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冰
摘 要:詹姆斯·斯特林(James? Stirling)1926年出生在英國格拉斯哥,他的視覺審美和對圖形的把握受其父親當年的輪船機械圖紙上那精致的形體和顏色應用的影響。他的作品從一開始的漢姆公地住宅,因運用粗野主義手法、暴露混凝土樓板的表現形式,震撼了人們,而被認為是“粗野主義風格”,到簡樸的斯圖加特美術館,因材料都是精心挑選的,色彩也用心調配的,充分地表現了現代建筑特色與古典主義建筑的微妙聯系,又被認為是“后現代主義”者。他一直沒有固定的建筑風格,但是他的作品有著咄咄逼人的風格氣勢。
關鍵詞:詹姆斯·斯特林;建筑師;建筑設計
一、概述
詹姆斯·斯特林大師堪稱是現代建筑史上的先驅,曾經寫過很多文章和著作,對古今的建筑師們產生很大影響,所以被稱為建筑運動的推動者和批判者。他通過高質量的設計作品,影響著英德美三個國家建筑行業的發展。他跨越現代主義時代和后現代主義時代,在幾十年的設計實踐中,一直堅持現代主義創作原則,但他的作品風格卻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從最初的抽象性變成抽象與實在相結合,體現他創造力。他是很務實的建筑師,以行動說話,用作品表達其對創作精神的追求。他對建筑材料與技術的掌握非常熟練,但是他的設計作品總是以人性化設計為基本,他反對只有表面的材料技術表現手法。其次,他對空間和交通路線的掌控能力很強,甚至,在很多建筑設計中,他把交通系統作為建筑設計規劃的重要構成要素。他的設計作品把交通空間和觀賞空間融合設計,有高效多變的功能空間。費蘭姆普頓這樣評價斯特林的作品:“斯特林的意義在于他的風格中那種咄咄逼人的氣勢,在于他形式中那種光輝的建筑藝術性,而不在于對‘場所屬性的堅持不懈的精細加工,可是后者卻是生活質素的必然元素。斯特林對于語法的想象力遠遠超過了他在1950年代一度堅持的對于創造場所的雄心。”[1]
斯特林在建筑領域獲得的獎項非常多:1978年獲得阿爾瓦·阿爾托獎,1980年獲得英國皇家建筑師協會金獎(RIBA),1981年獲得美國普利茲克獎,1985年獲得芝加哥建筑獎,1986年獲得托馬斯·杰佛遜獎,1988年獲得胡高·哈靈獎,1990年獲得日本普利米帝國獎,等等。他是柏林和佛勞倫薩學會的名譽成員,也是美國文學藝術學會的名譽會員。
二、設計哲學
詹姆斯·斯特林是當代很受歡迎和尊敬的建筑大師,但從事建筑行業40余年來,沒有固定的風格設計樣式,他只是堅持自己的原則,反感被歸到某些類別中去。他強調:“我從來不會想到什么風格,我只會盡力去找出什么是完成每個委托的最適合的方法。”[2]所以,大家被他的多樣性弄得頭暈亂轉也總結不出一個所以然。不過他對設想創意或現實實現的建筑都有自己明確清晰的理解,他唯一的目的是做出優秀的方案,而不是為了引起社會的關注。他不會偏執己見,但對個人的想法和信念深信不疑。范薩斯柯·達爾·科總結斯特林一生的成就:“詹姆斯的一生中成功地捉住了那些上個世紀無法解決的不穩定因素,他身處一份時代的大潮中,但是卻批判地找到了新的前進方向;反對那些不合理的愚昧的千遍一律、虛無的派別體系、那些壓抑人的對不明前途的過分樂觀……他是一位熱愛自由勝于一切的大師,他堅信唯一值得不懈堅持的是對自由的追求。”[3]斯特林在一定程度上受戰后建筑思潮的影響。總結其一生的設計理念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忠于自然與發展
