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合同法》第371條規定了保管合同中保管人的親自保管義務,這是基于保管合同的特性而決定的。而在保管合同中另有一些例外事由,使得保管人將保管物轉交給他人保管的行為合法,也就是適法轉保管。另外,在保管人將寄托物交付給第三人的情形下,又可能成立違法轉保管,兩類轉保管會產生不同的法律效果。
關鍵詞:保管合同;轉保管;次保管人
保管合同作為我國《合同法》規定的十五類有名合同之一,有其不同于其他類型合同的特點。保管合同的標的為保管行為,標的物為保管物,保管物的寄托者不限于保管物的所有人,但保管合同并不使得保管物的所有權轉移,保管人的義務是通過對物進行占有,從而實現對物的保管,以維護其價值。保管合同又可分為有償與無償兩種類型,這其中對保管人的義務有不同程度的要求。
不論保管合同的分類如何,其典型特點都是具有專屬性?!逗贤ā返谌倨呤粭l第一款規定,“保管人不得將保管物轉交第三人保管,但當事人另有約定的除外?!边@是由于保管合同雙方當事人一般是基于信任關系簽訂合同,轉保管人的介入可能會打破這種信任關系,對寄托人不公平。因此,這就使得保管人負有親自管理義務。
1 適法轉保管
1)《合同法》第三百七十一條規定了保管人的親自保管義務以及第三人代為保管的情形。其中,成立適法轉保管這種例外情況的前提是當事人另有約定,這體現了契約自由的特點,我國合同法尊重當事人的意愿,遵循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則,如果寄托人對第三人的轉保管知情且同意,我們便沒有必要苛責保管人的親自保管義務。此外,大陸地區的民法一般還規定了可以適用適法轉保管的其他情形,如臺灣地區民法典第五百九十二條規定,“受寄人應自己保管委托物,但經寄托人同意或另有習慣或有不得已事由者,得使第三方代為保管”。這考慮到了實踐之中的多種情況,下面對其進行討論。
我國《民法總則》第八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間接承認了習慣法的效力。在保管人履行合同的過程中,如果當地習慣一向是以某一第三方介入為履行的一部分,那我們就不可以苛責因當事人沒有在合同中約定此種情形,便使得保管人的行為成立違法轉保管。習慣法本就是法律淵源的一部分,是在生活中得到普遍認同的經驗,我們也完全有理由認為訂約雙方清楚的認識到了這一習慣并對其默認,制定法不應對其予以排除。從私法自治的角度出發,民事審判在追求公正、效率的同時,應當盡可能地遵從當事人自愿原則,充分利用當地的習慣法公正地裁斷案件。[1]
對于臺灣地區民法典規定的第三種例外事由,本文認為我國合同法仍然應當吸收作為排除保管人的親自保管義務的事項。對于現實生活中可能存在的不得已事由,如不可抗力,保管人為了履行自己的職責而將保管物轉托給第三人,這無可厚非。例如,甲與乙簽訂保管合同,要求乙為自己保管冷凍海鮮,但其中一天乙家臨時停電,不得已乙只能將海鮮轉移到可以保存的丁家中。乙的轉保管行為是為了更好的履行保管義務,鑒于保管合同的目的就是為了維持保管物的價值,因此,在出現保管人臨時有事、保管場所臨時出現變故等不適宜保管的事由時,應當賦予保管人轉保管的權利。
2)在適法轉保管中,寄存人與保管人之間的合同并不因次保管人的加入而終止,其合同關系依然存續,保管人也不因為次保管人的加入而退出合同。保管人與次保管人成立一個全新的保管合同,兩合同各自獨立。因此,在有償合同中,次保管人不得直接向寄托人行使報酬請求權,寄托人也不得向次保管人追究債務不履行責任,因為次保管人而導致的保管物的毀損,寄存人可向其請求侵權損害賠償。
