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江萍 馮尚坤 徐海菊
摘 要 本文對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實施雙導師育人模式進行探討。雙導師育人模式是給就學期間的學生匹配校內導師和企業導師,校內導師給予學生生活指導、專業知識學習及心智開發;企業導師著眼學生的企業情境教育、職業素養教育、專業認知教育、職業意識教育。通過實施雙導師模式培養食品企業生產、管理、服務一線需要的應用型人才。
關鍵詞 高職食品專業 雙導師 師生 師徒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9.01.033
Abstract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dual tutor model of food nutrition and testing. The dual tutor education mode is to match the on-campus tutor and enterprise tutor for students in school, and the on-campus tutor gives students life guidance, professional knowledge learning and mental development. Corporate mentors focus on students' enterprise situation education, occupational quality education, professional cognition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consciousness education. Through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dual mentor model to train food enterprises production, management, service line need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talents.
Keywords higher vocational food major; double mentor; the teachers and students; teacher and pupil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食品企業對用人的需求出現兩極分化,應用型人才和研發型人才對企業的生存與發展同等重要。食品行業是一類高度競爭性的行業,食品企業重視新產品開發、產品的食用安全性及有特色的營銷策劃,創新成為食品企業發展的動力。因此,對研發和應用型人才的需求很大。
我院高職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是以培養學生食品檢驗技術和食品營養加工技術為特色,面向食品、農產品加工、質量安全控制等工作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2008年作為本院重點專業建設,浙江省新世紀教改項目,開始探索雙導師制培養模式,為學生能夠盡快適應企業需求提供平臺。
1 背景分析
校內導師制是實現“情感、態度和價值觀”學習目標的重要手段,這單靠課堂教學很難完成。因此,探索新模式下的學生學業、生活、品行指導方式和策略,有助于進一步強調學校的育人功能,是個性教育的具體體現。
企業導師制目前已經成為西方各大企業十分重視的員工培訓與開發工具。即企業讓資深人員協助新員工,將專業知識傳授給他們,并使他們熟悉企業的文化和愿景,從而降低他們的焦慮情緒,使他們能早日融入組織,勝任自己的工作。[1]
1.1 專業建設遇到瓶頸
隨著形勢發展,高職院校已經從量的擴張向質的提高發展。浙江省48所高職院校中有四分之一的院校開辦了食品相關專業,專業的競爭最終體現在畢業生的就業質量方面。如就業學生的專業對口率、轉崗率、進入職場后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收入水平,企業的滿意度,學生在職場的創新與創業能力等。[2]
面對這些問題,閉門造車式的教育模式已經不能適應當今社會對應用型人才的要求。如今社會信息化的迅猛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不能吸引學生的眼球。推陳出新,走出去,請進來,探索雙導師制人才培養模式,尋求高職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人才培養新的突破是我們必須要走的一條路。
1.2 教學層面分析
