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子棟 李明慧 徐振



摘 要:文章從環境行為學的角度出發,對南京林業大學校園內現有戶外坐憩設施分布與不同人群使用特征進行觀察研究,總結歸納戶外坐憩空間設計要素與使用人群之間的需求關系與相互影響,并在以人為本的思想理念指導下,為校園戶外坐憩設施改善與空間營造提供建議。
關鍵詞:坐憩設施;坐憩空間;環境行為學
基金項目:本文系江蘇省高等學校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玄武區步行環境研究”(201610298032Z)研究成果。
一、研究意義
在大學校園當中,戶外坐憩設施作為既可滿足人們休憩娛樂需求,又可協調校園文化景觀環境的公共交互性元素,是大學師生校園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戶外坐憩環境的設計很大程度上影響著人們的戶外休閑與交流體驗。本文從環境行為學的角度出發,通過對校園內不同人群就坐行為的觀察與研究,分析其坐憩行為偏好,結合校園現有坐憩環境現狀,分析坐憩設施存在的問題,為校園戶外坐憩環境的改善提供建議。
二、研究對象
以南京林業大學校園作為調查研究的場地對象,將校園內不同人群的就坐行為與坐憩設施使用情況作為主要觀察對象。南京林業大學校園內包含有教學建筑區、學生宿舍區、居民區等各類功能區,建筑種類及功能復雜多樣,因此,校園內的人員組成也與其他高校有著很大的區別,離退休教職工等老年人群體是南京林業大學校園內人員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基礎之上,對南京林業大學內的戶外坐憩設施的使用行為研究需要考慮更多不同特征的使用人群。
三、調查情況分析
運用現場觀察分析法,并結合訪談,對2018年5月7日至2018年5月13日這一周內每天9:00-10:00、15:00-16:00、20:00-21:00三個時間段內的校園內坐憩設施使用情況進行統計分析。調查情況及分析如下:
(一)從區域位置角度看
據揚·蓋爾在《交往與空間》中的劃分,可把專門為行人設計的座椅稱為基本座椅,將其他可坐設施(包括臺階、墻體、花壇及噴泉池邊等主要休息設施)稱為輔助座椅。
南京林業大學校園內主要戶外坐憩設施分布如圖1所示。校園內的戶外基本座椅主要分布于北部學生宿舍區與中部教學辦公區,通過對座椅使用情況的調查發現,學生宿舍一區、二區以及新青年廣場區域內的坐憩設施使用率較高(圖2)。新青年廣場位于三個宿舍區的交匯處,匯集了大量學生人流。據觀察統計,座椅使用率在9:00-10:00約為72%,15:00-16:00約為78%,20:00-21:00約為70%。在早間與午后,坐憩設施的使用者既有休閑者也有集會的人群,晚間由于燈光的缺乏,座椅使用率有所下降,但由于較為安靜的環境,仍有情侶等人群選擇坐憩于此。同時,一些處于特殊區位的輔助座椅,如體育場旁和體育館前的矮墻和樹池,在晚間會迎來使用的高峰,豐富的社團活動所帶來的人群以及大量飯后休閑者是主要的使用者。
(二)從使用者特征角度看
坐憩者的某些自身特征影響著其對于坐憩設施的使用習慣和行為,通過調查與訪談的結果發現,年齡是南京林業大學校園內人群坐憩設施使用的最主要影響因素之一,不同年齡段人群對坐憩設施的選擇有著明顯差異。
