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丹萍
懲罰性賠償制度是普通法國家的一種特殊的侵權賠償制度。在生態文明建設不斷發展的今天,我國在環境侵權方面的立法還有可改進之處。本文將從懲罰性賠償制度移植的角度,探討我國環境侵權領域的制度構建,為法律體系的完善探索新思路。
1 懲罰性賠償制度
懲罰性賠償,又被稱為示范性賠償,是英美法系中判處加害人在損害賠償和象征性的賠償外,為了懲罰和預防行為人再次以故意或重大過失實施嚴重侵權行為的一種賠償制度。懲罰性賠償制度普通法國家廣泛適用于侵權行為領域及部分危害公共政策的違約行為,且起到了較好的懲戒與嚇阻效果。懲罰性賠償有別于一般的損害賠償,其主要目的不在于填補侵權行為給受害人帶來的直接或間接損失,而在于懲罰侵權行為不顧他人權益故意或重大過失的心態,以及通過較大數額的經濟賠償來起到威懾行為人和教育大眾的效果。
懲罰性賠償制度除了上述的懲罰性與威懾性特點外,還具有一定的輔助性功能即一定的補償性和激勵性。在環境侵權中,原告在訴訟中往往處于不利地位,由于缺乏專業的知識和的堅實的經濟基礎會導致損害結果舉證困難、間接損失與被告侵權行為間因果關系的初步證明以及因訴訟而耗費的大量時間成本無法在判決中得以實現。因此,在理論界和實務界都認為,懲罰性賠償制度是具備隱藏的補償性特征的。其次,由于懲罰性賠償在原告實際損害甚微的情況下,具有較好的實效,減少了不愿起訴的心理,一定程度上也可以看做是通過物質獎勵,來激勵原告承擔社會義務,維持法律秩序,嚇阻加害人再度從事相同的不法行為。
2 環境侵權領域移植入懲罰性賠償制度的意義
環境污染有著不同于其他侵權行為的特征:
第一,在廣義上,環境污染既是破壞自然生態完整性和資源的可持續性的公害,也是對個人的身體健康、生命安全和財產安全的私權利侵犯。因此在權利的救濟機制上,不能只依靠公權力來實現,同時也要給個人以一定的懲罰不法行為的有力武器,而懲罰性賠償制度就是其中一種可取的方式。
第二,環境侵權是現代社會發展帶來的不可避免的風險,而國家的任務自然包括抵御風險,為人民提供安全保障這一基本內容。即王澤鑒先生在《損害賠償》一書中寫到的“國家應在憲法價值體系及法秩序統一性下,整合相關部門法律,使其分工、互補、協力及合作,有效率的保證人民的安全,并使其于遭受損害時,得獲合理必要的救濟?!?/p>
縱觀我國關于環境侵權的相關法律規定,對于污染環境造成他人、社會或國家遭受人身或財產上的損失的救濟尚不充分。我國目前對于環境污染的救濟方式主要有行政處罰、刑事制裁、民事環境侵權訴訟、民事環境公益訴訟以及行政環境公益訴訟。以上多數為公權力對環境污染造成的公共利益損失的救濟,而個人和一般的法人或組織只能以民事侵權訴訟。雖然在提出環境公益訴訟制度之后我國的各級檢察院積極響應并在2年內作出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但我們不得不承認符合檢察院公益訴訟特點規律的法律規范體系尚待發展完善,民事訴訟法、行政訴訟法關于檢察公益訴訟制度的規定僅各一個條款。此外,司法體制改革過后,司法人員的精簡與與日俱增的案件數量無形中增加了司法人員的負擔。確立環境侵權領域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就能實現方式上的自訴性與執法力量上的補充性的結合。私人執法機制可以彌補公權力的執法不足,或是因為編制、人員、資金等問題導致的不能及時發現問題、處理問題的滯后性,形成一種社會監督力量,同時可以為后續的公益訴訟發現案源。
第三,環境污染往往是長期的持續的,起侵害結果具有較長的潛伏期特別是在對身體健康的損害上,其產生的結果往往是極為嚴重甚至是不可逆轉的。因此,加大對于環境侵權的懲罰力度,提高行為人的違法成本,能夠迫使假定的理性經濟人做出使自己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第四,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召開的38次會議當中,20次討論了和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相關的議題,研究了48項重大改革。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穩健發展的經濟在改善人民的物質生活條件的同時,也推動了人民環保意識的強化,對于美好生活的向往自然也包括了對宜居的優美生態環境的追求。懲罰性賠償制度的引入為生態環境建設提供了有一把利刃,是符合黨和人民的需求與利益的選擇。