范薩斯柯·達爾·科稱詹姆斯·斯特林是“限制條件下超常發揮”的能手,他不追隨潮流或形式化的東西,他作品的豐富多樣性和突變的風格形式會讓人迷失,因為斯特林自始自終都堅持設計是自然而然不可避免地形成的。他做設計從來沒有遵循所謂的風格統一,只是竭盡全力去尋找完成每個方案的最好方法。
他設計的萊斯特大學工程樓中隱藏著一種自然而然的明確和簡單關系,項目自身的形態特征就是對任務書和場地特點的明顯闡述。斯特林在這個方案里不顧用地的可行性做出如此不可思議又合乎邏輯的作品,確實令人驚嘆不已。斯特林不以結構體系來決定建筑的形式,努力跳出各方面的限制,希望能通過任務書或者場地促使方案自然而然地形成。他在室內方面的處理手法更是隨其自然,沒有固定的風格形式,而是根據每個不同功能空間來決定其表現形式,所以這里的每個空間都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同樣,在建筑結構和承重體的處理上也是根據不同結構部位的變化選擇相應的結構類型,對每個空間大小和使用要求都是最合適的。
(二)忠于歷史與文脈
忠于文脈是現今建筑設計界的一種大特點,在20世紀50年代這方面并不受重視,但是斯特林很早就意識到其重要性并開始探索英國傳統建筑形態特點。他通常運用的設計手法:充分考慮周圍建筑的布置方式,在原建筑旁邊建造時充分考慮原建筑的主導地位,使新建筑從屬且協調地融入到環境中,還要考慮材料、整體色調和建筑比例尺度要與周邊建筑協調,把舊建筑的一些細部構件通過簡化等方式引用到新建筑上,使舊建筑的特色得到延續而又不雷同。早在1957年他就參考19世紀工人住宅形式并將其運用到普雷斯頓住宅的設計項目中,整個建筑沒有一點現代的痕跡。比較突出的案例還有1976年為柏林一條街設計的建筑復原方案克勞畫廊。
斯特林不僅是對改造性建筑的歷史與文脈處理得好,通過對歷史與文脈的繼承與運用設計的幾座德國博物館更是讓人驚嘆,如福格博物館新館、克羅美術館(特納博物館)、布雷拉博物館等分別坐落在不同的城市,因為其是將一個全新的建筑物融入到擁有長久歷史和場地文脈的背景中去,所以處理手法與前面的改造或復原建筑不一樣。這些大型建筑物和市內工程都是對復雜城市肌理的重新梳理和闡述,不僅受任務書要求和場地、自然條件的制約,還要考慮與周邊公共空間的組織設計。這是為了改變現存環境,使現在和過去之間有連接和交流,而不是單純地模仿舊建筑或者是不顧現狀。
(三)忠于材料與色彩
材料和色彩的運用方面斯特林更是隨心所欲,他從來不考慮什么風格約束而不能使用哪些材料。他喜歡通過不同材料的混搭拼接而達到他理想的效果,而且較少使用真實材料,偏好使用飾面材料去隨意發揮,從而創造出一些特具風味的格調。他用得比較多的石材是出于對紀念性風格的需要,但是也不僅僅拘于石材,他常把傳統石材與各種新材料并用,運用新的手法來使用傳統材料,達到更好的對比效果。
對于色彩,從其很多作品可以看出,斯特林是大膽無拘的。最初他的作品主要運用材料的原色。20世紀70年代后他的作品開始注重色彩的表現力,綜合了高技派的技法,大膽地把艷麗的原色運用于建筑設計作品中,給人以強烈的視覺沖擊力,同時豐富了作品的表現力,從而給人留下很深刻的印象。[4]
三、代表作品評析
斯圖加特國立美術館新館,位于德國斯圖加特,于1984年建成。
斯圖加特國立美術館位于市中心邊緣的坡地上,是當地赫赫有名的建筑,是后現代主義建筑大師詹姆斯·斯特林建筑生涯中重要杰作之一,他也因此獲得當時建筑界的最高榮譽普利茲克獎。此建筑與以往我們所見的博物館建筑有很大區別,以往這類建筑一般都會使用較大尺度、對稱或軸線等手法,以表示比較嚴肅而具有紀念意義,但斯特林卻運用一種比較大眾化、非常協調的方式來詮釋他對美術館建筑理解。
