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尤迪
摘? ? 要: 小說《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講述女主人公松子渴望愛與被愛卻坎坷曲折的故事,她歷經苦難且短暫的一生中總在經受著惡性循環(huán)的悲劇命運,在小說中以第三人稱可靠視角揭示她悲劇命運由性格缺陷導致;同時也有很多評論文章將松子的悲劇命運歸咎于被愛情欺騙。本論文試圖跳出對人物性格的解讀,也不以選錯戀愛對象造成的悲劇性后果之維度解讀松子的一生,而是從小說的兩條敘事雙線入手,厘清造成她悲劇命運的根本原因,并且重新解讀“愛情”在松子一生中的重要地位。
關鍵詞: 敘事雙線? ? 親情替代? ? 圓形故事? ? 愛與自由
小說《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采用雙線敘事結構,兩條線索相互映襯,為讀者了解事件的真相和全局提供了必要的視角,隨著兩條線索相互補充,推動著情節(jié)走向矛盾的交匯點,層層剝開松子生前經歷的一個個悲劇性故事,當松子近乎荒謬性和偶然性的死亡原因水落石出,讓人不禁陷入沉思,如果松子悲劇的一生要歸咎于愛情苦害,那么她被無意傷害導致死亡的事件又能歸咎于何人?如果人的一生不幸苦于愛情對象的折磨,那么愛情本身是不是造成松子悲劇命運的根源性禍患?如果不厘清這些疑問,就會對愛情的本質及小說傳達的旨意存在片面的理解,下面將分為四個部分論述這個問題,褪去松子性格缺陷的外衣,將聚焦點放在她一生渴求的愛情上,論述愛情與松子之間的關聯(lián),揭示造成松子悲劇命運的深層原因。
一、雙線敘事模式——時空變化容納豐富的故事和感受
小說在形式上采用雙線敘事模式,給讀者深入文本的內部層次提供了一個入口,透過雙線讀者一方面能夠聚焦松子整個人生經歷的全過程,以當事人第一人稱敘述者松子的口吻再現自己的過去;另一方面通過阿笙和明日香對姑姑意外死亡的調查了解松子的過去,現實與過去交織并進,相互補充,敘述和追溯推進并行空間里的時間交匯增強了小說的深層邏輯性。同時,小說中存在兩種眼光,一是當局者的眼光,另一是旁觀者的視角,它們之間常常是清醒和糊涂,理智和不理智,了解事情的真相和被蒙在鼓里之間的對比。但讀者站在局外,審視著一個個男人拋棄松子,會為她傷心甚至“哀其不幸怒其不爭”,而明日香和阿笙的追蹤視角又讓讀者明白松子的苦衷和無能為力,試圖走進悲劇人物的真實環(huán)境。
當松子因為學生偷錢事件處置的不合理而被學校開除。年輕氣盛的松子在沖動之下拋棄了一切遠走他鄉(xiāng),第一個與她同居的男人徹也先生是個軟弱怯懦、想成為文學家的男人,徹也吃醋跟松子發(fā)脾氣,松子來哄他卻遭到暴力,此時松子的心理活動讓人心疼:徹也了解我,這樣就夠了。這處描寫可以看出松子是個需要人疼愛她的弱女子。在做妓女認識了小野寺之后松子回過一次家,可是并沒有受到哥哥和嫂子的歡迎,反而對她像見了瘟疫般躲著,松子暗下決心:我再也不會回到這里,我沒有理由回來,也無家可歸。于是她半推半就跟著第二個與她同居的男人小野寺去了另一所城市。