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巧瓊 朱寧嘉
【摘 要】論文通過對各地區代表性景觀文化的深入研究,包括紹興烏篷船、嘉興三塔、蘇州園林以及寧波博物館等, 并以硤石燈彩為表現媒介,成為景觀文化的賦能載體,展現區域城市特有文化內涵及魅力。
【關鍵詞】硤石燈彩;景觀;文化賦能;拓撲類型法
中圖分類號: J528.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04-0111-001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04.043
Landscape Culture Design of charming chinese lanterns
WU Qiao-qiong ZHU Ning-jia
(Jiaxing University, Jiaxing Zhejiang 314000, 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in-depth study of representative landscape culture in different regions,including ?Shaoxing Wupeng Boat,Jiaxing Santa Pagoda,Suzhou Garden and Ningbo Museum,etc.And using the Kieshite lantern as the medium of expression,become the Enabling Carrier of Landscape Culture,show the unique cultural connotation and charm of regional cities.
【Key words】Charming chinese lanterns;Scenery;Cultural empowerment;Topological type method
0 引言
每個城市都有其別具一格的地域景觀以及文化氣質。而在大眾熟知的地域景觀文化基礎上對遺失遺忘文化的思考和尋根是地域文化建設工作的根本,也是豐富和深化文化資源的必要方法。將地區文化進行時間和地點的矩陣梳理,提取特色景觀文化,結合硤石燈彩針刺技法表現并通過現代化設計進行轉化創新,使景觀文化更好的發展傳承,實現更深的價值內涵。
1 硤石燈彩
硤石燈彩是中國浙江著名的傳統民間工藝美術,其制作主要以拗、扎、結、裱、刻、畫、針、糊“八字技法”見長,尤以針刺花紋精巧細美取勝。作為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硤石燈彩承載著歷史記憶與文化情感。
2 硤石燈彩的景觀文化賦能
景觀文化賦能旨在通過傳統工藝的現代化應用賦予各區域特色景觀的文化內涵,延續傳承傳統文化的同時,發揚地域文化魅力與提高區域旅游經濟效益。以下為硤石燈彩景觀文化賦能的四款設計。
2.1 紹興景觀文化賦能——烏篷船
紹興城市的發展保留了地域文化鮮明的特色,烏篷船文化融合了城市商業經濟和農業文明的雙重特征[1]。文化賦能——“越之舟”通過拓撲類型設計法對紹興烏篷船進行象征提煉融入燈身,兩個棚狀燈罩結構可前后移動,變化出烏篷船的多種生活樣態,其中一個燈罩擬結合透明材料表現漁網結構,另一個結合非遺藍印花布的工藝和色彩特點,畫面部分采用水、魚和采菱等帶有江南水鄉特色的元素,給人樸素淡雅之感。
2.2 嘉興景觀文化賦能——三塔
民國十五年,美國《國家地理雜志》把三塔作為大運河的唯一代表刊出,民國十九年,日本出版的《世界文化風俗大系》,三塔被用作書的封面,亦被作為大運河的代表刊出。嘉興文化賦能——“禾之塔”表現以三塔為代表的嘉興運河景觀文化,針片可(下轉第117頁)(上接第111頁)以選擇禪文化或消逝的落帆亭風情,也可以表現現代三塔路美麗的銀杏街景。
2.3 蘇州景觀文化賦能——蘇州園林
蘇州古典園林是根植于中國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和諧觀的最佳表現,它是以自然山水為表現形式,不拘泥于形式,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2]。蘇州燈彩文化賦能——“蘇之亭”表現嘉興代表性園林景觀文化,燈身是對園林亭景的拓撲設計,并通過解構構成將人字瓦運用于框架紋樣表現,針畫部分可用嘉禾八景,也可選已經消逝的歷史中的嘉興名園,如嘉興沈氏園(宋)、鹽官安瀾園、吳昌時勺園(別稱竹亭),有著和諧自然的靜謐感。
2.4 寧波景觀文化賦能——寧波博物館
寧波博物館由普利茲克建筑獎首位中國籍獲獎者王澍設計,外觀傾斜美觀,帶有濃厚的寧波風情。寧波景觀文化賦能——“甬之館”燈身是對寧波博物館的拓撲設計,燈身下方裝飾物為對寧波靈橋的拓撲設計。針畫部分可采用具有江南水鄉特色的黛瓦、粉壁、馬頭墻等建筑特征。古樸淡雅,寧靜致遠,別具一番詩情畫意。
3 結語
硤石燈彩的景觀文化賦能設計保留了傳統景觀文化的核心價值以及整體框架,將自然風景與民族區域文化有機結合在一起,通過硤石燈彩這種傳統工藝手段表現出來,逐步融入到現代化家居生活中,在實現對于區域景觀文化保護與發揚的同時,也傳承與發展了非物質文化的內涵。
【參考文獻】
[1]樂美兒.烏篷船與貢多拉:東西方水鄉舟文化對城市發展的影響[J].經營與管理,2010(03):38-41.
[2]趙靜.蘇州古典園林的“天-人-景”和諧層次研究[J].池州學院學報,2018,32(04):114-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