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巖 叢大鵬 宗海明 許振鋼
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和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家庭小型化趨勢日趨明顯,開始出現空巢家庭并呈現逐漸增多之勢。解決社會轉型過程中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已成為一個至關重要的研究課題。通過實證調查和理論分析認為長期照護保險補充養老符合人口老齡化的客觀要求,可以充分整合家庭資源和社會資源。最后,從家庭、社區、政府等方面探討了長期照護保險補充養老的實踐路徑。
關鍵詞:養老模式;長期照護保險
基金項目:本文系煙臺市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項目編號:YTSK2018-66)。
據2009年全國人口變動情況抽樣調查數據顯示,鄉村人口65歲及以上的撫養比為13.73%,城市為12.82%,鎮為12.56%,比城鎮人口的老齡化問題更為嚴重,失能、半失能老人比例更大[1],因此提供養老服務的任務更為艱巨。我國從1964年到201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口及老年撫養比呈上升的趨勢,2010年已達11.9%,未來幾十年將會持續增長[2]。其次,高齡人口數量增加,世界人口老齡化過程表明,人口老齡化達到一定程度時,老年人口高齡化特征就會越發明顯[3]。長期照護保險補充養老服務已在各大城市推廣,加之各種資源優勢,使城市失能老人獲得幫助的機會更大,而傳統家庭照料為老年人提供的支持單一且薄弱[4]。
本研究的調查數據,來自于國家統計局主編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社會統計年鑒》、《中國人口統計年鑒》和實地調查研究。
1 養老現狀調查
對煙臺市部分老人生活狀況進行抽樣。主要以集中調查的方式進行,輔以個別入戶調查,具體采取問卷調查、個案調查和集體訪談相結合的方法。考慮到調查對象的特殊性,年齡相對較大,文化程度相對較低,問卷以代填式問卷為主,輔以深度訪談。本調查共發放問卷150份,回收139份,有效問卷124份,有效回收率為82.6%,問卷的回收率和有效性相對較高。問卷內容主要包括:基本情況、經濟、生活照料、精神文化生活以及養老意愿和需求等內容。進而在經濟供養、生活照料、精神慰藉三個方面對當前空巢老人的養老現狀進行分析。
2 我國現行養老模式的實施現狀及發展制約因素
關于養老模式的分類,學術界的觀點不盡相同。在我國廣大的地區,現行的養老供給模式主要包括家庭養老、土地養老、個人儲蓄養老和集體養老模式四種[5]。
傳統家庭養老模式的持續性已經出現明顯的危機。首先,計劃生育政策以及人均壽命的延長使許多家庭出現“421”甚至是“821”結構。即一對夫婦需要贍養四位老人,甚至是八位老人,老年撫養比甚高;其次,青年人傳統的盡孝觀念淡薄,傳統孝道支撐的家庭權力架構崩潰。
商業養老保險只是為有能力支付保費的富農階級服務,不能普遍解決農民養老問題。而且目前各商業保險公司在推出的險種保障程度低、費率高、險種單一,從某種程度上講,在投保商業養老保險甚至不如在城市投保實惠。
3 長期照護保險補充養老模式的提出與構建
我國現有經濟發展水平不允許社會養老全面替代家庭養老,家庭養老功能又逐步弱化,那么就必須積極探索與我國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養老模式。
20世紀60年代西方國家提出了“在合適環境中養老”(Aging in Place)的理論,首先在英國推行社區老年照護服務(Community Care for the Elderly)[6]。20世紀80年代起,民政部在全國倡導社區服務,這為開展長期照護保險補充養老奠定了較高的起點,目前開展的長期照護保險補充養老也是在社區服務網絡中為老服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當前社會各界對長期照護保險補充養老展開了比較深入的研究和探討,并賦予長期照護保險補充養老不同的定義和內容。
4 長期照護保險補充養老服務的發展制約因素分析
社區長期照護保險補充養老這項公共服務事業在發展緩慢,主要是受到了許多主客觀因素的制約。只有清除這些障礙因素,才能夠使這種適合我國的養老服務模式加大普及和推廣力度,實現城鄉養老服務事業的均衡發展。
