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高正,楊江華,朱 云,沈 健
(1.浙江省湖州市中心醫院放射科;2.肝膽胰外科;浙江湖州313000)
乳腺癌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腫瘤,在惡性腫瘤中,其發病率僅次于肺癌。近十年來,我國乳腺癌的發病率在逐年上升且呈現出年輕化的趨勢,給廣大婦女的生命安全造成了極大威脅[1-3]。現有研究表明,某些生理條件和基因突變可能成為乳腺癌發病的高危因素,比如未婚、未生育、易感基因1/2(Breast Cancer Susceptibility Gene 1/2,BRCA1/2)突變等,另外年齡、過量飲酒也會導致乳腺癌發生的重要因素[4]。然而,迄今為止,乳腺癌具體的發病機制還不完全,尚未找到可以預防和完全治愈的藥物或手段。早發現、早治療對于乳腺癌患者的預后及存活時間有很大的改善,比如對于原位癌或者直徑≤2.00cm且無轉移的乳腺癌,經過手術和化療后其5年存活率已經達到了90%以上[5]。這些數據說明乳腺癌篩查工作的開展具有重要意義,同時也對影像學在乳腺癌中的敏感性、準確性、特異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來,磁場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術在醫學檢查及診斷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MRI對于乳腺類軟組織具有較高的分辨率,并且可以通過多位成像能力從多方面反應乳腺腫瘤的大小、形狀、質性等特點,可以較全面地反映乳腺癌的組織結構,在乳腺癌的早期診斷中具有重要的作用[6]。在本研究中,先采用低MRI技術對100例乳腺癌患者進行了檢查,然后和術后或病理學診斷結果進行對比,對 MRI技術在乳腺癌早期診斷和分期中的準確率、敏感性和特異性進行了評判。
選取2017年4月至2018年5月來湖州市中心醫院收治的乳腺癌的女性患者100例作為研究對象,年齡在26~54歲之間,平均年齡為(32.47±8.77)歲。本研究經本院倫理委員會同意批準且所有患者對本次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均知情、同意并簽署相關文書。除此之外所有研究對象還需滿足:①無狂躁抑郁性精神病、偏執型精神病等影響與醫生合作檢查的精神類疾病;②預期存活時間在3個月以上。
1.2.1低MRI檢查
本次研究中MRI儀器選擇美國GE公司的Singa EXCITE 0.35T MRI 儀行腹盆部 MRI 平掃及增強掃描。定位方式采用常規矢狀位象,并采用呼吸補償和流動補償、上下預飽和等技術減小因患者呼吸、血流等原因造成的偽影,掃描范圍為乳房及腋窩,在掃描前40min適度飲用純凈水保證在掃描時膀胱為充盈狀態。常規MRI掃描具體參數設置如下,T1WI:TR 450ms,TE 20ms,層厚5mm,層間距1mm;T2WI和壓脂T2WI:TR 4 000ms,TE 120ms,層厚5mm,層間距1mm;DWI參數設置為TR=1 000ms,TE=64ms,層厚設置為4mm,層間距設置為0.40mm,FOV320mm,平均次數為2次,b值分別為0、500s/mm2、1 000s/mm2。動態增強MRI(DCE-MRI)參數設置為:采用T1高分辨率采集技術,TR設置為4.75ms,TE設置為1.70ms,層厚為1mm,FOV為320mm,矩陣為445×359×287, FA值為60,寬帶320Hz/px,造影劑選擇Gd.DTPA,濃度為0.20mL/kg,每例患者掃描8次,第二次掃描的同時使用高壓注射器經肘靜脈快速注射釓噴酸葡胺注射液,劑量為0.10mmol/kg,每次掃描時間為60s,總掃描時間為480s。乳腺正常組織和病變組織的區分見文獻《中國抗癌協會乳腺癌診治指南與規范(2017年版)》。本次研究已經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且患者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
