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傳文 陶丹妮
摘 要:隨著城市化的發展進程,人們的審美能力不斷提高,生態環保意識不斷增強,因此,對城市公共休息設施的舒適性和觀賞性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生態設計以綠色、經濟、可持續、以人為本為設計原則,將其應用于公共休息設施,并成為公共休息設施發展的動力和基石。城市公共休息設施是為人們服務的工具,將生態設計的思想注入其中,塑造功能、美學與生態并重的休息設施,對城市經濟文化的持續發展具有長遠價值。
關鍵詞:生態設計;城市公共休息設施;可持續
一、生態設計與城市公共休息設施的定義及相關概念
(一)生態設計的定義
生態設計的范圍廣泛,西方學者認為生態設計,是一種最大限度地借助于自然力的最少設計,是一種基于自然系統自我有機更新能力的再生設計[1],這與東方學者“師法自然”的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外。概念上的巧合并非偶然,可以看出:對于自然規律的尊重是生態設計的前提與基礎。
生態設計以綠色、經濟、可持續、以人為本為設計原則,是集生態功能、審美功能和象征功能為一體的設計構想。自然環境作為人類生活的載體,如今正面臨著嚴峻挑戰,因此,應將生態設計的思想引入公共設施設計中,在可持續原則的基礎上,對資源進行重新的分配與整合,將廢棄的材料和地,進行合理的生態化恢復與補償,提高城市設施可持續利用率,以期達到環境與功能并重的效果。同時,生態設計使得原本狹窄的設計思路,呈現出嶄新的一面。
(二)城市公共休息設施的定義及分類
1.城市公共休息設施的定義
城市公共休息設施,首先是城市公共設施的組成部分,為廣大市民提供服務性的休息設施,是常見的公共設施之一。它是外部環境與內部因素的紐帶,主要功能為提供公共休息場所。其次,作為城市公共休息設施,它首先展示的是一座城市的形象,映射的是當地文化特征及風格,同時滿足人們的生理心理需要以及行為習慣。最后,在滿足了人們基本需求的前提之下,其必須與周圍環境相互協調,達到人、休息設施、自然環境的有機統一。
2.公共休息設施的分類
(1)公共性坐具
公共性坐具的類型也有很多,主要供人們休息娛樂。分為單座椅、連座椅、特殊形式的座椅。
(2)庇護性休息設施:廊、亭、榭
廊:集行走、休息和觀賞功能為一體的公共走廊,稱之為廊。
亭:分為四角亭、六角亭等,一般呈紅色,在綠植的映襯下,格外引人注目。
榭:一般設置在景點,南方比較常見,包括水榭、花榭[2]。
(3)輔助性休息設施:矮墻、臺階
矮墻:一般設置在廣場中,主要作用可以分割空間及休息。
臺階:在必要時,可以當做休息設施。
(4)其他休息區
草地上、沙灘、石塊等也是休息的好去處。
二、公共休息設施中的生態設計原則
(一)可持續原則
公共休息設施設計不同于一般的產品設計,它必須與外部環境相互協調,應具有高度的統一性和系統性。它的內部與外部存在著一定的聯系與匹配關系,這種匹配關系是可持續的,是發展的,是科學的。這種匹配關系無疑是現代城市設施設計的缺口,大部分城市設施設計都呈現出與周圍環境獨立的分隔化設計,顯然,這類設計是毫無統一性和系統性可言的,更加無法展現出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與人文內涵。對此,需對“人—公共休息設施—環境”三個要素整體把握,建立彼此之間的持續協調關系,使三者的關系持續有機發展。
在圖1中,人作為社會活動的主體,是內部環境的參與者和活動者,和諧地與外部環境相處交流,這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首先,人作為環境中最為活躍的內部因子,能夠愉快地相互交流,進行各種休閑娛樂活動,且有屬于自己的空間;其次,人與坐具的協調統一,從坐具坡度的面積及急緩度來看,可將空間劃分為開放區域和半開放區域,提供給人們更多選擇空間,增添了整個環境的系統性與趣味性;最后,達到人與自然環境的和諧統一,這是生態設計的最高標準。
當然,除了對內部因子的考量,也需要對外部因子做研究。四時節氣變化規律、綠化植被成長周期以及使用材料的物理屬性等這些外部因子也在城市公共休息設施中起著重要作用,必須以生態觀的角度將外部因素納入考量當中,充分考慮外部因素的可持續性與發展性,將內部因素與外部因素合理安排,協調環境與功能的關系,結合科學手段,匹配好一個長期穩定的科學發展狀態,打造融入生態設計理念且具有城市形象魅力的城市公共休息設施。
(二)經濟原則