當他發(fā)現小野寺在利用她,忍不住拿了菜刀對小野寺下了狠手,她殺死了小野寺之后再三思量要不要去找在土耳其浴女郎認識的赤木,最后還是決定不聯(lián)系,在玉川上水松子打算一死了之,沒想到遇到理發(fā)師島津賢治,她決定和島津結婚,但是不幸的是刺殺小野寺的事情被警察發(fā)現,并發(fā)出了逮捕令,在監(jiān)獄里的她坐了八年牢卻也沒有放棄追逐美好生活的向往,她要做一名美發(fā)師。她出獄后去找島津賢治,看到他已經結婚并且過得幸福,而自己與島津賢治一起開理發(fā)店幸福過一輩子的打算也成為泡影。這時候龍洋一出現在她的生活里,龍洋一向她求愛,在松子看來對女人求愛就是說請把你的性命交給我。
第二條主線以第三人稱外聚焦的視角寫了松子離開家庭之后的生活。澤村女士說:“都是因為男人。有了男人之后,有的人會更賣力工作,有的人則會陷得更深,工作也敷衍了事。松子好像就是屬于后者。”松子第二次入獄是因為龍洋一,出獄后每天早上去美容院的途中都會暫時將自行車停在監(jiān)獄的西門前隔著那道水泥圍墻跟阿洋道早安。松子自己孤身也不覺得寂寞,因為有一個可以清楚勾勒出來的夢,她將所有的生活目標都設定在龍洋一出獄的三年后。而龍洋一以自己認為對松子好的方式結束了松子的幻想。后來松子想去找赤木,認為這是唯一的救贖,但因害怕美好的印象破滅就作罷,松子將最后一絲愛情的希望作為自己活下去的全部支撐。
小說的兩條敘事主線將過去與現實層層交錯,勾勒出事件的真實模樣。當展現在冰山下的世界浮出水面,我們不禁感嘆:松子的悲劇要歸咎于愛情本身嗎?愛情在某種程度上是不是也是一種信念?成為她在挫折中重新站起來的信心,擁有了活下去的勇氣,盡管她的生活總是遭到各種創(chuàng)傷,受盡失敗,但是她從未放棄過對美好未來和理想生活的向往,只是命運總是跟她一次又一次地開玩笑,愛情在松子的世界里是她走出家庭之后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也是她活下去的唯一信仰。盡管飽受愛情對象的坑害,但是松子也在愛與被愛的過程中慢慢悟出了生活的本質,當所有男人都拋棄了她,松子的內心活動預示著她的成長:算了,既然這樣,那我就不要再相信任何人,不要再愛任何人,也不要再讓任何人參與我的人生。她的成長是在愛情中完成的,而家庭帶給她的創(chuàng)傷是毀滅性的,是親人的冷漠讓她成為一個在愛情中迷失方向的孤兒。
二、松子追求愛情的一生——親情缺失尋找替代的產物
縱觀松子的戀愛對象都有一個共性:家暴,吸毒,不務正業(yè),騙她錢財與身體,誘導她吸毒,將她拉下墮落的深淵,害她坐牢。因此人們將松子悲劇的一生歸咎于這些出現在她生命中的男人,而小說也借助第三人稱外視角的話揭示了松子寧可相信對她家暴的男友也不肯相信幫助她的朋友,于是人們將悲劇的矛頭指向松子自甘墮落。的確,松子遇到的男人都有著種種惡習,小說中不止一次提到跟每一個男人在一起時松子的心理活動:她認為只要有人陪她生活,就算在任何城市都有了生活下去的希望,甚至覺得自己很幸福。
愛情成為松子活下去的勇氣和希望,正如波伏瓦在《第二性II》中說:戀愛的女人在情人面前,就像孩子在父母面前一樣,也會感到在他們身邊經歷的負罪感;只要她愛他,她不會選擇反抗他,她反抗自身。如果他不像她期待的那樣愛他,如果她不能吸引住他,使他幸福,使他滿足,她的全部自戀就會轉化為厭惡,屈辱,仇恨自身,促使她自懲。在或長或短的危機時期,有時在她整個一生,她都會自愿成為受害者,激烈地損害這個不善于滿足情人的自我。于是她的態(tài)度確切說就是受虐狂。[1](508)我們看到松子近乎受虐狂的心理,但是卻沒有深層挖掘在愛情中她受家庭拋棄的傷痛得到了緩解的事實。