3 懲罰性賠償制度移植過程中的問題
當然,每一個法律制度在引進的過程中后會存在或多或少的問題,例如每個國家法律立足的基本國情不一致,不同法系之間對于該制度的理論觀點甚至是性質界定存在分歧,抑或是該制度與本民族的傳統觀念相悖。懲罰性賠償制度源于英美法系,對于我國民法上侵權行為法主要采用大陸法系的侵權賠償原則之間存在矛盾是不少反對引入該制度的學者力爭的理由之一。我國侵權法上對于損害賠償采用的是填補性賠償原則,這就意味著一旦在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得到賠償之后,對侵權行為人加倍判處的金額會使得被侵權人構成不當得利。且部分學者認為懲罰性賠償制度就是一個行政法性質甚至是準刑罰性質的制裁制度,如果確立該制度那么將造成部門法之間責任的競合,因此他們認為懲罰性賠償制度不應當出現在民法典的編撰之中。
以下,筆者將對以上兩種觀點進行部分辯駁:首先,如果懲罰性賠償制度能夠在民法侵權行為領域里確立,那么該制度就是可適用的合法依據,那么據此原告獲得額外的賠償就不再是不當得利。其次,我們必須承認,我國并不是一個完全的大陸法系國家,我國的法律體系建設是立足于我國基本國情之上博采眾家之長符合黨和人民意志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因此引入懲罰性賠償制度并不是“冒天下之大不韙”。再次,我國的民法中也不乏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相關規定,例如我國《侵權責任法》第47條規定的產品責任、《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55條規定的欺詐行為、《食品安全法》第96條規定的造成人身財產損害的行為。綜上而言,懲罰性賠償制度的確立是為了保護大多數人的重要權利而設定的,那么在環境侵權領域的用意也是一樣的,通過個案的懲罰來實現環境污染的普遍減少也是間接對公共利益的保護。對于反對派學者認為的部門法之間責任的競合問題將在下一部分進行解釋說理。
4 構建環境侵權中的懲罰性賠償
要在環境侵權領域確立起懲罰性賠償制度,首先要明確懲罰性賠償的構成要件。首先,環境侵權中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必須以存在環境侵權行為為前提,行為人在主觀上存在惡意。由于懲罰性賠償制度是對嚴重侵權行為的一種懲罰,為了避免該制度被濫用導致不必要的訴訟案件的發生,適用該制度必須是以一般的環境侵權為基礎由原告提出的。這就意味著,懲罰性賠償的適用不是必然的,而是原告在由充分證據的基礎之上提出更進一步的訴訟請求,請求法院對于侵權行為人加倍判處賠償金。在證明行為人的主觀惡性上應當結合客觀事實來認定,即考慮企業是否在規定的標準內排放,如果超過國家規定的標準,那就可以直接認定主觀上存在惡意。排放污染物是企業在生產經營過程不可避免的結果,基于科學技術或認知水平的局限還不能完全實現清潔生產,因此我們不能直接因為企業污染物排放給附近的居民帶來了侵害而認定其存在主觀上的過錯乃至是惡意。此外還要看其客觀行為造成或可能造成結果是否不可挽回。若已產生或短期內會產生不可挽回的死亡或病癥、或是財產的重大損失(農作物無產出或養殖環境的重大改變在一定年限內難以恢復)足以證明主觀態度的惡劣。在因果關系的認定上,仍采用舉證責任倒置,在原告向法庭提出初步或蓋然性證據后,由被告承擔舉證責任,證明不存在因果關系或推翻現有的初步聯系。其次,懲罰性賠償金的適用有學者認為會構成責任競合,其實不然,這里的懲罰性賠償金是不具有公權力的處罰性質的,而是民事訴訟中平等主體間的賠償。此外我們可以在制度上加以細致規定,例如在金額倍數的確定上有所浮動,在已存在行政上罰款或刑法上的罰金時減少相應的額度比率,來實現制度的合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