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蘭英
摘 要:青少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主力軍和后備力量。作者從組建興趣小組、開辦創新培訓班、科技競賽等多種活動方面,論述了科技館如何發揮出科普展覽的潛在價值。
關鍵詞:科技館;青少年科技創新;第二課堂
當今社會,科技創新將進一步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導力量。在科技技術日新月異的今天,正期望著青少年一代能夠面對高科技的浪潮,成為掌握未來的一代新人。作為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第二課堂”——科技館,如何配合當前學校的素質教育,在開展校外科技活動中培養青少年的創新精神和創造能力,這是擺在我們科普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項戰略任務,也是一個重要課題。筆者結合自己多年從事科技館展教活動的實踐,就青少年科普教育活動方式進行了初步探討。
1 興趣永遠是最好的老師
科技館在培養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的教育中,不能等同于學校基礎教育的培養模式。要在素質教育的理念指導下,遵循教育規律,創建適合青少年科技創新人才成長的途徑與環境。
1.1 把培養興趣放在首位
培養創新型人才是科技館的長期目標和追求。青少年要成為科技創新人才,必須從小養成學科學、用科學、愛科學的習慣,使他們的興趣愛好得到全面發展。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青少年的興趣愛好不僅僅是感興趣而已,而是要求在廣泛興趣的基礎上,使他們形成穩定的興趣,最后發展成志向或理想。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指出:“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興趣的欲望。”[1]只有青少年對科學技術有了廣泛的興趣和愛好,通過大量的觀察、分析、思考、啟蒙探究和創新實踐活動,才會有成長發展的可能。
1.2 多種方式啟發興趣
在科技館各種科普方式中,動手型科學展覽和娛樂性電視科普節目最能引起青少年的興趣,但這兩種方式,特別是電視節目,需要的資金投入也最大。據統計,1984—1994年美國國家科學基金非正規科學教育計劃的總經費中,35%用于辦科普展覽,34%用于制作電視科普節目。[2]
除了動手型展覽和娛樂性電視科普節目,提高青少年科學興趣的方式還有如下幾種:一是抓住重大科技事件的時機搞科普。在中國隨著“神九”號宇宙飛船在太空的成功登陸,電視、報紙、互聯網甚至玩具制造商都加入了神九科普熱潮。二是利用名人效應,請楊利偉的心理教練劉芳、中國科學院院士歐陽自遠等開展科普講座。三是讓青少年動手參與科研來學科學。四是發揮教師、家長等引導青少年對學科學產生興趣。
1.3 興趣是創新的原動力
科技館是青少年素質教育最佳場所,只有辦得趣味多樣,辦得精彩,科技館才會有生命力。
要想讓科技館辦得趣味十足,精彩多樣,除辦好常設展覽的同時,可以借鑒國外科技館辦科普活動的經驗,那就是開展各種科技教育活動,科技館不僅要對青少年傳播科技知識,更應該進行創新意識的培養和科學方法的訓練。
美國科學博物館舉辦的博物館營活動,讓青少年周末到博物館留宿,參加博物館為他們安排的各種科技活動[3]。總之,他們開展的科技活動,非常追求趣味性、獨特性,在活動方式上十分注重創新、因此深受人們的喜愛,家長和學生都很愿意參與這些活動。
2 展教活動是科技館的生命
哈爾濱市現有的省科技館、科學宮,具有了多功能的展教特點,可以利用這些場館設施,開展豐富多彩的科技教育活動。實踐證明,青少年科學工作室是廣大青少年開展體驗、探究、動手實踐的場所,因此我們要合理利用工作室的資源,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推動工作室的發展。
2.1 組建興趣小組
利用寒暑假及黃金周假期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興趣小組活動。如利用生物科學工作室的動植物資源開展動植物興趣小組活動,讓青少年認知和感受大自然,學習先進的科學知識,與平日不常見的動植物近距離接觸,了解它們的特點及各種行為方式,提高青少年對生物科學知識的興趣。通過實踐活動提高青少年的動手能力,激發青少年的創新激情,培養他們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2.2 開展創新培訓
合理利用機器人工作室的資源,定期組織開展機器人培訓班活動。通過機器人的學習,提高青少年的動手能力及思維能力,了解相關物理及計算機知識,為將來的學習打下基礎,促進青少年科技素質的全面發展。
2.3 開展科技競賽
競賽活動能有效地鍛煉青少年的團體協作能力及各種綜合能力,因此青少年科學工作室定期組織各種競賽活動。哈爾濱科技館先后多次組織開展機器人搭建競賽、機器人足球比賽等。
2.4 定期放映科普片
發展科普動漫片是科普理論和實踐的一個結合點。但是,科普節目要想吸引青少年,就必須在保證科學內容的前提下,追求趣味效果,讓他們喜歡看。
2.5 科普夏令營活動
為了豐富學生暑期生活,減輕學習壓力,進一步豐富學生的科普知識,努力提升綜合實踐能力和科學素養,科技館 應該經常利用暑假期舉辦青少年科普夏令營活動。
3 做孵化創新人才的基地
科技館是科普教育的場所,如何與教育部門建立聯系,達到教育資源的共享,讓科技成果惠及每個青少年是我們的主要任務。使科技與教育緊密結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資源共享,達到培養青少年科學素養及綜合素質的目的,使科技館成為孵化青少年創新人才的搖籃。
3.1 做青少年的好朋友
科技館輔導員和教師、家長,在青少年學生成長的過程中要善于做他們的良師益友。特別在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過程中,要與他們多交流多指導,成為他們的好朋友,這對青少年學生成為創新型人才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3.2 動手模仿是成功的關鍵
當青少年已經度過興趣啟蒙階段以后,必須向模仿養成階段邁進。模仿養成階段活動內容的特點是綜合技能要求和交錯的科學原理融合于一體,培養他們的獨立動手能力,養成創新的素質。
3.3 研究提高階段
隨著青少年的認知水平、模仿能力的提高,有了自己想法和能力來解決生活中遇到的科學問題。科技館和學校老師互動,進一步指導青少年學生通過搜集文獻、調查分析,寫出實驗報告。無論報告寫得質量如何,都是一種探索帶來的可喜進步,起碼是教育方法的變革,能夠把啃書本轉變為能力運用,將發現的問題轉變為有意義的課題,拉近了科技館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總之,青少年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后備力量,做好新形勢下青少年科普教育工作,是實現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強大價值引領的希望所在。科技館要把科技教育與科普展覽相結合,以科普展覽為重點,以科技教育活動為手段,挖掘科普展覽的潛在價值,為創新青少年科技活動發揮展教職能,真正使科技館辦成青少年科技教育的第二課堂。
參考文獻
[1]康·德·烏申斯基,烏申斯基,鄭文樾.人是教育的對象[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2]趙洪濤,劉菁等編.首屆科普教育基地優秀教育活動集錄[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15.
[3]美國溫迪·科普、史蒂文·法爾合著.改寫未來[M].浙江人民出版時間,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