在小說接近尾聲的部分,講述了松子對著空無一人的墻壁咆哮的場景。她發(fā)出了問天問地的吶喊:田所,為什么你想要非禮我?把我趕出學校?佐伯,為什么你不保護我?徹也,為什么你不帶我走?岡野,為什么你要玩弄我?赤木,為什么你不明白地對我求愛?小野寺,為什么你要背叛我?島津,為什么你不等我?阿洋,為什么你要丟下我離去?爸媽,為什么你們不愛我?紀夫,為什么你不原諒我?久美,為什么你說死就死?我會變成這樣都是你們害的!在這段個人近乎瘋狂的獨白里,松子的發(fā)問順序是值得深究的,當她被家人拋棄之后選擇離開,在外面不順心時回家探望卻再次受到紀夫驅趕,她徹底心灰意冷,將希望放在愛情身上,愛情成為松子在后半輩子活下去的寄托,卻沒想到這些男人統(tǒng)統(tǒng)讓她失望。她的每一段戀情都失敗了,卻也幫助她走過每一段艱難的歲月。如果將松子的人生分為幾個節(jié)點,那么她與每一個男人相處的時光就是她人生中最安穩(wěn)的日子,這是家人不屑于對她關心的,她能從這些男人身上得到補償,所以她不惜以生命換取這份陪伴和被關注,利用也好,欺騙也罷,卻成為松子繼續(xù)活下去的唯一支撐。
三、圓形故事結局——敘事雙線的內部呼應
兩條敘事主線構成了整個小說的主體脈絡,小說主要圍繞松子的死因和故事展開,無疑松子是整部小說的首要人物。同時,我們不能忽視小說中另外一組人物:阿笙和明日香。如果說松子是整部小說的核心,那么將整個情節(jié)的全貌畫卷般展現給讀者的就是阿笙和明日香。
小說第二條線索講述明日香和阿笙調查姑姑死因,一開始阿笙作為不理解姑姑的人,在明日香的循循善誘之下變得有耐心,明日香在整部小說中作為上帝視角將其他人對松子的誤解都化為理解和關心,有耐心地一步步引導阿笙解開謎團,明日香就像是知道真相的那個人,讓阿笙覺得自己和明日香之間好像隔著一層透明的薄膜,明明只要一伸手應該就可以碰到的,卻沒辦法。當阿笙知道松子殺了人之后很震驚并且有了不想調查下去的想法,這時候明日香說:“如果你不去調查,只單方面責怪松子,我是無法認同的。松子也是一般人啊,也會做愛也會拉屎,她會愛人也會傷人。”明日香推動情節(jié)繼續(xù)展開,另一方面她似乎就是松子的化身,指引其他人一步步走近真相,去修正世俗的偏見。
阿笙和明日香帶著骨灰盒調查松子的死因,每當接近事情的真相和松子的處境被進一步理解的時候,就會對松子的骨灰盒有一個特寫,在小說的最后一段中,事實的真相被查明,找到殺害姑姑的兇手之后,阿笙為姑姑的死落淚,骨灰盒“哐當,一個很輕柔的聲音”。這意味著松子在另一個世界里知道這個世界上還有一個懂她,愿意關心她的過去的人,她是被愛的,盡管這份愛來得太遲,她也釋懷了。
松子的悲劇結局給人們留下遺憾,然而小說的故事結局卻是圓滿的,小說借助明日香追求自己夢想的選擇證明通過個人積極行動進行自我拯救的意義。小說在結局和整體情感的走向上是圓滿的,上揚的。細讀文本會發(fā)現,與松子的悲劇命運相呼應的是明日香的決定,小說接近尾聲的時候明日香提出自己將要離開阿笙去學醫(yī)。她說:“想要在這個世界上留下自己活過的證據,好不容易生而為人?!泵魅障銢]有重蹈覆轍,而是選擇清醒,松子也不只有悲劇的一生,起碼給明日香啟迪,而且明日香是懂她的,松子不孤獨,有人在陪伴她。
