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銀中
摘 要 抗日戰爭的勝利為中華民族復興創造了基本條件,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鑄就了強大的精神動力,鍛造了堅強的領導核心,提供了廣泛的依靠力量,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
關鍵詞 抗日戰爭 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歷史轉折點
中圖分類號:D23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01.067
Abstract The victory of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created 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the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provided scientific theoretical guidance, created a powerful spiritual drive, forged a strong core of leadership, and provided a broad sense of relying on power, which was a turning point in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Keywords 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historical turning point
“只有創造過輝煌的民族,才懂得復興的意義;只有經歷過苦難的民族,才對復興有如此深切的渴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是、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170多年來,無數仁人志士為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做出了不懈的探索和巨大的犧牲,其中以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抗日戰爭的勝利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路上的歷史轉折點,“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
1 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實現了民族獨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創造了基本條件
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第一次取得徹底勝利的偉大戰爭,雪洗了自鴉片戰爭以來的百年國恥,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殖民中國的野心。并且,中國政府在戰爭中通過在外交上的努力,一些西方國家逐步取消了一些對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和特權,并且以主權國家的身份與諸多國家建立平等外交關系,同時中國還成為聯合國的發起國之一,取得決定國際事務的話語權,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承認。我國贏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這也是中華民族復興的歷史轉折點。贏得抗戰勝利,獲得了民族獨立以及主權的獨立,也給中華民族復興奠定了最基本的基礎。
2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思想的發展成熟,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科學的理論指導
鴉片戰爭后,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也曾試圖學習西方的器物(技術)、政治體制、思想文化,以改變中國的面貌,但無奈“先生老是侵略學生”,學習西方的道路最終走不通。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主義,先進知識分子把目光從西方轉向東方,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傳播,并且作為科學的理論武裝了中國的先進分子。1919年五四運動爆發,中國工人階級代替資產階級成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領導力量。伴隨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開來,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誕生了。從此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事業有了科學的指導思想和這一思想武裝起來的先進政黨。
雖然馬克思主義是先進的、科學的,但是這并不說明可以通過其自然的將我國革命中的問題很好的解決掉,這需要將理論和我國革命實際很好的結合在一起,馬克思主義需要中國化,這一目標在抗日戰爭時期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飛躍。在1938年的時候,在黨第六屆六中全會的時候,在報告中提出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命題,其指出“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所謂具體的馬克思主義,就是通過民族形式的馬克思主義,就是把馬克思主義應用到中國具體環境的具體斗爭中去,而不是抽象地應用它……因此,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須解決的問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是在總結中國革命實踐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來的,后經過延安整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思想成為全黨的共識,馬克思中國化在這個時期中,取得的成果便是毛澤東思想。這也是我國對于馬克思主義研究取得的第一個重大理論成果,將馬克思主義很好的和中國實際結合在了一起。七大確定了毛澤東思想,將其確立為黨指導思想,這也是全黨共識。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思想的發展成熟以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科學的理論指導。
3 抗日戰爭時期發展的民族精神,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鑄就強大的精神動力
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種精神是凝心聚力的興國之魂、強國之魄。”在幾千年歷史發展的進程中,中華民族也形成了偉大的民族精神。并且通過民族精神能夠將中華文化的根本體現出來,其也能夠代表我國人民的價值觀念、生活方式以及理想和信仰。抗日戰爭中,積貧積弱的中國最終戰勝不可一世的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其中“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鴉片戰爭后,抗日戰爭是我國最廣泛的反抗戰爭,其代表了我國人民對于外來侵略反抗的一個總爆發,是一場民族戰爭,民族戰爭必然呼喚民族精神。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野蠻侵略行徑,在民族危亡的時刻,全國各族人民在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精神紐帶作用下,形成了空前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全體中華兒女眾志成城、共御外侮,匯聚起氣勢磅礴的力量,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就是這種民族精神發揮紐帶作用的集中體現。
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為抗日戰爭匯聚了源源不竭的精神動力,為抗日戰爭的勝利提供了精神保障。民族精神是歷史的、具體的,抗日戰爭時期表現出的偉大抗戰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這一歷史階段的具體表現。同時抗日戰爭的具體實踐、抗日戰爭中涌現出的眾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又豐富了民族精神的具體內容,賦予民族精神新的內涵,這集中體現在“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抗日戰爭精神既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也是民族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融合于民族精神之中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4 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的發展壯大,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鍛造了堅強的領導核心
全面抗戰時期,我國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從中共和國民黨的階級矛盾變為中日民族矛盾,在社會主要矛盾轉變、國民黨對共產黨“圍剿”壓力減輕以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背景下,中國共產黨有了一個比較好的發展機遇。在與日本帝國主義的斗爭中,中國共產黨積極倡導國共合作和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其領導的敵后戰場不僅有利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而且創建了敵后抗日根據地,迫使日本不得不長期分散兵力兩面作戰。中國共產黨積極的抗日政策和抗戰策略符合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并且在抗戰中發揮了群眾路線、“三三制”等優良民主傳統,因此,得到人民群眾的廣泛支持和擁護,自身力量有了很大補充。此外,在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充分認識到人民群眾的力量,敢于放手發動群眾,形成“人民的軍隊,人民的戰爭,人民戰爭的路線和戰略戰術”,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正是在以上多種原因的共同作用下,到抗戰結束后,中共黨員發展到120多萬,正規軍120多萬,民兵260多萬,根據地19個,總面積達100多萬平方公里,人口1億多,中共力量空前壯大。
在力量壯大的同時,共產黨還特別重視黨自身的建設。在這個時期,黨克服了“左”右傾錯誤,特別是經過整風運動和黨的七大,黨風、文風、學風有了很大改善,并且“在全黨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形成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有了一條正確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實現了全黨在思想上、政治上、組織上的空前團結和統一。”這樣一支黨,是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領導核心。
5 抗日戰爭時期人民群眾自覺力量的發展,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廣泛的依靠力量
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的,其也推動了歷史的進步,是歷史進步決定的力量。所以,在我國民族復興的過程中,人民群眾也是決定性的力量。然而必須承認的是,不是每個人都能自覺地、清晰地認識自己的歷史使命,他們往往是歷史不自覺者和“沉默的大多數”。列寧在總結國際工人運動和俄國革命經驗時曾提出著名的“灌輸”理論,工人本身是不具備社會民主主義意識的,其是從外面灌輸的,通過研究各國歷史可以發現,若是僅僅依靠工人本身力量,只能夠形成工聯主義。雖然我們與國際工人運動和俄國革命所面臨的具體問題有所不同,但“灌輸”理論所揭示的問題仍舊存在,人民群眾的歷史自覺不易形成,因而也就很難認識到對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所承載的歷史重任。所以能不能把人民群眾分散的、自發的力量匯聚成聚集的、自覺的革命力量是我們復興道路上能否實現的關鍵。
總之,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轉折點,抗日戰爭的勝利開辟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抗日戰爭本身便是我國民族復興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華民族的復興歷史也推動了抗日戰爭勝利,并且抗日戰爭勝利也反過來推動了我國民族的復興歷史進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賦予抗日戰爭以歷史意蘊,抗日戰爭的勝利則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現提供現實基礎。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勝利7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4-09-04.
[2] 胡錦濤.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5-09-04.
[3]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