經濟是生態發展主題。生態設計所強調的是以經濟可持續增長為前提的同時,節約能源與資源,減少對環境的破壞。經濟成本是設計中考慮的首要問題,這包括初始投入成本、運行成本以及處置成本。在設計公共休息設施時,必須考慮經濟成本,經濟成本也是環境資源保護的基礎。在規定好初始投入成本后,減少能耗降低運行成本,增強設施循環利用率,相應降低損耗處置成本的費用。公共休息設施使用率極高,同時損耗率極大,因此,對材料的選擇尤為重要。在選擇材料時務必注意材料的兩面性,從結構、工藝、安全等整體角度去選擇材料。
公共設施的材料大都為金屬、塑料、木質等。其中使用最為廣泛的是金屬與木質。金屬,作為不可再生資源,在運用時必須格外注意,需考慮替代材料,或者與多種材料結合,減少金屬材料成分;減少使用對生態環境有危害的材料,其既不經濟也不安全;再者,公共設施在組裝時,減少用化學性粘合劑進行連接,減少材料的浪費,降低對生態環境的污染。木質,是人類最親切的材料,木質座椅觸感極好,工藝簡便,外觀親切,紋理清晰,光澤鮮亮,是設計的首選,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看并不經濟,木質座椅耐久性差,易失光澤,對此,可結合塑料等材質,運用現代技藝,靈活設計,使其既經濟又科學。
(三)人文原則
生態設計核心宗旨為以人為本。人作為公共生活的主體,在城市公共生活中起著重要作用,而公共休息設施在城市公共生活中作為一個載體,它承載著城市的歷史文化,映射出人們的人文精神。城市歷史與文化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將有城市特色的符號語言加入到公共設施中,使人對城市風貌與歷史文化認同產生共鳴,喚起人們強烈的歸屬感和親切感。
公共休息設施的使用對象也是人,需處處體現人文關懷,充分考慮人的生理需求、心理需求,從實際出發。在使用人群中,老人、兒童、青年、殘疾人有著不同的行為方式,應針對不同人群的活動特性加以研究調查,不違背其宗旨。
設計合理、巧妙的“城市家具”,既能方便人們的使用,又能為城市營造一片休閑意境,讓身處城市中的人們身心愉悅[3]。從形態上:線性規整以干練的線條合理地分割空間,既滿足人們交流的需求,又能滿足獨處的需求,在滿足了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又滿足了心理與生理雙重需求,再配上綠植,整個空間和諧有趣,使人身處其中心情愉悅,創造了一個平等的公共休息空間。在遵從這些原則的前提下,注重對于人文情感投入,結合人體工學和行為科學力求城市家具的綜合化。
三、生態設計在城市公共休息設施中的重要性
第一,在城市公共空間環境中,映入眼簾的不僅僅是空間外部所呈現的形態、色彩、材質、構件、功能等外部因素,更重要的是挖掘建筑、環境、場所及它們相互之間的內在情感與結構關系。生態設計是城市公共設施設計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的匹配起到至關重要的紐帶作用,對生產生活產生重要影響,一個行而有效的設計能夠改善空間布局,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能耗,增強環境保護。
第二,城市公共休息設施的生態設計能夠從整體的角度指導設計方向,從系統的角度看待材料選擇問題,從周期性、可持續性、科學性的角度解決材料浪費問題,能有效地解決運營施工中長期積累的問題。如今經濟快速發展,科學技術占據重要位置,在城市公共設施設計中,能夠通過現代技術快速找到問題所在,針對污染源做出凈化處理,避免時間成本和人力成本的浪費,提早制止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現象,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四、結語
生態設計有利于社會各方面的發展,既有利于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又有利于提高社會生產生活的效率,還有利于解決施工運營中的資源浪費問題。因此,設計師應秉承生態設計的理念,尊重自然規律,在設計中做到“人—公共休息設施—環境”相互協調發展,力求為人類提供一種實用、環保并且耐用美觀具有生態理念的公共休息設施。
參考文獻:
[1]車生泉.道路景觀生態設計的理論與實踐:以上海市為例[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2007,(3):180-188.
[2]張玲.城市公共空間中的休息設施設計與研究[D].哈爾濱師范大學,2012.
[3]孫博勇.淺談城市家具的設計[J].山西建筑,2007,(30):32-33.
作者單位:南昌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