的豐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顯然,這段話指出了注重利用傳統文化培育學生人文素質是當今語文教學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因此,讓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相結合具有十分重要的時代意義。
一、與教師人文素養相通,拓展傳統文化的寬度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我們不能僅僅著眼于知識素養的提高,更要把握人的發展的深刻內涵,為人的終身發展打好精神基礎。人文素養教育不是通過說教來實現的,而是讓人置身于情境中自我體驗、相互影響而豐盈起來的。素質教育的核心理念就是人文精神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最終目的就是要培養“完整的人”和合格的公民。素質教育說到底是以素質培養素質、以靈魂塑造靈魂的一種過程,“人只能由人來建樹”。這種影響力,只能用教師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潤、去培養、去提升學生的人文素。
要發揮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作用,語文教師必須首先悉心學習古典文化。在完成教材選編課文之外,應通過開設一系列中華經典名著的課程,來開闊學生的知識視野,提高其文化素養,培育學生的民族使命感和高尚健全的人格。
教師在每教學一篇古典文章之前,首先要鉆研教材,領悟傳統文化的精髓。只有當教師深情投入、真情流露的時候,學生才能受到真正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感染。點點滴滴的積累,潛移默化的滲透使學生精神得到貫注,思想隨之凈化,行為獲得矯正,文化得以熏陶,人文素養才能提高。從這個意義上講,語文教師本身所具有的傳統文化素養應成為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重要的課程資源。
二、與傳統文本情感共鳴,深化傳統文化的深度
語文教學要充分挖掘和展示傳統文化優秀篇章中的各種道德因素,傾心傾力,感同身受地教,學生就會受到震憾、感染和熏陶,久而久之,潛移默化,就可以變為自身道德進步的強大動力,并最終積淀成為價值觀和人生觀。
在語文教學中加強傳統文化教學分量,將其蘊涵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扎根在學生心靈深處,并以此為基礎構造自己的精神家園,讓他們從小就自覺抵制形形色色的精神污染,繼承發揚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道德和民族精神,這無疑具有前所未有的重大意義。
三、與學生價值取向共優化,追求人文素養的精度
把傳統文化納入語文教學要注意和學生的精神、人生發展需求和諧地結合起來。傳統文化只有融入學生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義的。在傳統文化閱讀課堂教學中,師生應互為對象,平等主動,應激勵學生放膽而言,使其平等參與到教學中來,在觀點的碰撞中閃耀智慧光芒,讓每個學習者都切實感受到把古人思想和自己思考結合起來的樂趣。
語文教師要承擔起價值引領的重責,要審慎、準確把握傳統文化教學內容的價值取向,把時代和民族倡導、尊崇的主流價值觀貫穿于教學全過程,應該從對人的終身發展、對民族未來負責的高度來謹慎選擇適合學生消化、吸收的傳統文化的教學內容。時代在變化,審視傳統文化經典的標準也在發生著變化。因此,經典也需要重新審視,經典也可以再加工、分解給學生。應倡導生命與生命的平等交流的體悟學習方式。教學方式上,強調師生之間的雙向互動,強調課堂內外的互動,強調書本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歷、人生追求的結合,強調紙質教材與多媒體課件的結合,強調學習與研究的結合等等。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中,思想漸漸擺脫浮躁,即使難以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但率真的心靈卻不迷失方向,能勇往追求光明之旅。
總之,讓傳統文化與語文教學相結合,就得要選得精,學得透,悟得深,幫助學生真正從傳統文化中汲取精神營養,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全面提升人文素養。說到底,母語教育就是人的教育,人文素養就是人的素養。只有全面而深刻地把握好傳統文化之根,使學生精神受到圣哲前賢思想的滋養,讓學生既學文化,又學做人,語文教學之舟才能在傳統文化博大精深的海洋上吮吸著鮮活的時代氣息揚帆遠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