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志誠,劉文翠,惠相君,周鵬飛,孫靖康,汪家樂,崔玉國
(1. 寧波大學 機械工程與力學學院,浙江 寧波 315211;2. 首信自動化有限公司,河北 遷安 064400)
微夾鉗作為微裝配與微操作的末端執行器,在微機電系統(MEMS)裝配中可用來夾持微小零件,然后裝配成微部件、微系統[1]。在生物工程中,微夾鉗可用來捕捉、搬運細胞[2]。按照驅動方式不同,微夾鉗可分為真空吸附式、電磁式、形狀記憶合金式、靜電式、電熱式及壓電式。壓電微夾鉗由于響應速度快,結構緊湊,驅動力大,成本低,因而更具優勢。
壓電材料因具有明顯的非線性(包括遲滯特性和蠕變特性)而影響了壓電微夾鉗工作時的準確性。為了改善這一現象,研究人員針對壓電執行器的遲滯及蠕變補償展開了相關的研究。李朋志等[3]提出了周期軌跡跟蹤的動態模糊系統(DFS)前饋與Prandtl-Ishlinskii(PI)模型相結合的控制方法,在2 μm的最大位移下,壓電陶瓷驅動器的遲滯誤差降至5.1 nm。Liu等[4]采用雙對數模型描述了壓電驅動器的蠕變特性,并通過實驗驗證了模型的有效性。Orszulik等[5]提出了改進的PI遲滯模型,使之能夠擬合非對稱的遲滯環。Zhu等[6]采用Bouc-Wen模型對壓電驅動器的遲滯特性進行建模,并通過前饋控制對遲滯非線性進行了補償。趙廣義等[7]采用Preisach模型建立壓電陶瓷執行器的遲滯模型,進而基于逆模型進行控制,在10 μm的位移下,最大遲滯誤差為5.99%。Wang等[8]分別采用Preisach模型與非線性彈性模型來描述壓電驅動器的遲滯與蠕變特性,并建立逆模型補償了遲滯及蠕變特性。
本文在考慮壓電材料遲滯曲線非對稱性的前提下,為提高微夾鉗遲滯模型的精度,采用PI遲滯模型對微夾鉗的升回程位移分別建模,進而根據辨識得到的逆模型來補償微夾鉗的遲滯誤差。同時,兼顧模型簡單及精度較高的考慮,以二階慣性環節來建立并辨識微夾鉗的蠕變特性,進而基于所設計的無需求逆的蠕變控制器來補償微夾鉗的蠕變誤差。
圖1為本文壓電微夾鉗示意圖。鉗指包括2片壓電陶瓷晶片及一片黃銅基板。定位塊用來固定左、右鉗指,并使左、右鉗指間具有一定的初始間隙。底座一方面用來同壓板和預緊螺釘相結合,對2鉗指進行預緊;另一方面,通過其末端的沉頭通孔,將微夾鉗安裝固定于其前一級的執行機構上。微夾鉗整體尺寸為44.5 mm×13.5 mm×14.5 mm。

圖1 微夾鉗
圖2為微夾鉗鉗指運動的原理圖。圖中,P表示壓電晶片電極化方向,E表示電場方向。由圖可知,當同時給構成微夾鉗鉗指的2晶片施加方向相反的驅動電壓u(t)時,上晶片伸長,但又因上晶片下表面與黃銅基板上表面固定,則使上晶片向下彎曲δ(t);下晶片縮短,又因下晶片上表面與黃銅基板下表面固定,則使下晶片向下彎曲,由此驅動鉗指產生向下的彎曲變形。另一方面,當構成微夾鉗另一鉗指的2晶片極化方向與圖2所示的2晶片極化方向相反時,在電壓作用下,鉗指向上彎曲變形,從而使兩鉗指實現夾持動作。

圖2 鉗指運動原理圖
PI遲滯模型由于無累計誤差,且參數較少,因而常用來描述對象的遲滯特性。它屬于算子模型,由多個Backlash算子加權后來擬合遲滯非線性。單個Backlash算子如圖3所示,其輸出為
y(t)=H[x,y0](t)=w·max{x(t)-r,
min[x(t)+r,y(t-T)]}
(1)
式中:H為遲滯算子;x、y分別為Backlash算子的輸入、輸出;y0為算子輸出的初始值;w、r分別為Backlash算子的權重、閾值;T為采樣周期。

