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文章探討了挫折承受力的形成與個體心理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認為提高個體心理因素是增強挫折承受力的關鍵。挫折承受力的增強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1.提高個體自我抱負水平與實際能力的一致性;2.確立合理的自我歸因;3.增強個體的挫折認知水平;4.構建成熟的心理防衛(wèi)機制;5.學會消極情緒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與合理宣泄
關鍵詞:挫折承受力;個體心理因素
由于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生活水準的提高,在青少年尤其是城鎮(zhèn)獨生子女中,普遍存在心理承受力較差,而社會競爭日趨激烈,因此,從小增強兒童的挫折承受力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個體的挫折承受力的大小與挫折影響密切相關,挫折承受力較強的人,受挫折的消極影響較小;而挫折承受力較弱的人,受挫折的不良影響較大,甚至會因挫折而導致心理和行為的異常。因此,通過后天教育訓練,提高個體的挫折承受力,獲得應付挫折情境的正確理念,掌握心理調(diào)適的有關知識和技能,是提高個體挫折承受力的關鍵。增強人的挫折承受力主要和以下一些個體心理因素密切相關。
1 提高個體自我抱負水平與實際能力的一致性
自我抱負水平是指個人對未來可能達到的成功標準的心理需求。自我抱負水平直接影響個人的學習和生活,一個抱負水平較高的人,往往對自己的要求也較高,相應的學習、工作的效率也就較好;一個抱負水平低的人,對自己的要求也就低,缺乏積極性、主動性,相應的學習、工作的效果也就較差。因此,要通過教育、訓練,讓學生學會根據(jù)自己的實際能力來確立、調(diào)整自我抱負水平。一方面,在教育中,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不同抱負水平制定相應的教育目標,對不同抱負水平的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對抱負水平低的學生,要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對抱負水平過高的學生,要適當降低其抱負水平。另一方面,幫助學生認識自己的實際能力,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抱負水平,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自我能力與抱負水平兩者之間的關系,學會根據(jù)自己的實際能力來確立目標,使自己的目標與實際能力相吻合,避免由于自我抱負水平過高而造成的挫折
2 確立合理的自我歸因
在生活中,人們對行為的成功與失敗進行歸因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然而在這一過程中形成的歸因傾向則對人的心理承受力有很大的影響。心理學家研究表明,在歸因中,有些人傾向于情境歸因,即認為外部復雜且難以預料的力量是主宰行為的原因,例如一個學生認為自己成績不好主要是歸于教師教學水平或是考卷難度太大方面的原因,這種人叫外控型。有些人更傾向于本性歸因,即認為自身的努力、能力能夠控制事情的發(fā)展與行為結果,例如一個學生認為自己成績不好是由于學習不夠努力造成的,這種人叫內(nèi)控型。事實上,在生活中極端的內(nèi)控型或外控型是不多的,每個人都可以在這兩個極端之間找到相應的位置。因此,要通過教育、訓練讓學生學會合理的歸因。要避免歸因的片面性,正確的認識在生活與學習中,導致行為成敗的原因都有內(nèi)外兩方面的因素,有時可能主觀因素是主要的方面,有時可能客觀因素是主要的方面。學會實事求是地承擔責任,克服過分承擔或完全推諉責任的傾向。尤其是對那些傾向內(nèi)部歸因的學生,要幫助他們糾正不當?shù)臍w因傾向,避免過多自責帶來的挫折感。
3 增強個體的挫折認知水平
增強個體的挫折認知水平是提高挫折承受能力的重要方面。個體對挫折的反應和承受能力不僅取決于挫折情境本身,更重要的是取決于個體對挫折情境的認知。在生活中常有這樣的事,同一挫折情境,有的人視為平常,能夠輕易應付,有的人則可能感到大禍臨頭,不知所措。因此,要通過教育、訓練,首先讓學生明確挫折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其次,還要認識到挫折具有兩面性,一方面,挫折對人有消極的作用;另一方面,挫折對人也有積極的影響。因此,辯證地看待挫折的兩面性,就能夠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化消極因素為積極因素,提高個體促使挫折向積極方面轉化的能力。第三,增強挫折認知水平還在于學會正確的認識自我,正確的認識客觀事物。報紙上常有一些考不上大學的學生走上絕路的報道,從表面上看,是因為考不上大學這個事件導致了自殺的后果,其實應該說是個體的錯誤認知導致的。