1.2.2組織病理學檢查
術前進行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術后對腫瘤大小進行測量,同時觀察腫塊的大小及形態特征,同時運用組織免疫化學染色的方法確定腫瘤良惡性。為確保研究的嚴謹性,對MRI檢查和組織病理學檢查的醫生進行雙盲處理,即進行組織病理學檢查的醫師對MRI檢查的結果不知情。
對腫塊大小,先用三次測量數據用EXCEL表格將相關數據錄入,然后計算三次測量結果的平均值作為腫塊實際大小,對準確率、敏感性和特異性采用百分比(=MRI測試數據/病理學測試數據×100%)的形式表示。以術后病理學檢查結果作為檢查結果的金標準。
100例患者共檢出116個病灶,其中惡性病灶67個,占57.76 %,良性病灶49個,占42.24 %。其中92例經術后病理學證實,其余24例經活檢穿刺病理學證實。與之具體乳腺癌病理學分布和與之相對應的MRI技術檢出結果如表1所示。結果顯示MRI技術對于惡性乳腺病變檢出具有較高的檢出率(100 %),且對于良性病變(包括乳頭狀瘤、血管瘤)也有較高的檢出率,但是有2例脂肪瘤未經MRI技術檢出。
表1乳腺疾病病理學分布情況
Table 1 Pathological distribution of breast diseases

病變類型組織病理學檢出病灶數(n)MRI技術檢出病灶數(n)MRI技術檢出率(%)惡性病變6767100.00浸潤性導管癌1919100.00浸潤性小葉癌2121100.00導管原位癌1616100.00浸潤性乳頭狀癌1111100.00良性病變494795.92乳頭狀瘤2727100.00血管瘤1515100.00脂肪瘤7571.43
將MRI測得的乳腺癌腫塊直徑與術后檢測的84例腫塊直徑進行了對比,發現腫塊越大,MRI技術測得的腫塊直徑(r)與實際腫塊的直徑(R)相對誤差越小。但是在直徑<3.50cm的腫塊中,MRI技術測得的腫塊直徑(r)與實際腫塊的直徑(R)相對誤差要>15.00%,相對誤差計算公式為:相對誤差=(r-R)的絕對值除以R再乘以100%。
共64例毛齒特征的乳腺腫塊,MRI檢出58例(90.63%),有6例邊緣毛齒特征的乳腺腫塊沒有被檢出。乳腺癌MRI通常表現為形態不規則,T1WI多數呈等、低信號,T2WI和DWI通常呈等、高信號,病灶邊界毛糙、可見毛刺征,見圖1。乳腺癌分期檢查結果顯示MRI技術對原位癌的識別率較低,15例共檢出9例,但是對于T2、T3、T4分期的乳腺癌檢出率較高,為100%。T1期有4例未被MRI檢出,其原因可能與腫塊體積太小(直徑為0.70cm)有關。

注:A為MRI矢狀面;B為MRI動態增強早期病灶明顯強化。
圖1 MRI檢出的毛齒特征的乳腺腫塊
Fig.1 Breast masses detected by MRI in dentate features
(A: Sagittal surface of MRI; B: Obvious enhancement of early lesions revealed by EMRI)
表2 MRI技術對乳腺腫塊邊緣特征和乳腺癌分期的檢測結果
Table 2 Results of MRI technique for breast cancer staging and edge features of breast mass