1)缺乏充分的認識。領導和相關部門對社會化養老缺乏足夠的認識。對開展社會化養老服務的迫切性理解不深,沒有意識到在社區開展長期照護保險補充養老服務的重要現實意義,觀念落后,開展積極性不高[7]。沒有把社區長期照護保險補充養老服務事業提高到反映一個社會文明進步水平、保持社會穩定的高度來認識,服務和民生意識差,幾乎未制定相應的政策和實施方案[8]。
2)統籌規劃不足。長期照護保險補充養老服務應實行多部門聯合實施,但沒有專門統一的負責部門,各職能部門僅從各自利益出發,權責劃分并不明確,組織運作效率低下,缺乏有效配合,無法真正形成合力,導致了我國的長期照護保險補充養老服務整體發展緩慢。對于長期照護保險補充養老服務開展的現實條件、存在的問題、應該發展怎樣的模式、政府如何給予財政支持、如何培育服務隊伍等問題上,沒有專門的制度安排,優惠補貼政策不明確,缺乏科學的規劃和統籌安排[9]。
5 完善長期照護保險補充養老模式的對策
1)加大政府財政支持力度。長期照護保險補充養老服務作為一項社會福利事業,須以政府為主導。地區經濟條件較差,市場的參與動力更小,許多困難老人被排除在社會福利之外,顯然有失公平,也不切實際。如果沒有來自政府的補貼政策、激勵措施,缺乏對于具有資格的企業等組織的吸引。即使他們加入了老年服務業,由于利潤低,也可能影響到所提供服務的質量和數量,影響長期照護保險補充養老服務的正常提供[10]。市場失靈的情況出現時,就需要政府發揮其調節功能。現代服務型政府的理念要求政府的主要職責是為社會成員提供福利和服務,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滿足。
2)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首先,通過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五保戶制度為老年人提供必要的社會救助,并實現救助制度與服務補貼制度的有效銜接,避免重復浪費和幫扶不足的現象同時存在。其次,重要的是要全面推廣完善新型養老保險制度,讓更多居民像城市人一樣獲得養老保險金。國務院指導意見還指出,新農保在2020年之前基本實現對適齡居民的全覆蓋。這就為養老服務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和政策背景。不過當前在我國較貧困的大部分開展難度較大。
綜上所述,長期照護保險補充養老順應人口老齡化的客觀要求,適合我國的現實國情,符合我國的傳統文化習俗,滿足老年人居家的愿望,有利于整合社區資源和家庭資源,降低社會養老成本,通過保險服務來彌補家庭養老的不足,是我國養老方式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我國當前經濟條件下解決部分老人養老問題的理性選擇。
參考文獻
[1]張雅娟,孫源,鄧玉華,安霞.青島市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探索[J].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16(04).
[2]王麗.山東勇于探索建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J].中國人力資源社會保障,2016(04).
[3]張天懿.我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發展現狀和挑戰[J].中國集體經濟,2018(17).
[4]孫東雅.完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J].中國金融,2017(21).
[5]朱艷玲,張青,謝丹萍,包品紅,范陽東.“福利三角”理論下廣州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選擇[J].現代醫院管理,2017(06).
[6]青島探索建立新型“全人全責”長期護理保險制度[J].山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2018(Z1).
[7]蒙慧霄.中國老年護理保險制度構建的必要性分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7(04).
[8]曹信邦,張小鳳.中國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目標定位與實現路徑[J].社會政策研究,2018(03).
[9]王國軍.長期護理保險:在探索中前行[J].中國保險,2018(12).
[10]陳予寧,王思爽,汪琴,陳奎,姜奕陽,董晨雪,王俊華.推廣長期護理保險制度的思路與路徑研究[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