圖3 Backlash算子
n個Backlash算子加權疊加構成PI遲滯模型可表示為
ri,yi(t-T)]}
(2)
如圖4所示,當輸入為ri(即式(2)中的x(t))時,輸出φ(r)(即式(2)中的y(t))為
(ri≤r (3) r可通過選取一定算子數n后,通過等分閾值來確定值。w可根據PI遲滯模型與實測遲滯曲線擬合得到。 圖4 PI遲滯模型計算示意圖 根據式(3)采用升回程分別建模的方法來建立微夾鉗遲滯模型。對壓電微夾鉗施加波峰為90 V、60 V、30 V的變幅值三角波電壓,得到鉗指位移遲滯曲線。利用Backlash算子疊加擬合遲滯曲線,算子過多會導致計算量過大,而算子過少將造成擬合精度不夠,影響控制結果。綜合考慮后選定為22個算子,通過最小二乘法辨識出各個算子的權重。圖5為壓電微夾鉗遲滯曲線的實測值與模型值,模型值相對于實測值的最大誤差為2.17 μm。 圖5 鉗指位移的實測值及模型值 實際補償時用PI遲滯模型的逆模型,它與PI遲滯模型互為反函數,如圖6所示。PI遲滯模型的逆模型可表達為 (4) 式中:φ′(r′)為φ(r)的反函數;w′、r′分別為遲滯逆模型中的權重與閾值。若將w′、r′求出,即可確定PI遲滯逆模型。 圖6 PI模型及其逆模型 由于PI正模型及其逆模型互為反函數,于是逆模型的閾值即為正模型的輸出: (5) 同樣,由于PI正模型及逆模型互為反函數,故在相同閾值處的斜率(即該閾值處的權重和)互為倒數。由式(3)可得 (6) 由式(4)可得逆模型的權重和為 (7) PI逆模型的權重與PI模型的權重互為倒數,進而由式(6)、(7)可得 (8) 當i=0時,有 (9) 當i>0時,由式(8)可得 (10) 當求得PI逆模型的閾值與權重后,根據式(4)可求得用于補償微夾鉗遲滯特性的控制電壓。圖7為將該控制電壓作用于微夾鉗后對鉗指位移的控制結果。由圖可知,遲滯被補償后,鉗指實際輸出位移相對于目標位移的誤差顯著減小,由補償前的-11.8~10.7 μm減小為-1.7~1.0 μm。 圖7 鉗指位移的遲滯補償結果 微夾鉗在進行微操作(如裝配微零件、捕捉細胞)時是一種精細操作,需一定的時間才能完成。當時間較長時,壓電材料便表現出明顯的蠕變特性。若不對蠕變特性所產生的蠕變誤差進行補償,就會降低微夾鉗的操作精度。 圖8為壓電微夾鉗在持續時間900 s、幅值20 V的階躍電壓作用下鉗指的輸出位移。由圖可知,在900 s內,鉗指位移發生了約4 μm的蠕變。 圖8 鉗指位移的實測蠕變 觀察圖8的蠕變曲線,其趨勢呈現出慣性環節的特性。為此,采用慣性環節來描述微夾鉗的蠕變特性,并通過MATLAB辨識工具箱來辨識微夾鉗的蠕變模型。當用一階慣性環節來辨識時,蠕變模型相對于實測蠕變曲線的擬合度僅為77.68%;用二階慣性環節時,擬合度為94.02%;用三階慣性環節時,擬合度為96.96%。綜合考慮模型的精度及階數,這里采用二階慣性環節來描述微夾鉗的蠕變特性,其蠕變模型可表示為 (11) 式中p1、p2、z為待定系數。 根據圖8所測得的微夾鉗蠕變曲線(見圖8中虛線框),辨識所得到蠕變模型為 (12) 圖9為微夾鉗蠕變特性的實測值與模型值。由圖可知最大擬合誤差為0.05 μm。 圖9 鉗指位移蠕變的實測值與模型值 當微夾鉗存在蠕變特性時,其數學模型可用線性輸出和非線性輸出兩部分來描述(見圖10中右虛線框),其中非線性部分用來描述蠕變特性。圖10中,num(s)與den(s)分別為蠕變模型中的分子與分母。其微夾鉗的數學模型可表示為 (13) 式中:k為微夾鉗鉗指位移與驅動電壓之間的比例系數;Δ(s),U(s)分別為復數域內的微夾鉗鉗指輸出位移和作用于鉗指上的驅動電壓。 圖10 蠕變補償原理 根據圖10給出的微夾鉗蠕變特性的數學模型,可設計出無需求逆的蠕變補償器(見圖10中左虛線框)。該蠕變補償器可表示為 (14) 式中Uc(s)為系統蠕變控制前的輸入電壓。 由于本文壓電微夾鉗的蠕變模型為二階慣性系統,極點個數為2個,且輸入為階躍電壓,式(14)可進一步表示為 (15) 式中:p3、p4分別為蠕變模型的2個極點;a,b,c均為待定常數,其值可根據復數域算子所對應的階次系數來求解。 對式(15)進行拉普拉斯反變換,有 (16) 式中u(t)為蠕變補償器在時間域的輸出電壓。 圖11為在上述補償電壓作用下,微夾鉗鉗指的實際輸出位移。由圖可知,經蠕變補償后,在900 s作用時間內,鉗指位移的蠕變由補償前的4 μm幾乎減小為0。 圖11 鉗指位移蠕變的補償結果 本文采用PI模型對壓電微夾鉗位移遲滯特性的升程與回程進行分段建模,進而更好地擬合其非對稱的遲滯特性。辨識出各參數值后計算出PI逆模型。通過PI逆模型求得用于補償系統遲滯特性的控制電壓,實現對系統的遲滯補償。然后,以一個二階慣性環節描述系統的蠕變特性,設計出無需求逆的蠕變控制器,完成了對壓電微夾鉗鉗指蠕變非線性的補償。實驗結果表明,在最大位移為120 μm的情況下,鉗指位移的遲滯誤差由補償前的-11.8~10.7 μm減小為-1.7~1.0 μm;在900 s的作用時間內,鉗指位移的蠕變由補償前的4 μm幾乎減小為0。

2.2 遲滯補償


3 微夾鉗蠕變補償
3.1 蠕變建模


3.2 蠕變補償


4 結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