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文煜 詹秦川
摘 要:自20世紀90年代開始,旅游業在西北地區逐步發展,在為當地人帶來利益的同時,對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也構成了一定威脅。文章研究的是新疆喀納斯建筑的環境藝術保護,從建筑的結構、用材入手,結合當地地理環境、氣候及居民居住習慣等方面進行研究,以環境藝術為主線,對基礎數據采集、結構分析、藝術化設計及保護等方面進行初步探索,使新疆這個多民族地區的文化更加豐富,也為后人提供更直接且更加快速和高質量的參考。
關鍵詞:喀納斯建筑;建筑結構;少數民族;人文自然;環境藝術
喀納斯位于新疆阿勒泰山區,是國家重點自然旅游保護區。在歷史上,當地人由于長期受蒙古族統治,在宗教、服飾、飲食等方面與蒙古族有很大的相似之處,而在建筑結構上卻比較特別。在科技日益發達的社會背景下,我們可以通過專業研究人員已掌握的知識對喀納斯景區進行保護,這對于我們了解民族文化、保護自然風景有重要的意義。
一、新疆喀納斯本土文化概述
新疆喀納斯位于新疆布爾津縣北部,那里有一支古老的民族——圖瓦族。圖瓦族歷史上與蒙古族有著很深的聯系,有學者認為,這部分的圖瓦人有可能是成吉思汗帶兵打仗時士兵的后裔。由此,圖瓦人與蒙古人有很多相似之處,在宗教上,大部分信奉藏傳佛教,而在漫長的歷史演變中,他們的服飾、飲食和居住都有著自己的特點。在服飾上,男女都以長袍為主,不同的是男的佩戴“薩烏特”帽,或纏裹白頭巾,喜配小刀,而女性佩戴“托兒次客”帽,帽型圓且邊鑲銀片,平時也會纏裹黃色或紅色頭巾,喜配銀飾。在飲食上,以奶制品為主,平時主食以面食為主,如面片、馕、油馃子等,秋冬季節氣溫降低,多食肉制品,牛羊肉就是非常適合在冬季食用的肉類。傳統的圖瓦人在出行時會騎馬,或使用馬車,而隨著現代化趨勢的發展,不少家庭在山區也會開車出行。
在喀納斯山區,有美麗的風景、優雅的環境以及“水怪”的傳聞,使得這里成為旅游勝地,近幾年來第三產業帶來的收入也是相當豐厚。藍天白云,森林河流,高山湖泊,喀納斯山區的風景如同世外仙境,在這樣的環境中的建筑也是非常別致的。
二、喀納斯建筑結構概述
(一)喀納斯當地建筑特點
由于地處西北干燥地區,且山區紫外線強烈,四季溫差大,當地人居住的房屋建筑也隨著季節而變化。冬季以木屋為主,冬季寒冷,而木頭具有良好的保溫效果,人們在其中居住會更溫暖;到了夏季,人們住進氈房,這與哈薩克斯坦族所住的氈房相似,都是由蒙古包發展變化而來,但缺少蒙古包的精致。
冬季的木屋大致分為三種類型:第一種是由木板打制,開天窗,屋頂為斜坡狀;第二種是如窩棚狀三角形的屋頂;第三種是由圓木制成的正方形屋頂,開墻窗。夏季的氈房具有通風的好處,山區天氣變化無常,經常有雨,但落雨時間較短,雨過天晴后氈毛也易風干,這為當地居民帶來了許多便利性。在喀納斯景區,經常會看見有較多的類歐式小建筑,這些是為游客提供的賓館和公共洗手間,環境的提升可帶動游客指數上升。
(二)建筑結構
大多社會空間構成都是如此,公共或是私人,群落或是個體,都反映著人的行為習慣。個體建筑反映私人習慣,而群落建筑則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的流動性。在喀納斯山區中,人們的建筑因地制宜,高山森林木材繁多,建筑材料就以木材為主。比如,校園建筑就有景觀規劃類的共同點。隨著社會的進步,盡管是在山區也十分重視教育。校園的建筑環境對學生的教育起重要作用,與住宅相似,除了學校大門會采用金屬材料外,其他幾乎都是采用木頭。村落中的村委會等公共辦事處的建筑也是以木料為主,一般會設立在村落中央,方便人們處理事務。當地傳統老人信仰藏傳佛教,修建喇嘛廟,與其他信仰此宗教的少數民族不一樣的是當地人采用木頭獨修一座小院。同樣,墓地的修建也與木質材料有關。新疆圖瓦人的葬禮與蒙古、西藏相似,大多采用天葬,其方式是在墓房上搭建一個沒有頂棚的圓木架子。
傳統的民俗住宅建筑大多以木材為主、石材為輔,這一區域的人們住處偏遠,除了部分與周圍少數民族相似的習慣外,對自己的文化保留相對較為豐富。這是由當地人長期的生存斗爭經驗而來且并非一成不變的,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經濟能力與當地材料的限制都對其產生影響,要充分地考慮到建筑的功能與形式,最終產生的就是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的新疆喀納斯建筑部落以平面空間形式布局的樣式。
三、環境藝術保護在喀納斯建筑中的應用
(一)單戶結構分析
對建筑環境的保護要建立在清晰的思維背景下,準確地參考建筑結構以及當地村落的系統結構,結合當地的自然生態因子和人們對居住環境的具體要求。每家每戶的平面布局形式類似,以“一明兩暗”為主,這是在歷史演變中改進而來,即一個主廳和兩個臥室,時間一久,就形成了與其他民族不相同的格局。
