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冉 劉福會
摘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與志愿服務的重要聯系主要表現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與志愿服務的內涵、所倡導和追求的價值理念相契合;大學生志愿服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的重要途徑。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視角看大學生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是:缺乏連貫性和服務深度;缺乏組織和宣傳力度;缺乏理性認知、內在認知現象;缺乏針對性和專業性。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的要求,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志愿服務:打造志愿服務品牌,把志愿服務融入生活化實踐過程;整合志愿服務各項資源,營造良好的志愿服務氛圍;健全志愿服務各項機制,實現志愿服務制度化保障;健全和完善志愿服務網絡化機制。
關鍵詞: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志愿服務
在大學生中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是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應有之意。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需要行之有效的活動途徑和載體。志愿服務作為蘊含豐富道德精神的社會服務活動,以其典型的體驗式實踐活動方式,成為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的有效途徑。如何把志愿服務精神扎實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的每一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一、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與志愿服務的重要聯系
(一)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與志愿服務的內涵、所倡導和追求的價值理念相契合。從內涵上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就是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日常生活結合起來,融入生活,使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行。而志愿服務包含的“奉獻、友誼、互助、進步”精神內涵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內涵相契合。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廣大青年要把正確的道德認知、自覺的道德修養和積極的道德實踐緊密結合起來,自覺樹立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帶頭倡導良好的社會風氣”。同時,又提出“要注意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日常化、具體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個人都能感知它、領悟它,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實際行動”,這就要求大學生響應國家號召,在日常生活中積極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國家、社會、公民的要求,把志愿精神倡導的“奉獻、友愛、互助、進步”,深深地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內涵中,志愿者通過自己的努力和奉獻,幫助了許多需要幫助的人,緩解了社會矛盾,促進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的重要途徑之一。大學生志愿服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是相輔相成的,做好志愿服務工作是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的有效實踐途徑。通過參加志愿服務活動,大學生可以提高公民意識,主動行使公民權利,提高文明素質和道德素質,進而培養國家層面的核心價值觀。有利于大學生在實踐中體驗“人生與平等”,引導他們倡導法治與公平,進而在社會層面培養核心價值觀。有利于大學生在實踐中培養愛國主義精神,鍛煉實踐能力,提高團隊意識和合作能力,實現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進而培養個人層面的核心價值觀。通過志愿服務的實踐,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在生活中得以落實、落細、落小。
二、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視角看大學生志愿服務存在的問題
(一)大學生志愿服務缺乏連貫性和服務深度。志愿服務工作在實踐過程中缺乏連續性,偏離預期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服務效果,一些志愿者活動持續時間短,缺乏連貫性,服務效果不佳。大學生志愿服務的短期性導致了志愿服務的深度不足,許多活動只是表面現象,這讓受服務對象感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離他們遙遠,不在他們的日常生活中,使得志愿活動沒有達到應有的效果。
(二)大學生志愿服務缺乏組織和宣傳力度。大學生志愿服務也應該是一個過程。從開始到結束,都要有一個完整的規劃,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每一個環節。然而,從目前大學生志愿服務的角度來看,從最初的組織到最終的宣傳和活動總結,大學生志愿服務存在著許多問題。目前,志愿服務最常見的模式是召集志愿者活動,志愿者招募過程太簡單,志愿者沒有特殊培訓,志愿者活動的目的、方法、意義和沒有足夠的理解,這些活動通常只能流于形式,活動效果不理想。