部分專業教師由于實踐經驗缺乏,所授課程內容與食品企業實際需求相脫節,大班化教學(50~60人)不能兼顧到每個學生的需求。如食品檢驗技術課程所需的液相色譜儀、氣相色譜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計及一些高端先進的檢測儀器設備配置少,或者校內沒有,而無法做到每個學生都有操作的機會,使得畢業生到企業后需要再培訓,方能適應工作需要。
1.3 學生層面分析
(1)學習目的不明確。一是部分學生對自己的三年大學沒有職業規劃 ,不知道自己以后要從事的專業需要什么知識,現階段要做什么;二是現階段的應是教育讓學生根本不知道他們的興趣是什么,缺乏正確的引導,沒有興趣愛好,干一行愛一行的時代已經終結??嚯y的高中,快樂的大學,這種嚴進寬出的高等教育形勢使得學生進入大學之后不知所措,得過且過。因此,應該從大一開始指定專業導師對學生的生活、思想和學習進行指導。
(2)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由于現在的學生大多是獨生子女,家里條件比較好,生活上從小沒有養成吃苦耐勞的習慣,沒有通過知識改變命運的迫切需要。體現在學習過程中缺乏耐心、細心和恒心。例如食品檢驗技術這門課程有一半是實訓,一個檢驗項目從樣品預處理、上機檢測到數據處理,整個過程時間長,需要學生用心去做,部分學生卻做不到。實訓課程考核是分組進行的,有些學生就濫竽充數,蒙混過關,因為部分學生并沒有把在學校的實訓當回事。然而在食品企業崗位上實習的學生在對待同樣的工作時就認真得多,這就是真實場景給學生工作的壓力。對本院食品專業畢業生的調查發現,由于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學生剛開始工作時,非常的不適應。所以,如果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指定企業導師,有機會經常去企業實習,與企業導師建立密切的師徒關系,了解企業文化,技能要求,發現自己的能力與企業需求的差距,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
(3)就業觀有待改善。目前,我們經常在新聞里看到企業招不上合適的員工,同時社會上的失業率也不低。供需矛盾是因為人才結構性缺乏,或者學生、家長的就業觀出了偏差。上一代人在一家單位干一輩子的情況,在如今的時代已經不被推崇。我們經常教育學生要先就業后擇業,但是,學生往往對就業待遇的期望值過高,不能沉下心來積累經驗,完善自己。
2 雙導師培養模式的引入
導師制十五世紀在英國的牛津大學首創,隨后世界各國的本科、研究生培養都應用這種模式。而德國的雙元制職業教育是學生的整個學習培訓過程在職業學校和工廠進行。在學習培訓組織方式上,采用有企業進行實際操作方面的培訓,職業學校完成相應的理論知識的培訓,企業與職業學校兩方面共同完成對學生的學習與培訓計劃。早在上世紀改革開放之前,國內的大型軍工企業、國營企業都有自己的技校,招收初高中畢業的學生進入技校學習,基本采用半工半讀的方式,畢業后進入本企業工作。改革開放之后,由于體制改革,高職教育迅猛發展。職業院校與企業之間再不是利益共同體,很難實施類似德國雙元制的培養模式。完全應用本科和研究生的導師制培養,也不適合高職生的特點與培養要求。因此,近幾年我們在高職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實施雙導師人才培養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工作。
2.1 校內導師的職責
校內導師由食品專業老師擔任,負責學生的生活、學習,和學生建立互動平臺,是學生的良師益友。用導師的人格魅力影響學生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讓學生明白做事先做人。讓學生感受到導師的愛崗敬業,專業知識的淵博,做事的認真負責,努力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歷史上不乏有人因敬仰自己的導師,而走上與導師相同的專業之路。由于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電話、微信、QQ非常方便于校內導師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能讓學生及早認識專業領域的發展和自己的定位,老師也可以根據學生的特點和興趣愛好給予職業規劃指導。這樣,學生在課業的選擇和學習不再迷茫,學習變得有計劃,有目標,有了學習的動力。
2.2 企業導師的職責
企業導師與學生的關系類似于師徒關系,但是又有別于傳統的師徒關系。在過去師傅擔心“教會徒弟,餓死師傅”而在技藝傳授上留有余地?,F代導師制的師生之間不是競爭對手關系,而是構筑團隊和梯隊的合作關系。[3]企業導師主要幫助學徒學習知識技能,設計職業生涯,建立在企業的人際關系等。[4]臺州出口橘子罐頭占世界橘子罐頭份額的15%~20%,也就是說外國人吃的10罐橘子罐頭里,就有兩罐左右是臺州產的。除了果蔬罐頭企業,臺州的保健食品、休閑食品、水產品加工企業眾多。目前與我院緊密合作的食品企業有十多家,為食品專業的實習,建立企業導師制度奠定了基礎。企業導師由企業的管理人員,專家和一線技術能手擔任。企業導師通過個性化的、言傳身教的方式,在實踐中幫助學生學會做人做事,傳遞企業的價值觀和行為規范。導師的示范和榜樣作用有助于學生接受企業文化,有利于實現學生與就業崗位的零距離對接,有利于學生成為組織的人,符合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通過這幾年試行,很多學生都留在實習過的企業工作了,這大大減輕了企業重新招人的培訓成本,是企業求之不得的。