首先,“I”字型是最為常見的,即橫成一排或者豎成一排,中間為主廳,兩邊為臥室。左右兩邊的臥室分別有一扇門,有的沒有門,用門簾布進行遮擋。整體建筑短側不開窗,長側開四窗,正門兩面分別再開一窗于臥室所用。還有一室一廳和單獨一室的結構,適合一到兩人居住,這種戶型建造簡易且居住方便,大多數的人會選擇這類結構。其次是“L”型結構,這類結構也較為常見,拐彎處添加了廚房,同時加入了一些空間上的私密感。接下來是“T”型結構,多出的空間有的作為前門為玄關,有的作為后門當倉庫、偏房,用來放置農具等。最后是“院落式建筑”類型,這一類型適合家族性群體居住,是由三部分“I”型建筑圍繞在“口”型三邊呈“凹”狀。
(二)院落與建造分析
傳統的西北地區少數民族多以畜牧業為主。我國西北地區地廣人稀,有大量的土地資源,高層建筑少,尤其是在山區草原地區,每家每戶都有自己的院落,院落都是以家庭為主自成一院。與北京四合院不同的是西北地區的院落門一側換成了柵欄,內部的院子面積較大。有的家庭將廚房、廁所等放在外側,但隨著人們素質文明的提高,當地人都會修理下水系統。喀納斯地處山區,土地營養肥沃,即便不在院內專門培養植物都會有野生植物自己破土而出。為了不影響植物生長,在院落內會用木頭搭建走廊,鋪在地面上,各走廊貫通連接著各部分建筑。院落大門頂部通常會有一根橫梁,圍欄的排列也十分考究,盡管沒有現代工業加工出的統一精致,但每一根圍欄經過人工處理,進而高度一致,排列整齊,可以體現出自然之美。建筑側面有檐廊,類似于日本的側緣,半私密型的建造使室內和室外環境形成了有效的溝通。
在喀納斯山區環境之中,木材是利用率最高的材料,同時也有其他材料的運用,如生土、石頭等,工具也十分豐富,如斧頭、刨子、鑿子等。由于木頭易潮濕,所以在建造時會采用“抬高法”,即將整體建筑抬高20cm至40cm,使木頭與地面保持距離并用石頭或者水泥筑平,以此方法來防潮。建筑裝飾部分在保護過程中十分重要,在眾多考古研究中發現,一個民族的審美決定著這個民族的文化和存在期。這在喀納斯人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就有很多體現,如他們制作的配飾和皮制品都十分精致,建筑裝飾也不例外。木雕、氈房等裝飾都包含了少數民族氣息,這些裝飾載體亦是環境藝術保護的重要對象。
四、結語
新疆喀納斯地處偏遠地區,很難受到外界“干擾”,當地少數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風俗個性,這也就是為什么此地區保存古老建筑較為完好的原因。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背景下,新疆喀納斯建筑能夠依然保存完整,在這個時代是難能可貴的。盡管當地的建筑及環境受外界沖擊影響較小,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也有不少問題浮出水面,或許我們看到的是適合人們度假旅游的好景區,殊不知它可能已經丟失了最原始的狀態。環境藝術保護能夠做到的是將原本的建筑形態結構進行保護,而其中的人文信仰、風俗情懷是技術無法保留的,更是需要人們從思想層面加以保護,尊重我們的少數民族文化和自然景觀。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參考文獻:
[1]詹秦川,弓宸.虛擬現實技術的應用及發展現狀分析[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4,(7).
[2]郭煜鋒.新疆圖瓦人傳統聚落與建筑空間形態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6.
[3]程適良.新疆阿爾泰山區的圖瓦人[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1994,(5).
[4]吳波,侯鳳芝.傳承文化,還原古籍——“天一閣藏古籍珍本數字工程”的構想與探索[J].出版廣角,2013,(22).
[5]詹秦川.選題策劃《為西部設計——文化資源設計再生》序言[J].包裝工程,2018,(20).
[6]翟文雅,王江萍.數字化影響下的景觀設計[J].綠色科技,2018(21).
[7]蔡惠影,李鵬宇,畢士文.數字化技術影響下的園林景觀設計探究[J].現代園藝,2017,(1).
作者簡介:
傅文煜,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
詹秦川,陜西科技大學設計與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