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備豫不虞,為國常道”。提高國家應急管理能力和水平,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和社會穩定,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一項重大任務。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應急管理工作高度重視。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保障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戰略高度,對應急管理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提出一系列新理念,從增強憂患意識、防范風險挑戰,樹立紅線意識、統籌安全與發展,堅持底線思維、強化應急準備,完善體制機制、加強能力建設,抓好安全生產、推進防災減災救災“三個轉變”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立體式的深刻闡述,立意高遠、內涵豐富、體系完整、邏輯嚴密,形成了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應急管理的重要思想,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導新時代應急管理事業發展的根本遵循和行動指南。
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是改革發展的前提,也是改革發展的目標。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把國家應急管理能力建設納入“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戰略框架下進行統籌謀劃和整體設計,以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為契機,改革應急管理機構設置,優化應急管理職能配置,加快構建適應新時代新任務要求的國家應急管理體制,不斷增強國家應急管理體制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推動了國家應急管理體系和應急能力現代化的深刻變革。同時,我國中央和地方政府開始探索實施“關口前移”,在社會治理創新中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實施社會穩定全面風險治理。
2018年4月16日,根據《深化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新組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應急管理部正式掛牌。應急管理部整合了原來11個部門的13項應急救援職責,以及5個國家指揮協調機構的職責;組建了綜合性消防救援隊伍,全國公安消防部隊和武警森林部隊20萬官兵整體轉制,這在我國應急管理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應急管理部組建以來,按照當好黨和人民的“守夜人”的要求,先后啟動40多次應急響應,派出50多個工作組赴地方指導開展防災救援救災處置工作。至2018年年底,全國安全生產實現20年來同期最好水平,我國因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與近5年同期均值相比,實現大幅降低。面對我國災害事故多發頻發的基本國情,我國應急管理體制機制“邊應急、邊建設”,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并得到了實踐的檢驗。
組建應急管理部是我國機構改革的重要舉措,更是應急管理體制建設的重大機遇。由于災害風險的不確定性和復雜性,應急管理工作將面臨嚴峻的挑戰。有專家認為,需要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建設中,在總體國家安全觀的理論指導下,立足當代,放眼未來,將應急管理納入國家經濟社會總體發展戰略規劃,構建以風險管理為基礎,以智慧技術為手段的新時代新型國家應急管理體制。
“健全國家應急體系,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能力。”3月5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部署2019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提出了明確要求。這是期許,也是鞭策。如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應急管理新路子,過去一年的實踐已作了響亮的回答,釋放出前所未有的巨大能量。未來這項開創性工作仍有很多新情況新問題需要面對。本期特別策劃,我們邀請了相關領域的專家學人聚焦應急管理體制,建言獻策,以期與實務界共同推動新時代國家應急管理體制機制的進一步創新。
——《學術前沿》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