乳腺癌的發病率在近十幾年來逐年上升,但是其致死率卻在下降,這種現象一方面得益于最新抗癌藥物的高效性,另一方面在于現代先進的檢測手段,在乳腺癌惡性轉變之前及時進行手術或者化療從而控制癌細胞擴散[7]。MRI技術是目前在醫學中應用最廣泛的診斷工具之一,相比于傳統的B超檢查,MRI可以從多方位、多角度顯示腫瘤的位置、大小、和形態,同時對于腫塊和乳腺正常組織的連接關系也可以提供非常多的信息。一般而言,高MRI具有分辨率和靈敏度要顯著高于低MRI,但是經過適當的參數調整,低MRI也可以達到較高的乳腺癌檢出可信度[8]。此外,低MRI還具有價格低廉、檢測速度較快的特點,對于大范圍的人口篩查具有重要作用。余劍鋒等[9]對低MRI技術在盆腔腫瘤中的診斷價值進行的分析,發現低MRI在盆腔腫瘤檢查的敏感度、特異度、準確度分別為93.98%、42.86%、91.11%,說明低MRI在盆腔腫瘤診斷中具有高性價比、高準確度的特點,此外也有許多研究對低MRI在膽道梗塞性疾病、腦部腫瘤、關節應力性骨折等方面的診斷價值做了深入分析[10]。這些研究對于低MRI在乳腺癌中的診斷的參數設置提供了參考,在本次研究中,選取了西門子(深圳)磁共振有限公司生產的IEMENS 1.5 T磁共振掃描儀,參考了關于低磁場共振成像參數優化的經驗,對儀器參數進行了設定。橫軸位T2WI:TE71ms,TR6 000ms,層間距1.50mm,層厚4.00mm,FOV350mm×350mm,采集矩陣358×448;橫軸位DWI:TR10 300ms,TE107ms,b值分別取50s/mm2、200s/mm2、500s/mm2、800s/mm2。T1-f13d:TR5.3ms,TE1.8ms,FOV340mm×340mm,矩陣196×320,層間距0.50mm,層厚2.50mm。T1動態增強掃描:T1-f13d:TE1.80ms,TR5.30ms,FOV340mm×340mm,矩陣196×320,層間距0.50mm,層厚2.50mm。100例研究對象經病理組織學檢查共檢出116個病灶,經MRI檢出114例,檢出率為98.28%,說明低MRI具有較高的乳腺癌檢出可信度。
乳腺癌中的腫塊大小與乳腺癌的分期有著密切聯系,一般而言,腫塊越大,則乳腺惡性病變的可能性及發生惡性轉移的可能性也會更大[11]。為此,將乳腺腫塊的直徑作為一個重要指標。研究顯示,當乳腺腫塊直徑>3.50cm時,低MRI可以準確測得乳腺腫塊的尺寸,其測試結果與術后測得的腫塊實際大小差距非常小。但是對于直徑<3.50cm的乳腺腫塊,MRI測得的乳腺腫塊尺寸要顯著低于實際尺寸。倪萍等人2017年研究證明,由于乳腺組織富含脂肪,而脂肪組織在MRI檢測(T1、T2中)會表現高信號,如果乳腺為原發性癌變且體積較小,則其檢測結果受到脂肪組織的影響會較大,因此,我們建議對乳腺腫塊體積較小的患者,應進一步采取措施,比如采用高MRI技術或者彩色多普勒超聲技術進行篩查。
乳腺癌的邊緣特征與腫瘤的良、惡性關系密切,乳腺癌腫塊邊緣有毛齒,則癌細胞更容易擴散,與正常組織的交聯更加復雜,不利于外科切除[12]。本次研究經組織病理學檢測共有64例毛齒特征的乳腺腫塊,MRI檢出58例(90.62),有6例邊緣毛齒特征的乳腺腫塊沒有被檢出。乳腺癌的分期對于進一步的治療手段的選擇具有重要作用,現在乳腺癌的分期一般要考慮乳腺癌的腫塊大小、腋窩淋巴結轉移程度、以及是否有遠處轉移來進行分期[13]。在本次研究中,根據腫塊大小對乳腺癌進行分期,乳腺癌分期檢查結果顯示MRI技術對原位癌的識別率較低,15例共檢出9例,但是對于T2、T3、T4分期的乳腺癌檢出率較高,為100%。T1期有4例未被MRI檢出,分析其原因可能與腫塊體積偏小同時患者乳腺脂肪較豐富有關。乳腺癌的臨床分期是判斷有無遠處轉移的重要指標[14],低MRI可以清楚的檢出臟器間脂肪組織內的淋巴結,是完全無創、價格低廉的檢查方法,并且費用很低,因此低MRI技術在乳腺癌形態檢測和分期診斷中具有重要的使用價值和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