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芳
摘 要 不同語言對應不同文化,在語言交流過程中為了要實現良好的交際,必須要通過翻譯過程。翻譯時要加強對功能對等理論的應用,使得翻譯的內容能與原內容有效對等。本文從功能對等理論視角出發,對語言翻譯策略進行分析和探討,旨在提高語言翻譯水平。
關鍵詞 功能對等理論 語言翻譯 翻譯策略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1.018
Abstract Different languages correspond to different cultures. In order to achieve good communication in the process of language communication, translation must be carried out. In translation, the application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should be strengthened so that the translated content can be effectively equivalent to the original cont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this paper analyzes and discusses language translation strategie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language translation.
Keywords functional equivalence theory; language translation; translation strategies
0 引言
隨著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頻繁,文化交流中面臨的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語言障礙,英漢文化差異較大,翻譯時應借助文字的變換,結合文化語境,使得翻譯質量更高。文化的載體是語言,語言又是文化的一部分,語言與文化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詞匯的翻譯是一個難點,在翻譯的過程中很容易出現不對等的現象,在不同的語境下,語言是要不斷改變以更好地傳遞信息,讓讀者可以更好地接受原文中傳遞出來的信息。為了要實現準確的翻譯,應該要把握對等原則,在對等原則的指導下進行翻譯可以得到更加準確的譯文,更準確地傳遞作者的思想,使得目標群體能夠對原文加深理解。
1 功能對等視角
功能對等理論是一個有關語言交際的理論,這種理論在語言學的研究中有所應用,同時在翻譯過程中也經常作為翻譯的理論對翻譯過程進行指導。在功能對等視角下,對翻譯的要求比較嚴格,需要在翻譯的過程中盡量從形式和內容上都做到對等,不同的對等模式所對應的翻譯方式也不同,翻譯的方式也是根據譯者的翻譯風格決定的,最重要的是應該要做到語境的對等,也就是在文化上要盡量做到對等。功能對等翻譯更加注重源文文本和譯文文本之間的聯系,更加注重語言文化之間的差異和共性,從而使得譯文文本與原文文本之間可以實現有效地溝通,防止出現脫節的現象。從對等視角來講,原文本的類型、讀者的閱讀習慣和理解能力以及翻譯的目的是影響翻譯方式的三個主要因素。
2 對等視角下語言文化翻譯的原則
語言文化翻譯是對語言文化的轉譯,根據對等視角的要求,翻譯的理想狀態是形神合一。一些基本原則必須遵守:(1)把握文化差異。語言文化翻譯最難跨越的就是文化之間的差異和障礙,社會文化構成了一種獨特的語境,這種文化語境對語言的使用者以及語言使用規范有很大的影響。英漢文化背景不同,翻譯時要具備跨文化意識,實現功能對等的翻譯,要展示社會文化語境,對外國文化分析、中和,加強語言的了解,從而提高語言文化翻譯水平。翻譯中把握不同的文化,就是要做到文化的對等傳遞,讓譯文能更好地被目標群體接受,使得源文本的內容更容易閱讀和理解。(2)要兼顧目標群體的語言習慣。目標群體是翻譯過程中的一個關鍵角色。譯者需要在目標群體和源文本的輸出者之間搭建一個橋梁,根據目標群體的具體情況來選擇具體的翻譯方式,使得翻譯的內容更加準確。只有這兩者之間做到了完美的結合,才能實現對等翻譯。比如在對文學作品進行翻譯的時候,任何帶有不確定性的作品都離不開目標群體的介入,文本的意義,只有目標群體閱讀的具體化才能實現;再比如在對一些社會詞匯進行翻譯的時候,很多社會詞匯所表達的含義并不是字面意思,比如一些英語詞匯,表達的是更深層次的含義,所以翻譯的時候必須要結合目標群體的語言習慣,對目標文本的語言進行組織。
