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信息技術的發展和互聯網的普及帶來了文化的全球化傳播。但在文化全球傳播的同時,由于高低語境的區別、思維的差異和文化背景的不同,從而帶來了“文化折扣”的現象。在新時代下,我國的外宣需要減少和避免不同文化之間的差異,從而在對外傳播中講好中國故事,提高跨文化傳播的效果。
關鍵詞:對外傳播;文化折扣;認知思維
在全球化傳播開始之后,由于不同文化背景、風俗習慣、思維方式等方面的差異,各文化在交流時遇到了文化的沖突和碰撞。為了探索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和發展,跨文化傳播研究應運而生。為此,本文試圖跳出單一學科視角的局限性,并從跨學科研究的角度探析比較文學,心理學,傳播學和文化人類學的相關研究論文,分析了我國跨文化交際研究的現狀和成因,并為對外傳播的新情況進行了戰略分析。
1 跨文化傳播研究的起源和發展
跨文化傳播實踐的歷史悠久,廣義上來說,自有人類社會便有了跨文化傳播的實踐,而本文主要討論的傳播是近現代國際間的跨文化交流。
1.1 跨文化傳播學的興起
目前,我們普遍認為,跨文化傳播學的誕生,始于愛德華·霍爾和20世紀50年代建立的外事學院。他在研究中指出,美國人由于過度的自我行為和溝通而忽視了他人的期望,招致國際上對美國的敵意,同時在國內形成一個亞文化圈,從而造成矛盾和摩擦不斷。因此,美國人應該開始學習如何與外國人進行有效溝通。不久之后,他建議美國國務院開設外事服務研討班,即“外事學院”,開展跨文化交流培訓計劃,這就是跨文化交流研究的開始。
1.2 中國的跨文化傳播研究
在20世紀80年代早期,外語教學界將跨文化交流引入了國內。在引入的早期,跨文化傳播研究側重于外語教學中的跨文化差異以及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跨文化傳播研究已開始在中國傳播,并取得了穩步發展。從1990年至1995年,為借鑒和初創期。在20世紀80年代這個階段,該學科理論的引入和發展仍在繼續。1996年至1999年為提升和拓展階段。在此期間,中國的國際化進程加速,中國社會的各個方面都融入了全球化浪潮。自2001年以來,它一直處于高潮和深化階段,這也是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的第一次熱潮。
2 “文化折扣”的原因探析
根據信息理論,信息傳輸的渠道是語言,即信息依賴于語言的編碼和解碼來完成傳輸過程。這要求通信器輸出接收器可以正確理解的代碼,然后才能順利傳輸。如果編碼的傳播者和解碼的接收者有不同文化背景,且對于解碼有不同的解釋,它可能導致誤解,曲解,甚至解碼中止。
2.1 “高語境文化”與“低語境文化”的區別
語境可以理解為與話語本身密切相關的社會,文化因素和氛圍,汀·圖梅對高低語境文化的差異做出了具體的解釋。在解釋特定文化系統中的信息時,“高語境文化”,如中國、日本、韓國和其他歷史悠久的東方文化,強調意義對語境關聯的重要性,也就是說,意義取決于語境而不是固定在語言上。而“低語境文化”,如美國,歐洲國家和其他西方文化,更注重語言符號本身的既定意義和含義。這種背景差異在中西交流中尤為明顯。由于東西方的背景不同,中國人言論的委婉說法使美國人難以理解,甚至生氣;美國人直截了當的表達常常使中國人感到粗魯和唐突。
2.2 “整體性思維”與“分析性思維”的差異
思維方式的差異是中美文化差異的基因性差異。一些學者通過研究發現,以東亞儒家文明為代表的東方文化和以西歐和北美為代表的西方文化,在其基本認知方式和自我邏輯上有著明顯的區別。在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儒家文化圈中成長的人們在認知的過程中,傾向于整體性的思維,在觀察事物中,會更多的從全方位的觀察所有的相關性因素。在歸因的時候,更多的是尋找社會因素。而西方人在認知的時候偏向于分析型思維,更多的關注的是事物的本質特征,運用分類的方法將事物歸屬于某一類別,預測其發展方向,在歸因時也根據相應的邏輯來分析問題。
2.3 “儒家文化”和“基督教文化”的不同
文化是一個定義十分廣泛的名詞,據考證,關于文化的定義大概有300多種,但沒有一種能完全準確的描述文化的確切含義。英國人泰勒——“人類學之父”,首先使用文化作為術語。而中國古代對于文化的理解主要是“文治教化,以文化人”,而文化作為文化學的內容,其概念大致包含三層面的內容:一是指經濟結構、生產方式、科技水平等物質現象,即所謂物質文化;二是指政體、社會、制度等方式,即所謂制度文化;第三是哲學,宗教,倫理,風俗,文學和藝術,即所謂的精神文化。跨文化交際所提到的文化是這三個層面形成的共同文化,但實際上它主要是制度文化與精神文化之間的沖突。
3 我國跨文化傳播的策略
文化差異是我們在跨文化交流和互動中不得不把握的內容,為增強對外傳播交流的有效性,對于不同文化之間傳播交流的方法性探討就很有必要。在新時代,探討對外傳播如何發揮自身優勢,并根據中國國情講好中國故事,值得深思。
3.1 明確內涵要素,強化中國文化交流的核心
中國文化源遠流長,而且在不斷增添新的內容。因此,為了實現成功的文化輸出,達到良好的文化傳播效果,中國必須首先塑造文化傳播的核心。這個核心應該建立在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礎上,不僅要提煉中國文化的精髓,還要體現時代特征,弘揚中華民族的積極精神,并保持相對穩定。
3.2 形成特色元素,搭建繼承古今文化的橋梁
在世界文明史上,只有中國在古老文明高度發達后又繼續發展成為一個文化高峰。與此同時,過去40年的改革開放使中國以世界各國罕見的速度迅速發展。改革創新,開拓進取,追趕潮流,這些中國當代文化元素成為同期世界文化的亮點。它需要進行總結,提煉和升華,從而更好地傳播到世界各地。
3.3 豐富渠道要素,加強多種溝通工具的使用
實踐證明,擁有好的傳播渠道的人掌握了文化交流的主動權。在當今世界,文化傳播渠道正變得更加多樣化。一方面,要鞏固和創新對傳統渠道的使用,另一方面是掌握新興傳播工具的傳播特征和溝通方式。尤其要抓住新媒體反應快速,短小精悍,信息散播快的特點,充分調動公眾參與文化傳播的主動性,將挑戰轉化為機遇,從而發揮出新興傳播工具的積極作用。
4 結語
當前席卷全球的文化沖突和對話,反映了人類文明的不斷交流與發展融合。歷史悠久的華夏文化將為建立和研究未來的全球文化,提供中國特色的精華和取之不盡的源泉。我們需要努力總結和發揚中華文化的精髓,把中國文化成果融入世界文化和世界文化未來的“天擇”之中。同時,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只有深刻理解不同文化類型的差異,才能使跨文化傳播更加有效。把本國文化融入于他國文化中,從而促進中華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郭慶光,滕樂.跨越文化 尋求共識——從文化與認知的視角重新審視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的方式[J].國際新聞界,2011(04).
[2]丁小然,李明娟.網絡跨文化傳播:現代文化差異互動的一種詮釋[J].山東社會科學,2013(09).
[3]王悠.中國跨文化傳播研究的發展歷史與現狀[D].華中師范大學,2007.
作者簡介
鄧忠成(1994-),男,云南曲靖人,中國政法大學2017級法治新聞專業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