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未 薛萍
摘要:本文通過對現代有軌電車受電弓升弓彈簧斷裂現象進行深入的分析,確定了故障原因并提出了相應的改進措施,為相關產品設計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受電弓;彈簧;斷裂;分析
引言
國內某有軌電車項目在運營四年后,一列車在運營過程中出現了受電弓升弓彈簧斷裂,受電弓無法升起的故障,導致列車救援。為了避免類似問題再次出現,對斷裂彈簧進行了理化分析,來確定斷裂原因并提出相應的改進措施。
1.受電弓升弓原理
如圖(1),受電弓升弓彈簧始終處于拉伸狀態,且當受電弓在最低位時,拉伸長度達到最大。升弓時,右側電傳動裝置向后縮短,左側升弓彈簧則會自動收縮。在彈簧拉力的作用下,帶動凸輪轉動,凸輪與弓體相連,以杠桿原理將受電弓弓頭抬起。
2.斷口分析
2.1斷口總體概況
如圖(2),斷裂位置為彈簧與固定盤配合的第一扣簧圈上部,斷口附近沒有明顯的塑性變形,彈簧外圈表面涂層完整,無明顯磕碰損傷痕跡或銹蝕現象。但斷口附近與固定盤配合的彈簧內圈存在明顯的紅銹痕跡(箭頭1所示),遠離固定盤的彈簧內圈表面黑色涂層則完整,未發現明顯的銹蝕現象(箭頭2所示)。斷口附近右側擋板有一處因撞擊產生的豁口(紅框所示),豁口頂部及側面都沒有發現明顯的銹蝕現象。
2.2彈簧斷面分析
彈簧斷口邊緣在低倍形貌下可以看到一個寬度為3.09mm的半圓形深色區域(箭頭所示)。斷面低倍形貌如圖(3)所示,斷面平整,沒有明顯塑性變形,但可以看到由深色區域起始的放射狀條紋。將斷口分為A、B、C、D四個區域進行理化分析。
A、B、C、D區微觀形貌及斷面覆蓋物能譜分析結果如下:A、B區存在覆蓋物,可見明顯的“冰糖狀”沿晶形貌,并伴隨晶間二次裂紋,A區覆蓋物主要成分為鐵的氧化物,并存在一定含量的鋅及少量硫、硅、鉻、錳元素,B區覆蓋物除基體元素外,存在一定含量的鋅及少量硫元素。C、D區可見明顯的準解理形貌,未發現明顯的外來元素。
2.3彈簧與固定板U型槽接觸面分析
圖(4)所示為彈簧斷口與固定板U型槽接觸面情況。可以看到,半圓形深色斷面與U型槽底部相鄰(箭頭3所示),槽底有著明顯的銹蝕現象;彈簧與U型槽的接觸面存在大量的銹蝕現象;U型槽(箭頭4所示)左側擋板及槽底存在明顯的銹蝕現象,右側擋板輕微腐蝕,相鄰U型槽(箭頭5所示)兩側擋板均有明顯銹蝕,左側擋板腐蝕程度較右側更加嚴重,槽底沒有發現明顯的腐蝕痕跡。
對斷口附近彈簧表面進行能譜分析,結果顯示:腐蝕物中存在大量鋅、氧、鐵元素與少量硫、氯、鎳、硅、鉀元素。
3.相、硬度檢測及化學分析
對彈簧進行金相檢測,確定彈簧表面沒有明顯折疊、裂紋等不連續性缺陷,也沒有明顯的脫碳現象,但有明顯的腐蝕坑,最大深度達0.1mm,同時有明顯的沿晶二次裂紋。彈簧芯部顯微組織,為均勻的回火屈氏體,沒有異常。對其非金屬夾雜物形態進行分析,判定為A類硫化物(細系)0.5級,D類球狀氧化物(細系)1級,沒有異常。
在失效彈簧斷口附近進行硬度梯度試驗,結果顯示硬度均勻,無異常。采用直讀光譜儀對失效彈簧進行化學成分分析,結果顯示材質符合“DIN EN 10089-2002”標準中關于51CrV4鋼的規定。
4.綜合分析
4.1斷裂模式分析
從以上檢測結果可以看出,彈簧表面不連續性缺陷、脫碳、顯微組織、非金屬夾雜物、硬度、化學成分等指標均未發現異常。但從斷口低倍形貌可以看到邊緣處有深度約3mm的半圓形深色區域,并存在由該深色區域起始的放射狀條紋,說明該深色區域為斷裂起始區。微觀形貌顯示,斷裂起始區有明顯的“冰糖狀”沿晶形貌,并伴隨著晶間二次裂紋。經過能譜掃描,確定斷裂起始區腐蝕產物存在氧、硫、鋅等元素,與斷口附近彈簧表面的腐蝕物元素種類基本一致,說明在裂紋擴展過程中,表面鍍層的腐蝕物逐漸地滲入了彈簧內部。
