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利霜
摘要:政府采購是事業單位進行資源配置的重要一環,政府的財政支出也受到社會各階層的普遍關注。此外,市場經濟的發展與競爭的加劇,使得科學、有效的政府采購預算管理愈發重要,如何進行政府采購預算管理已成為政府財政部門和事業單位的重要議題。因此,本文以政府采購預算管理為基礎,闡述了政府采購預算管理的原則,并對政府采購預算管理的問題進行了詳細分析,最后,提出了政府采購預算管理的改進對策。
關鍵詞:事業單位;政府采購;預算管理
一、政府采購預算管理概述
政府采購預算是采購機關根據事業發展計劃和行政任務編制的采購計劃,即各行政事業單位根據本年度的日常開支、業務情況、人員配備情況等對下一年度的資金需求制定預算編制并由相關部門進行審批,從而獲得最終采購計劃的過程。政府采購預算可以反映事業單位在資金使用、公共資源分配等方面的問題,制定科學、規范、可操作性強的政府采購預算計劃有利于事業單位合理分配資金,對發現的問題及時提出解決方案,真正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政府采購預算管理不僅是事業單位進行資金管理的基本前提,也是政府部門優化資源配置的重要手段。通過采購預算管理,可以細化財政支出管理,強化財政職能,加強對資金的管理力度,提升資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加強政府對采購預算的管理,提升其科學性對事業單位的有效運轉有重要意義。
二、政府采購預算管理的原則
(一)真實性與可靠性原則
真實性與可靠性原則是政府編制采購預算、進行政府采購預算管理的基本原則,即保證預算數據的真實和可靠。一方面,事業單位應該根據本身的實際需求上報真實的預算項目和預算資金數額;另一方面,政府采購部門和財政部門在進行預算審批時要把握好真實性原則,嚴格遵循審批流程,避免徇私舞弊等現象的出現,確保項目金額真實有效、資金的來源可靠。
(二)政策性與實用性原則
政策性與實用性原則要求政府在制定采購預算之前,要充分了解國家的相關政策方針,并將其與事業單位的實際預算需求相結合,使預算規劃能夠滿足實際工作需求,避免造成資金分配的不科學、不合理,同時,面對資金使用過程中的各種問題,能夠及時對采購預算作出調整,提出解決方案。
(三)公平性和效率性原則
公平性和效率性原則是指政府采購預算管理要兼顧公平與效率,既要考慮事業單位的資金使用狀況,又要兼顧不同部門之間的資金分配均衡,同時,還要時刻以實現共享資源為目標,提高管理的工作效率,科學分配各項采購預算管理相關的工作,將采購預算及時發放到需求部門,防止重復購置資源現象的發生,保證資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四)完整性和統一性原則
完整性和統一性要求事業單位在指定預算計劃時,不僅要充分考慮到整個預算期內可能發生的項目數量、時間和內容,反映事業單位的實際需求,而且還要根據國家的統一標準進行制定,遵守國家的相關審批流程,防止出現超標準、超計劃采購的出現。只有這樣,才能夠優化政府采購的方式,提高政府采購的工作效率。
三、政府采購預算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重視程度不足
事業單位的相關人員對政府采購預算管理不夠重視是當前進行預算管理的一大難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有個別單位的工作人員并沒有意識到采購預算的重要性,而且不了解相關法規及規章制度和本部門的日常收支狀況,所以在上報采購預算時過于敷衍,甚至盲目編造相關計劃,導致整個采購預算計劃不符合實際情況,無法發揮其應用的價值。
(二)預算編制不合理
第一,存在漏報現象。由于采購預算管理工作人員對采購的基本原則和采購目標不明確,導致個別項目未被納入到預算之中。第二,存在虛假多報現象。個別事業單位為了爭取更多的資金與資源,過度夸大采購需求,造成資源的浪費。第三,預算編制人員對政府采購政策理解不到位,將采購預算屬于政府采購目錄范圍的貨物和服務采購未納入政府采購預算范圍的,將不在政府采購目錄的采購納入政府采購預算。