而在此種情形下,保管人是否應當對保管物的毀損承擔責任?合同法第三百七十一條第二款規定,“保管人違反前款規定,將保管物轉交第三人保管,對保管物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倍鴮τ谶m法轉保管來說,保管人是否也應當承擔同等責任呢?對此,世界各國以及其他地區存在不同做法,《德國民法典》規定,“經同意存放于第三人處的,保管人僅就存放時可歸責于自己的過失負責”,臺灣地區民法典規定,“受寄人依前條之規定,使第三人代為保管者,僅就第三人之選任及其對于第三人所為之指示,負其責任”。有學者認為,此時保管人只對第三人的選任與指示上的過失承擔責任。[2]本文支持此種觀點。依照我國規定,在適法轉保管中,次保管人的保管已經由寄托人與保管人約定,寄托人對次保管人完全知情,在此種情況下,若認為保管人仍然應當對因次保管人的原因而造成的保管物的毀損承擔責任,將保管人的責任與違法轉保管等同,顯然違反了誠信原則。且《合同法》第400條對轉委托合同做出規定,“轉委托經同意的,委托人可以就委托事務直接指示轉委托的第三人,受托人僅就第三人的選任及其對第三人的指示承擔責任?!北9芎贤榔湫再|可以適用委托合同的規定,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以類推認為在適法轉保管的情況下,保管人僅對次保管人的委托以及選任承擔責任。對于次保管人的責任承擔,我們將在下文予以討論。
2 違法轉保管
當保管人將保管物轉移,而雙方當事人并沒達成約定的合意時,就形成了違法轉保管。在這種情況下,我們主要討論保管物毀損滅失時的責任承擔。首先需要明確,即使在違法轉保管的過程中,保管人仍然與次保管人形成了一個新的保管合同,并且其與寄托人、保管人之間簽訂的原保管合同仍是相互獨立的。
1)對于違法轉保管的次保管人的責任承擔,我們可以與適法轉保管一起加以討論。由于保管合同的相對性,次保管人作為保管合同關系之外的第三人,并不能直接承擔違約責任,其責任的承擔應由侵權責任法來確定。我國《侵權責任法》第六條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在這種情況下,因保管物的毀損滅失是由于次保管人的過錯造成的,寄托人就可以向次保管人要求承擔侵權損害賠償責任,而當損害不能歸責于次保管人時,理論上其不應當承擔責任[2]。
2)下面討論違法轉保管的保管人的責任承擔。合同法第三百七十一條第二款規定,“保管人違反前款規定,將保管物轉交第三人保管,對保管物造成損失的,應當承擔損害賠償責任。”但保管人承擔責任的歸責原則值得討論。對于保管人來說,其違法轉交給次保管人保管的行為本身就已違法了合同約定,對寄托人已經造成了潛在的危險。在這種情況系,無論保管物的毀損滅失是否是由于次保管人的過錯導致的,保管人均需要承擔責任。此時適用無過錯歸責原則,但例外情況是,如果保管人可以證明,保管物的毀損滅失與保管人交由被保管人保管兩者之間沒有因果關系,保管人可以因此免責。例如,甲將自己的車交由乙保管,乙在未征得甲同意的情況下將車轉保管予丁,由于地震使得乙丁兩家的車庫均坍塌,車也因此被砸壞,這時,我們就不能苛責乙承擔責任。
3 結語
我國《合同法》僅僅用了三百七十一條來規定保管合同中的轉保管事項,但在實踐中,轉保管不可避免的存在許多問題值得我們進行討論,本文通過對適法轉保管的適用條件的討論,以及保管人與次保管人的責任承擔,對相關問題進行了梳理,以期對我國的轉保管的制度適用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高軍.試論習慣法及其適用[J].湖南警察學院學報,2008,20(2):39-42.
[2]王利明,房紹坤,王軼.合同法.第4版[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陳奕欣(1998-),女,漢族,河北安新縣人,河北大學政法學院法學專業,本科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