(三)大學生志愿服務缺乏理性認知、內在認知現象。目前,相當多的大學生參加志愿服務的目的過于注重個人回報,缺乏對志愿精神的理性理解,未能認識到志愿服務活動的真正意義和價值。很多高校志愿組織和為促進志愿者服務活動順利,缺乏教育指導和科學的行為,志愿者隊對自我價值的認識不夠,不能適應志愿服務對象,使得服務只停留在表面,與此同時,學生沒有意識到志愿服務能帶來個人價值觀的影響。
(四)大學生志愿服務缺乏針對性和專業性。大學生是一個具有專業知識和能力的群體,在開展志愿活動時要體現自身的專業性,使志愿活動更具針對性,確保志愿服務的長遠發展。然而,目前大學生的志愿活動針對性、專業性不強,對不同的群體不能采取不同的志愿服務方法。大多數的志愿者服務仍在簡單的操作層面,比如環境保護宣傳、照顧孤獨的老人和兒童福利院和其他志愿活動,不能從社會的角度考慮志愿受試者、接受者和其他方面,也不能有效地開展志愿服務與大學生的專業知識。
三、按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要求加強和改進大學生志愿服務
(一)打造志愿服務品牌,把志愿服務融入生活化實踐過程。高校在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過程中應將志愿服務內容貫穿到“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形勢與政策”課等思想政治理論課過程中,通過深入的學習、培訓,將學生引入正軌,樹立志愿服務意識。在老師帶領下,精心培育特色品牌項目,比如河北農業大學的李保國扶貧志愿服務隊、果樹9301志愿服務隊,雄安新區志愿服務隊等,擴大志愿服務的社會影響。深入山區、社區、城市開展調研,明確服務對象,找準活動基點和著力點,圍繞技術扶貧、產業發展、科技服務、文化傳播、敬老愛幼等內容,有針對性地組織志愿服務活動,為需要幫助的群體提供服務,同時吸引更多的大學生志愿者前來。讓具有發展潛力的項目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過程中發揮示范引領作用。
(二)整合志愿服務各項資源,營造良好的志愿服務氛圍。加強教師和黨員指導和示范作用,提高服務理論水平和組織指導能力。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學中注入方法途徑教育,理論與實踐有機結合,探索大學生志愿服務的動機與規律,加強引導作用。建立大學生黨員志愿者服務隊伍,在生活過程中通過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關鍵突破,打開局面;開展特色志愿服務,形成品牌,開展日常志愿服務,弘揚志愿精神;建立志愿者服務基地,搭建實踐平臺;促進節日志愿服務,鞏固學校志愿服務成果;明確服務性質,發揮學生興趣和特長;承辦社會志愿服務,擴大影響。
(三)健全志愿服務各項機制,實現志愿服務制度化保障。充分發揮各方的優勢,加強溝通與協調。建立學校、政府、社會和企業“四”的聯合機制,搭建信息交流平臺、項目對接平臺、資源共享平臺,實現志愿者、服務對象和社會有效資源的溝通與有效利用。從而促進全社會參與志愿服務,享受志愿服務帶來的便利,從而實現資源的有效利用。
(四)健全和完善志愿服務網絡化機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生活化應該是全方位的,應該利用互聯網把志愿服務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融合,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于心,外化于志愿服務的行動上。“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為日常生活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養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教育理論的創新和教育地位的發展成為日常生活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面臨的主要任務。大學生志愿服務作為一種有效的實踐途徑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中,也應該積極發揮“互聯網+志愿服務”的作用,積極發展網絡平臺建設、志愿服務活動的網絡平臺的建設,始終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志愿服務生活,特別是大范圍的推廣,讓活動影響擴展到更廣泛的領域,讓更多的人了解大學生志愿服務。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同各界優秀青年代表座談時的講話[J].人們日報,2013,05.
[2]謝安國,曹淼.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生活化”的內涵、依據與原則[J].安康學院學報,2018(1):115-119.
[3]胥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下大學生志愿服務體系構建[J].漯河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7(9):58-60.
[4]王艷.手機媒體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生活化探析[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⑶:135-137.
[5]葛萌,鄒寧.淺談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活化培育[J].散文百家(新語文活頁),2016(4):108.
[6]郭孝鋒,張蓓蓓.以志愿服務為載體的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研究[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7(12):18-20.
[7]楊國輝.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生志愿服務探析[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2018⑶: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