總之,正是因為這些錯誤的認知導致了極端的行為。因此,當個體有了正確的認知,就會有相應的理智的行為。只有增強個體對挫折的認知水平,正確認識自己的環(huán)境,才能理智地對待挫折。
4 構建成熟的心理防衛(wèi)機制
心理防衛(wèi)機制是挫折發(fā)生后人在內(nèi)部心理活動中所具備的有意或無意地擺脫挫折造成的心理壓力、減少精神痛苦、維護正常情緒、平衡心理的種種自我保護方式。從人的心理防衛(wèi)機制性質(zhì)來看,有建設性心理防衛(wèi)機制,替代性心理防衛(wèi)機制,掩裝性心理防衛(wèi)機制,逃避性心理防衛(wèi)機制,攻擊性心理防衛(wèi)機制等。在上述的心理防衛(wèi)機制中,建設性的心理防衛(wèi)機制主要表現(xiàn)為一種升華作用,是指個體在挫折后,把痛苦化為一種具有建設性的動力,投入到有益的生活學習中,無疑是人們在挫折后的最佳應用。替代性心理防衛(wèi)機制和掩裝性心理防衛(wèi)機制,是通過補償作用、認同作用、文飾作用、幽默的方式使個體心理獲得平衡,保持自尊,減輕內(nèi)心的痛苦和焦慮,因此也不失為挫折后較理想的應用。而逃避性心理防衛(wèi)機制、攻擊性心理防衛(wèi)機制,表現(xiàn)為潛抑作用、否定作用、退化作用、攻擊等方式,以逃避現(xiàn)實情境來緩解痛苦和焦慮,對個體心理缺乏積極意義。不同的心理防衛(wèi)機制對個體挫折后的反應具有不同的意義。不同心理防衛(wèi)機制對個體身心健康的影響也不同。汕頭大學精神衛(wèi)生中心趙虎等人《大學生心理防御機制的四年隨訪觀察》的研究表明,如果較多地采用不成熟的心理防衛(wèi)機制(投射、被動攻擊、抱怨、幻想、退縮等)和中間型的心理防衛(wèi)機制有損學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培養(yǎng)學生對成熟的心理防衛(wèi)機制選擇的技巧,幫助學生構建積極的心理防衛(wèi)機制不僅有助于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也是提高其挫折承受力的重要方面。
5 學會消極情緒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與合理宣泄
從挫折產(chǎn)生的實質(zhì)來看,即指個體行為活動的情境,也指個體遭受阻礙后所引起的情緒狀態(tài)。因此,對挫折承受力教育應該包含兩個方面,一是個體對挫折發(fā)生后情境的直接應對能力;二是對挫折事件的整體處理能力。前者主要是指挫折后的消極情緒的及時疏導、調(diào)整,這也是挫折承受力教育中非常關鍵的方面。因為挫折后的消極情緒不僅會對人的身心健康造成危害,而且還可能是導致心理危機的直接原因,如果處理不當將導致嚴重的后果。而后者則關系到一個人在挫折后能否重新站起來,獲得新的生活勇氣和動力。但在挫折發(fā)生后,必須解決的是個體的情緒問題,這個問題解決得好壞將直接影響整個挫折事件的結果。應該讓學生學會直接應對挫折情境的能力,即消極情緒的自我調(diào)節(jié)與合理宣泄。消極情緒的自我調(diào)節(jié),是指提高個體對情緒的自控能力,使個體能夠在挫折面前保持冷靜、沉著的態(tài)度,及時地從消極、失意的情緒中轉移出來,擺脫消極情緒的干擾,減少消極情緒的負面影響力。增加積極的情緒體驗,善于化壓力為動力,保持平穩(wěn)、和諧的心態(tài)。消極情緒的合理宣泄,是指挫折發(fā)生后,應及時地通過一定的方式疏導消極情緒,消極情緒的合理宣泄有助于緩解個體心理的緊張和焦慮,維持心理的平衡,保障身心健康。因此,在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僅要教會學生如何通過各種有效的方式宣泄消極情緒,而且還應該創(chuàng)造、提供相應的條件或場所讓學生宣泄消極情緒。
總之,情緒的自我調(diào)節(jié)和合理宣泄是挫折承受力教育及其重要的方面。個體的挫折承受力受許多因素的影響,然而提高個體的心理素質(zhì),增強個體對挫折情境的認知力、耐受力、抵御力,是挫折承受力教育的關鍵所在。
參考文獻
[1]趙虎,周逸如,陳樹喬,陳曲亮.大學生心理防御機制的四年隨訪觀察[J].中國心理衛(wèi)生雜志,2001,(4).
[2]趙坤明.挫折教育與挫折承受力教育詰難[J].中國教育學刊,1994.
[3]余秀華,吳雄鷹.淺析青年學生挫折的預防與調(diào)適[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1).
[4]李海洲,邊和平.挫折教育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5.
作者簡介
馬天鈺,沈陽師范大學教育經(jīng)濟與管理研究所2017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