(三)預算執行不充分
造成預算執行不充分的原因主要有:第一,采購方式有漏洞。通常事業單位會選擇分散采購的方式進行政府采購,由于我國各級政府的財政狀況差異較大,因此很難制定統一的預算標準,采用這種方式進行采購易出現重復購置、更改采購檔次和標準等問題,使得預算執行過程過于隨意。第二,采購人員的思想認識不足,導致其不按照規定手續和程序進行盲目采購,導致預算編制與預算執行相脫節。第三,各部門之間的采購信息不暢通,臨時性改變未能及時了解,造成了預算執行的不充分。
(四)采購過程的監督不到位
有些事業單位的采購預算工作或由臨時部門負責,或由個人獨自管理、無人監督,造成預算計劃的制訂過于隨意,缺乏科學性、規范性和可操作性,還易出現徇私舞弊等問題。同時,相關部門的監管也流于形式,未能深入事業單位內部,監督過于表面,沒能發揮監督的真正作用,加大了預算管理的難度。
四、改進政府采購預算管理的對策
(一)提高工作人員的思想認識和整體素質
事業單位對采購預算的不重視主要體現在采購預算計劃不夠詳細、具體項目不明確、預算剛性不強等方面,這就導致了政府采購編制不合理、采購預算管理難度大。因此,事業單位應該作出相應改變。一方面,加強理論學習。讓從業人員從思想上認識到政府采購預算管理的必要性、重要性和自覺性,同時,加強對《政府采購法》、市場經濟理論和部門規章等的學習,提升其專業技能。另一方面,大力提高和培養相關從業人員的思想道德素質,讓其形成法律意識、服務意識、自律意識等,使政府采購工作真正做到公開、公平、公正和廉潔高效。
(二)提升預算編制水平,構建全面的政府采購預算管理制度
政府采購的預算編制是指按照相關要求,根據實際需求制訂采購目標的過程,是進行預算管理的依托和基礎。科學、合理的預算編制既可以提升采購工作的有效性,又可以降低購置與實際不符出現的可能性。因此,政府相關部門及事業單位相關部門可以通過對業務人員進行培訓學習、實踐模擬等方式提升工作人員的預算編制水平,對于超標準的預算,堅決不予審批,對于標準范圍內的預算,嚴格按照審批程序進行審批,防范違法違紀現象。此外,還應該構建完善的預算管理制度,具體包括:第一,制定采購預算的基本規章制度,即采購管理的實施細則、采購人員的崗位職責和采購流程等,做到凡事有章可循,量化管理,責任到人,切實保證采購的精細化管理。第二,制定預算管理的考核監督制度,該制度既包括對在崗人員的績效考核方法,也包括各部門的詳細職責,還包括了對政府采購各個環節的事前、事中及事后的監督實施細則。
(三)加強預算執行力度
預算執行直接影響到預算管理效果的好壞,預算執行的結果對下一預算期的預算規劃起著重要的參考作用。加強預算執行要求各事業單位與政府部門做好銜接與配合,嚴格按照預算計劃進行執行,對執行過程中的突發狀況等,及時進行匯報溝通,避免雙方信息不對稱、預算執行不符合實際等現象的出現。
(四)建立健全政府采購的監管體系
政府采購的監管體系主要分為內部監管和外部監管兩部分。內部監管是指事業單位內部的自我監管,通過設置預算編制、預算審批等不同的工作崗位和問責制度等,做到“管采分離”;外部監督是指政府財政部門、群眾監督等多方面的監督,可采取預算審核、群眾舉報等手段形成對政府采購預算管理的全方位監督。
五、總結
隨著政務公開的透明化以及事業單位體制改革的深化,政府采購預算管理越來越重要。因此,各事業單位和政府采購部門要認識到政府采購預算管理的重要性,在日常工作中,時刻關注部門的收支狀況、公共資源的使用情況及國家政策變化等各種因素,面對預算管理中出現的問題,快速反應,及時決策,同時,做好相應的監督工作,從而讓單位的資源利用率實現最大化,提升工作效率,切實做到為人民服務。
參考文獻:
[1]王亞群.淺談行政事業單位政府采購預算管理的現狀及對策[J].中國市場,2018 (31):178-179.
[2]李艷.淺談事業單位政府采購預算管理制度問題及發展方向[J].財會學習,2016 (24):62.
[3]郭曉紅.事業單位政府采購預算編制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J].中國市場,2016 (07):115-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