3 對等視角下語言文化翻譯的策略
3.1 控制文化差異
人們一般都會根據自己的思維圖式對自己所接受的文本分析,填補文本中的空缺,從而顯示文本的意義。這就是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體現。在語言的翻譯過程中,翻譯過程傳遞的不僅是文本信息,更是文化信息,尤其是文化語境和語言文本所反映出來的意境,是譯者需要突破的難點。譯者要考慮到源語言的目標群體和文化背景,使兩者之間建立較完整的對應關系,也使語言翻譯過程能實現有效對等。以日常稱呼為例,漢語和英語中的稱呼方式是有很大差別的,比如漢語打稱呼的時候經常會根據對方的職業來確定稱呼,如趙老板、王老師、李醫生等,但英文的稱呼不是這樣的方式,一般都不會直譯,而是一種比較委婉的稱呼,比如Mr. Zhao、Mrs. Wang,一般是根據性別以及結婚的狀態進行稱呼,或者根據其身份的屬性加上一些基本的詞匯表示尊敬,這就表現出不同國家的文化差異。再比如很多西方國家在語言的使用過程中會用“fish”這個詞語組合成很多復合詞語,比如“cold fish”指的是“冷酷的人”,“西風”這個詞語代表的含義也不同,我國認為西風代表的是寒冷、孤獨、冷漠,但西方人則認為西風代表的是希望,會吹走冬天,帶來春天。翻譯時,為了要實現對等翻譯,應該要對文化差異進行有效地把握,要對具體的內容進行具體翻譯。
3.2 選擇不同的翻譯方式
不同的翻譯目的、翻譯動機和審美標準都會導致不同的翻譯風格。翻譯過程中,選用哪種翻譯方式,對翻譯結果有很大的影響,翻譯方式的選擇與譯者的翻譯風格聯系緊密。有的譯者翻譯的語句通順流暢、用詞精準,對源語言的還原度較高,但也有的譯者翻譯時會以“異化”為主的翻譯思想,對譯文的句式有較大的改變,從而使譯文與源語言之間在形式上相差較大。但無論選擇哪種翻譯方式,最終的目的都是為了準確傳遞源文本的文本內容,從而讓目標群體對源文本著有更好的理解。比如顏色的差異代表的也是文化的差異,紅色在中國一般都代表的是一種喜慶的感覺,但是在英語中卻并不是一個完全的褒義詞,有時候代表的是一個人的性格比較急躁,是個貶義詞。在翻譯的時候,不能進行直譯,要考慮到對等的原則以及翻譯目標,學會對目標語言的文化背景進行了解,從而轉變思維方式,做到準確翻譯。
3.3 對語境進行把握
無論是哪一種語言題材,其產生的背景都是語言的根源文化,翻譯時很容易由于語境的不對等而導致不對等翻譯現象的出現。比如我國很多文學作品創作中都很注重對意境的把握,對很多意象進行描繪,但翻譯時,就很難找到合適的詞語對意境進行展示。因此只有掌握漢語的背景、文化以及各種意境,才能準確理解源語言,進而做到對等翻譯。譯者應格外注意,無論是刪除、增加還是改變語句,都必須要保證內容的完整性,要盡量對語境進行還原,從而使得語言文化的翻譯可以實現文化對等。
4 結語
綜上所述,在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影響下,漢語和英語的表達方式之間存在很大的差別,不同的語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語境。為了要實現不同語言之間的溝通交流,則必須要通過翻譯,翻譯的時候應該要把握對等的原則,控制文化差異,采取恰當的翻譯方式,使譯文更加準確,能夠盡量實現形式、內容以及文化上的對等。
參考文獻
[1] 王欣.淺論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J].青海師專學報.教育科學,2006(S2).
[2] 李亞峰.詩歌對外翻譯中的文化意象翻譯研究[J].雞西大學學報,2016(02).
[3] 李亞峰.中國詩歌意象的翻譯策略研究[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6(02).
[4] 李亞峰.模糊語言學視角下我國古詩中疊詞英譯研究[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2016(02).
[5] 李亞峰.文化差異對中國古詩英譯的影響[J].宜春學院學報,2016(04).
[6] 陳茂林.文化差異與翻譯策略概述[J].廣西右江民族師專學報,20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