由于升弓彈簧使用過程中始終處于拉伸狀態,時刻承受著拉應力作用,而受電弓安裝于車頂,直接暴露于自然環境中,工作環境存在著各種腐蝕性介質,同時滿足應力條件與介質條件,結合斷口微觀形貌可以判定,彈簧斷裂的原因為應力腐蝕斷裂錯誤!未找到引用源。。
應力腐蝕是材料內存在超過某臨界值的拉力值(此臨界值往往遠遠低于材料的屈服強度)并協同某特定介質環境引起。當材料內存在超過某臨界值的拉應力,并且材料又處于特定的腐蝕介質環境中就會產生應力腐蝕。腐蝕介質主要包括高溫潮濕環境中的水蒸氣、工業廢氣中的二氧化硫以及沿海地區大氣中的氯等。腐蝕過程中,材料先出現微裂紋,再擴展為宏觀裂紋,而微裂紋一旦形成,其擴展速度會比其他類型局部腐蝕快得多。應力腐蝕破裂的過程,是金屬在應力和環境的共同作用下裂紋的萌生、擴展和最終破裂的三個階段。
4.2腐蝕成因分析
對彈簧生產裝配過程進行檢查發現,其表面處理方式為首先進行電泳處理,再與兩端固定盤進行裝配,之后再噴涂黑色油漆。因此,彈簧與U型槽的接觸面只有一層電泳涂層保護,導致接觸面更易出現銹蝕,而彈簧噴涂了油漆的部分未出現腐蝕現象。
與彈簧斷裂部位接觸的U型槽左側擋板及底部都有明顯的銹蝕現象,右側擋板只有輕微腐蝕,而相鄰U型槽兩側擋板均有明顯的銹蝕現象,且左側擋板腐蝕程度較右側更加嚴重,但槽底沒有明顯腐蝕痕跡。據此可以推斷,在承受拉力的工作狀態下,彈簧向受力一側移動,導致與U型槽擋板右側的間隙減小,左側間隙增大,如圖(8)所示。此時外界腐蝕介質(如雨水)通過間隙較大的左側滲入U型槽內,積聚于槽底,導致腐蝕過程不斷進行。
5.結論
從以上的分析中可以得出,彈簧斷裂的原因為生產裝配過程中,彈簧與固定盤接觸面的表面防腐蝕處理措施不足;彈簧在工作過程中長期受到拉力作用,在惡劣工作環境下,接觸面出現嚴重腐蝕而最終導致的應力腐蝕斷裂。
由于應力腐蝕涉及到材料、應力狀態、腐蝕環境三個方面,因此預防應力腐蝕的途徑,可以從以上三方面進行改進錯誤!未找到引用源。。考慮到彈簧材質、工作狀態已經固定,因此優先采取措施降低腐蝕介質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改進彈簧和固定盤接觸面的表面處理方式,增加保護涂層;另一方面可以采取物理隔離的方法,防止腐蝕介質滲入彈簧與U型槽的間隙內。
參考文獻
[1]由向群,杜洪建,谷志剛.換熱器緊固螺栓的應力腐蝕斷裂分析[J].理化檢驗-物理分冊,2007,(1):40-42. DOI:10.3969/j.issn.1001-4012.2007.01.012.
[2]陸亞偉,吳新蘭,周廣,等.論應力腐蝕斷裂[J].中國化工裝備,2001,(2):43-49. DOI:10.3969/j.issn.1671-0525.2001.02.011.
[3]劉承鑫,黃平,劉雁,等.車身鋼板及不同電泳膜厚對耐蝕性的影響研究[J].上海涂料,2017,(2):5-8. DOI:10.3969/j.issn.1009-1696.2017.02.002.
[4]陳拯,宛萍芳,于磊,等.汽車常見腐蝕問題分析及改進措施探討[J].環境技術,2010,(6):37-41. DOI:10.3969/j.issn.1004-7204.2010.06.010.
[5]高進,孫金廠.應力腐蝕斷裂的判斷及其防護[J].新技術新工藝,2001,(7):45-46. DOI:10.3969/j.issn.1003-5311.2001.07.025.
作者簡介:趙未(1989-09),男,本科,工程師。
(作者單位:中車南京浦鎮車輛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