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芳
農家書屋工程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性工程,是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九大提出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家書屋作為基層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已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加油站”。實施農家書屋工程是從根本上解決廣大人民群眾看書難、借書難、買書難的問題,滿足農民求知致富和豐富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愿望,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文化權益的一項重要措施。
1 領導重視,建立完善工作機制
近年來,縣文化和旅游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縣文件精神,積極探索農家書屋建設新路子,逐步形成了“政府主導、社會廣泛參與”的建設推進機制,縣文化和旅游局高度重視農家(社區)書屋建設,把此項工作作為百姓“惠民工程”來抓,在加強書屋管理、建章立制、崗位職責、活動開展等方面進行全方位指導和監督,真抓實干,克難攻堅,扎實工作,實現了全縣農家書屋建設全覆蓋。力爭把農家書屋建設工作納入新農村建設規劃,建立和落實領導責任制,并把農家書屋工程建設列入支部、村委的工作目標,嚴格管理和考核,形成一級抓一級,層層抓落實的工作機制。
2 落實資金,確保書屋工程建設順利進行
縣文化旅游新聞出版部門與縣財政部門、鄉鎮黨委、政府加強協調配合,在落實資金、設施等方面密切合作,形成推進農家書屋建設的合力。整合利用各項資源,本著“不搞重復建設,不增加農民負擔,最大限度的整合資源”的原則,采取向幫扶部門爭取一點,讓企業捐贈一點,自己采購一點的方式,增加書屋的圖書種類及藏書量,并每年按計劃完成書屋建設工程。
3 嚴格選址標準,精心組織實施
農家書屋建設在選址上與村級組織活動場所及村文化活動廣場相結合,符合建設規劃、環境整潔、人員集中、輻射面廣等條件,根據各村的實際情況,將農家書屋面積由不少于20平方米提高到不少于30平方米,甚至有的村達到60平方米,大大提高了農家書屋的建設標準。著力從書屋陣地建設及功能服務方面不斷提檔升級,進一步為本地區居民和外來游客提供公共閱讀與文化休閑等特色服務,積極推動全民閱讀在鄉村中蓬勃發展。書屋配備書柜、桌椅、微機、影碟機、閱覽桌等基礎設施,照明符合條件標準,并統一配備防火設備,解決火災隱患。
4 努力做好出版物選配工作
根據農家書屋圖書、報刊、音像配備標準,努力做到按比例進行采購。圖書品種不少于500種,2000冊;期刊不少于50種,200冊;報刊不少于30種;電子音像制品不少于100種,500余張;保證書屋內容豐富,種類齊全。書屋圖書、報刊、電子音像制品占全國、省推薦書目比例為100%,有的書屋藏書達到5000余冊,1000多種,為豐富和完善書屋藏書工作,每年每個書屋新購買圖書500余冊,豐富了書屋藏書種類,增加了書屋藏書量,為書屋建設注入了新的閱讀內容。其中,有的村(社區)農家書屋還為群眾配置了電腦,書屋和電子閱覽室相互配合,資源共享,免費為村民提供上網查詢和閱讀,成為當地群眾學習農業科技知識和豐富業余文化生活的好去處。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讀書活動,充分發揮農家書屋的精神引領作用。
5 人員培訓及管理制度的落實
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我縣文化旅游、新聞出版部門切實擔負起農家書屋的管理職責,加強日常管理,引導和規范農家書屋建設和發展。加強書屋管理員的業務培訓工作,不斷提高為農民群眾服務的質量和水平。我縣農家書屋管理員都是經村民推薦,村委會研究,報鄉鎮文化站批準備案,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素質高,并對書屋管理工作具有興趣的村民擔任。書屋管理員除每年參加省、市舉辦的培訓學習外,縣圖書館進行不定期業務培訓指導,逐步提高業務水平。建立健全書屋各項規章制度,積極探索更多更好的服務方式,充分發揮農家書屋豐富農村文化生活,傳播科學文化知識的作用。書屋出版物實行登記、編目管理、分類排架,便于村民查閱,并實行圖書借閱登記制度,積極征求群眾意見。每周除周一休息外,其余時間全天開放。定期組織開展多種形式的讀書活動,提高村民的整體素質,根據村民的需要,定期組織群眾開展有針對性的閱讀活動,聘請農業技術人員現場舉辦培訓班,提高群眾的學習效果。農家書屋自開放以來,先后開展閱讀經典、民俗宣傳、手工制作、安全生產、法制教育及自護教育等系列活動數百次。通過舉辦活動,增強村民的自我保護意識,鼓勵他們學法、知法、懂法、用法,用法律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同時通過舉辦各類活動,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鼓勵引導大家形成愛讀書、讀好書的良好習慣。
總之,農家書屋的建設,豐富了農村群眾的文化生活,幫助群眾學到了實用技術,把知識變成了財富,切實提高了農民的文化素質,同時倡導了社會正氣,維護了農村社會穩定,為社會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發揮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