從環境角度,老年人更傾向于選擇校園內較僻靜的坐憩地點,如住區內的小公園和廣場的內側座椅等,而學生則傾向于選擇人流密集、相對熱鬧的位置坐憩,如新青年廣場靠近道路一側;從坐憩時間來看,老年人多選擇晨間與午后,這也與其晨練散步的時間相契合,相比之下,年輕人使用坐憩設施的時間就顯得不固定。在坐憩景觀方面,老年人對景觀的需求較高,以休閑散心為主要目的的老年人多選擇樹木茂盛且有水景的坐憩場所,如二村交叉路口的小池塘旁、新青年廣場的竹林旁,這些也是觀察中老年人坐憩行為最為密集的地點;年輕人對坐憩地點的景觀需求則相對較低,問卷發現,有69%的年輕人僅將座椅視為步行中歇腳的地點,這一比例遠高于老年人的30%。關于座椅的形式,連椅的受青睞程度遠高于單個坐凳,有靠背的或樹池旁的座椅使用率也會高于無靠背的,很明顯其增加了坐憩者的安全感與舒適度,為坐憩者提供了更加良好的坐憩體驗,老年人相較于年輕人對于此更為敏感。在校園內存在一個特別的現象,一些老人會把自家更加舒適的靠背椅或軟沙發放置于他們認為景觀最好、坐憩體驗最佳的位置,即使這里已經有供人坐憩的座椅,如二村交叉路口的池塘邊,以及正對櫻花大道的開敞空間(圖3)。在功能需求方面,通過訪談發現,老年人的聚會休閑需求較高,多傾向于結伴坐憩,以便于進行交流,而年輕人的需求多集中于休息或等待他人,聚會休閑需求較低。光線條件也影響了人們對座椅的選擇,如紫湖溪旁的座椅,一側臨近宿舍樓,建筑光源充分,另一側多為樹木,光線條件較差,在晚間人們就更傾向于坐憩于宿舍樓一側。在坐憩條件類似的情況下,人們也更傾向于坐在有路燈或靠近建筑光源的地點,良好的光照條件增強了坐憩的安全感。
(三)從坐憩設施的環境角度看
關于坐憩設施的所處環境,人們在有選擇余地時,往往更加傾向于選擇有樹蔭和墻體遮蔽的坐憩設施,在人與人接觸時,互相也都保持著具有一定距離的領域范圍,一旦他人進入該范圍,自己便會有意無意地轉身背對對方,向對方傳遞某種信息。在平時,長椅、廣場的連續樹池座椅等可以合坐的坐憩設施也極少出現有人合坐的情況,坐憩的人群或者間隔就坐,或者各坐左右兩端,中間盡量留出足夠的空間(圖4)。在座椅相對時,人們也多選擇錯開就坐以避開視線,如果坐憩者之間互相熟絡,這種間隔會相應縮小。對每個人來說既要能退避到有私密性的小天地里,又要有與別人接觸交流的機會,需要一個私密性與公共性并存的空間。在一個大的開敞空間當中,人們多會按照自己的習慣從心理上將其劃分為若干小的空間,而不會完全被坐憩設施的布置形式所拘束,仿佛一個個無形的會客廳。獨自坐憩的人出于防備心與私密心理,會給自己留出足夠的私人空間,共同坐憩的群體則會選擇圍坐或半圍坐的形式形成屬于內部的交流空間。因此,內凹式坐憩設施布置形式以及有建筑或植株圍合的座椅更加受到使用者的青睞,顯然此類坐憩設施更容易塑造小型交流空間,增強領域感與空間存在感(圖5)。有一種特殊的坐憩形式在校園飽受歡迎,那就是操場上的坐憩,這里沒有提供專門的坐憩設施,但每到晚間仍有大量人群三五成群圍坐于此,巨大的開敞空間為小的社交坐憩空間的形成提供了便利。雖然坐憩條件不如座椅舒適,但社交空間的組織方式自由,人們只要圍坐在一起就能形成一個小的內部空間,不受座椅擺放形式限制,內部成員在坐憩這一層面也是平等的,沒有高低之分,營造了一種易于親近的坐憩空間。
(四)從材質角度看