3 雙導師人才培養模式探索
3.1 校內導師的選擇
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大一新生入校后由10名食品教研室的專業教師根據自己的特長對學生進行專業始業教育,由學生通過對老師的初步了解,決定選擇自己的校內導師。因為是本專業的老師,在平時上課時有比較多的了解和接觸。因此,在校的三年期間可以根據學生自己的特點、興趣及與導師的磨合程度,決定跟隨或更換導師。
案例:2013級食品專業88名學生入校后,專業始業教育后,學生根據自己的感覺選擇導師。有8位同學對西點制作感興趣的同學選擇了食品加工徐老師作為自己的導師。老師指導學生在校創業園成立了牛犇烘烘西點屋,由學生制作、經營,在學校里已經小有名氣,這屆學生畢業之后將這個品牌傳遞給學弟學妹。近幾年畢業生在發展鄉村經濟、從事食品加工方面的自主創業人數明顯上升,位于我院其他專業前列。
3.2 企業導師的選聘
大一結速之后的暑期,我們給學生提供十家校企合作的食品企業,介紹可提供的崗位和各個崗位上的管理人員、技術專家和崗位能手,由學生報名選擇。暑期實習期間可以提出輪崗申請,目的是找到最適合自己的崗位和導師。
案例:2015級食品專業有20幾位學生選擇去海正甦力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實習。這是臺州一家生產保健食品的企業,企業有產品研發、檢驗、生產等部門。企業提供了食品檢驗(液相、氣相、原吸、微生物等)、車間操作、品控等崗位,制定了實習學生的培訓、輪崗和考核計劃,通過一個月的輪崗,由學生和導師進行雙向選擇。實習期間要求學生寫周記提交校內導師,以便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幫助學生解決如何處理與企業的關系、專業知識方面的指導等問題。今年畢業之后有一半學生多留在這家企業工作,其中有一位同學在從事保健食品中有害重金屬檢測工作中成績尤為突出,得到企業的認可。
3.3 獲得的初步成效
通過在食品專業嘗試實施雙導師培養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在崗位對口與穩定、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等方面成效明顯。雙導師培養出來的學生“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深受企業和社會歡迎。
4 雙導師人才培養模式在實施的過程中存在的不足
4.1 校內師資的不足
導師指導學生最常見的是一對多,即一個導師指導2~6個學生,[5]但是由于校內食品專業老師的缺乏,一般一個導師指導25個學生左右(每個年級段需要指導8個學生左右)。由于學生數太多,導師的精力無暇顧及到每個學生。企業導師給大二、大三的學生安排,合作企業較多,崗位分散,基本可以滿足一個導師指導2~3個學生。
4.2 匹配不合理
在導師分派過程中,學生是否最終被分派到自己愿意跟隨的導師會影響到學生對導師制及組織的滿意度。[6]師生性格迥異,工作作風不同,或者導師的專業特長不是學生感興趣的,匹配在一起,容易產生沖突,使師生產生不愉快,尤其給學生帶來情感陰影,對所做的事情產生排斥。甚至會影響學生今后的擇業態度。
4.3 師資能力的不足
導師缺乏溝通能力,經常忽視被指導者;或者過分關注自己的事情,沒有關注到學生的需求;專業技術水平不足,指導學生的方式方法不妥當等。這一點在企業導師指導學生時,經常出現類似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張正堂.企業導師制研究探析[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8(5):35-41.
[2] 齊小萍.企業家導師制:高職院校質量就業的途徑[J].黑龍江高教研究,2009(8):75-77.
[3] 朱必祥,謝娟.企業導師制的功能和導師的角色關系分析[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6):25-28.
[4] 陳子丹.國外企業中的導師制研究概述[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4(10):34-36.
[5] 劉勇,高珊.企業導師制的類型與功能[J].企業管理在,2008(17):76-77.
[6] 康宛竹,艾康.國外企業導師制的研究路徑與走向[J].國外社會科學,2013(4):127-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