(一)總體規劃布局
斯圖加特國立美術館新館包括報告廳、咖啡廳、劇場和音樂學院等空間,位于舊館南側,西邊隔著康拉德·阿德諾爾大街與斯圖加特國家劇院相鄰。新館是舊館的擴建,而且建筑所處的地理位置有很大的落差,東南高,西北低,所以,如何能把新館內部空間與舊館聯系到一起,又使新館外部空間與城市協調,成為新館設計的關鍵所在。原有美術館是H形的建筑結構,還有一個面對主街的前院,現在新館擴建是沿著舊館的周邊也是城市靠近高速公路的邊緣區域進行的。就是在原有建筑旁邊增多一個大院,重新設計大門,還要增加一座圓壇和公共坡道,他固定了這座建筑的U形地基,在基礎上抬高去銜接新舊館。斯特林巧妙利用地形特點和城市環境,運用了一條斜坡把新舊館外部空間串聯起來,還很好地將人流引入了美術館內部。以這種極其簡潔方便的方式把場地、建筑和行人連接到一起,因此取得了獨特的效果。
(二)建筑外觀
從建筑大體來看,為了與周邊環境協調,斯特林是大面積運用和舊館相同的外墻材料,但是同時也不缺乏現代感的元素,例如,入口淺藍色的玻璃雨篷,鋼琴狀的鋼架與綠色玻璃墻構成的天棚非常具現代特色,粗壯的鋼管扶手欄桿都涂上明快艷麗的色彩,使得通道傾斜的環道非常顯眼,不僅有好的視覺效果,同時起到很好的指示作用。這些細部還保持著他20世紀50年代所追隨的高技派的痕跡,這些色塊又能很好地削弱紀念性石墻的壓迫性表現手法。也正是這不同成分的相互融合,不一樣的元素的相互碰撞,才形成了后現代主義追求的矛盾與混雜個性,其促使建筑風格有新的轉變方向,但是又能與周圍建筑物密切聯系。
(三)平面布局
平面布局設計結合古典的辛克爾式布局手法,但是在外部空間的設計上又有不一樣的新穎突破。室內空間設計中保留了19世紀博物館的設計手法,保留舊館的U型平面布局,添加一些古典符號,如設計中心庭院。在新館設計中還結合不同的功能采用不一樣的處理手法,形成生動的造型組合。
雕塑中庭[5],整個新館還設有一個沒有穹頂的雕塑廣場作為空間樞紐,位于新舊館的中央,是兩棟建筑的公用空間,也是整個建筑的活動中心,人氣最旺,人流最多。其運用了希臘羅馬式建筑的穹頂設計手法和圓柱造型,同時廣場圍墻運用了傳統材料,但是卻拼出很有設計感的現代設計樣式,非常宏偉但又可親。
(四)室內空間
走進室內空間,那鋼琴狀弧線鋼架與玻璃半透的玻璃墻面投入變幻的光線,令人非常愜意,創造一種輕松活躍的氣氛。門廳位置以清爽的綠色調為主,空間設計非常人性化,在門廳周圍設置的弧形休閑坐椅和天花邊上的曲線窗楣完美呼應,具有現代化特色,游客可以在歇息閑聊。在這里斯特林主要使用綠色調的橡膠地板,還有明快色調的樓梯和類似星星的吸頂燈。這種明快活躍的色調為主導的空間更具親和力,不至于讓人感覺那么約束,從而更能放松心情。這也是在暗示人們,新型美術館不再單單是紀念性的嚴肅空間,而是一個藝術和展覽相結合、娛樂大眾的場所。這在之后著名的畢爾巴鄂的古根海姆現代藝術博物館中也得到了很明顯的驗證。
四、結語
從整體來看,斯特林設計的斯圖加特州美術館新館尊重歷史文脈,又突破傳統,將現代的抽象與傳統的形象融合在一起,把非紀念性與紀念性結合起來,使傳統與高科技相碰撞等,將一系列矛盾統一起來,創造了博物館建筑的新領域。
參考文獻:
[1]弗蘭姆普敦.現代建筑:一部批判的歷史[M].張欽楠,譯.北京:三聯書店,2012:299.
[2][3][4][5]劉曉峰.世界頂級建筑大師詹姆斯·斯特林[M].中國三峽出版社,2006:12,12,190-193,63-65.
作者單位:廣東科貿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