南京林業大學內現有的戶外坐憩設施分布并不均勻,坐憩設施的材質與形式也較為多樣,其中石凳28處,木質連椅40處,石質連椅2處,樹池座椅17處,連廊座椅7處,看臺座椅3處(圖6)。教學區與宿舍區的座椅較為密集,在形式上有連椅、石凳、樹池座椅等諸多類型,以滿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其他區域的座椅設置則相對稀疏且類型單一,以路旁的木質長椅為主。通過觀察發現,在戶外座椅的使用上,區位相似且不同材質座椅均提供時,石質座椅的使用率高于木質,如新青年廣場的石凳與石質樹池座椅在相同時間段的使用比例明顯高于與其毗鄰的木質座椅。但通過訪問發現,傾向于使用木質座椅的人數占70%,高于傾向于石質座椅的30%,顯然人在坐憩時傾向于使用木制座椅而非石質座椅。為何人們的實際選擇與心理傾向有所出入?石材具有蓄熱性,冬冷夏熱且比木材更為堅硬,不宜久坐,在南京的夏冬兩季石質座椅坐憩體驗并不友好,并且在雨雪天氣時,石質座椅比木質更易存積雨雪,影響坐憩體驗,這是受訪者更加傾向于選擇木質座椅的主要因素。但實際情況是,南林校園內的石質座椅多為石凳或樹池座椅形式,集中于有樹蔭遮蔽的區域,便于一群人坐憩活動,如新青年廣場、學生宿舍區域內,而木質座椅則更多地暴露于無遮擋的區域,大多靠近道路且布置分散,如逸夫樓后道路旁、園丁路與翠竹路旁的木質座椅,這使得校園內石質座椅提供的坐憩環境比附近的木質座椅更為舒適與私密,使用者也更多。在座椅舒適度與環境舒適度的矛盾當中,更多的人群會選擇犧牲前者以換取更為良好的空間環境體驗。
四、結語
通過對南京林業大學校園內坐憩設施的設置與坐憩環境現狀的觀察研究,可以發現總體上校園坐憩環境滿足了校園內各類人群的戶外坐憩需求,但個別部分仍存在坐憩體驗欠佳的情況。因此,筆者對校園內的戶外坐憩設施提出了一些改進建議。
戶外坐憩設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教學辦公區與學生宿舍區,而其他區域如新圖書館、教九樓等新建建筑周邊戶外坐憩設施相對匱乏,人們的戶外坐憩需求沒有得到滿足,應適當對這些區域的戶外座椅進行補充。
適當增加有靠背座椅的數量,提高座椅舒適度,在人流較為密集的場所合理布置木質座椅,提高坐憩體驗更佳的木質座椅的使用效率。
豐富坐憩場所的周邊景觀,可增加景觀小品與觀賞植物等,增強這些場所對休憩人群的吸引力,同時改善人們的坐憩體驗。
根據不同年齡段人群對戶外坐憩設施的使用習慣,針對性地進行設計,如南部家屬樓附近為離退休中老年群體提供易于老年人休閑和交流的坐憩空間,提高座椅舒適性等。而在運動教學等區域針對年輕群體的座椅形式與設計可以更加開放活潑,增強美觀性與趣味性。
在一些活動集會場所,基本座椅在特定時間內難以滿足需求,需要對潛在的輔助座椅進行進一步改進與設計,考慮人們坐憩使用的實際情況,使其與周邊環境進行有效的結合,同時提供必要且良好的坐憩功能。
校園內的戶外坐憩在秉承公共坐憩共有特點的同時,年輕化、開放化的坐憩使用群體對其提出了特別的要求。如何坐、在哪坐、和誰坐是大學生群體社會活動與行為習慣的一種體現,坐憩設施合理與否也影響著青年群體的行為與心理。坐憩設施設計者要從不同特征人群角度出發,不僅著眼于設施本身,更要從空間、活動、人群心理等多個方面思考,塑造真正宜人的戶外坐憩空間。
參考文獻:
[1]揚·蓋爾.交往與空間[M].何人可,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2]李道增.環境行為學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1999.
[3]高橋鷹志+EBS組.環境行為與空間設計[M].陶新中,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作者單位:南京林業大學
通訊作者:徐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