明日香去學醫(yī),阿笙支持她的決定,并且認為現在分開還能留下曾經在一起的美好回憶。這讓人們相信真正愛情的存在,不以占有對方的自由為借口,給對方自己的追求和空間。如果說松子的愛情悲劇是反面,讓人們誤解愛情的存在,而明日香與阿笙的愛情則是人們對愛情催人毀滅偏見的反轉。故事的結構是清晰的,走向圓滿,回溯到被人誤會的愛情和松子自己性格缺陷的解釋,一切都有了答案,松子的悲劇命運是家庭成員的冷漠和社會的誤解造成的結局,愛情本不存在錯。雙線敘事的答案被撐開,形成圓形的故事結局,最終由兩個維度交匯,成為解釋根源性命運悲劇的關鍵。
四、愛與自由——探尋小說中的愛情美學
小說的節(jié)奏是緩慢的,內容是悲愴的,敘事語言是凝重的、灰色的,但是小說在結構上卻是柔和的,溫暖的。它以走進人性內心的柔軟替代世俗眼中的不理解,它以愛情的存在填補心靈上的空白,它以倒敘和現實的交匯關注悲劇人物的過去。圓滿不是殘缺的對立,而是不重蹈覆轍,一生追求有所悟,松子的教訓在明日香身上得到了更正和啟迪。
如果非要對松子的個人性格缺陷做一個說明,用波伏瓦的話來解釋:“就是虔誠如同愛情和自戀一樣,可以和主動的,獨立的生活融合在一起。但是,這些個人得救的嘗試本身只會導致失敗,要么女人與非現實的分身或者天主建立聯(lián)系,要么她與真實存在建立非真實關系。無論如何,她都沒有掌握世界,她擺脫不了她的主體性,她的自由仍然受到愚弄只有一種真正實現她的方式:這就是通過積極的行動將它投射到人類社會中?!盵2](539)
愛情讓松子一次次墮落,也填補了親情在她內心的空白。在松子的一生中,愛情成為她活下去的希望之光,也是導致她沉淪的黑暗之井,于是人們對關于愛情的本質產生了猶豫、懷疑、甚至否定的糾結。關于愛情的理解,韓東曾說,愛的精神價值的傳達是以一種悖反的形態(tài)出現的:愛在她不在的地方,愛的存在是在否定中凸顯,即在無愛或非愛中得到確證,任何站立在“身體化的自我”立場上企圖或宣稱擁有愛的都必然是虛妄的,愛是精神的牽引和靈魂的呼喚[3]。小說中阿笙給明日香打完電話掛掉之后有一處心理描寫,阿笙想:明明才剛聽到她的聲音,卻反而覺得更寂寞。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這處簡短的心理描寫可以是解釋愛情的最好腳注。愛情就是要在對方不在的時空里延長思念的時間,增加想念的濃度。
我們對戀人的愛不是在與戀人在一起的時候產生的,而是在對方不在場時頭腦中補充的。愛情的圓滿也許本就不是在一起,而是在想念中不忘記。這是對松子悲劇一生追求愛情的釋懷,也是對愛情的另一維度的解釋,不得到也不意味著殘缺,而是心理的健全,彌補了想象,堅定了寄托在上面的信仰,延長了關注的時間和精力,愛情本身就存在悖論,愛情是瞬時的東西,卻要用生命和一輩子去守護,松子的愛情告訴我們追求長久的愛情終將迎來幻滅,明日香和阿笙的愛情觀給我們啟迪:愛情本身就是不圓滿和殘缺,留著回憶和曾經的美好就足矣。而真正的人生不是只有愛情,而是要通過積極的行動投身人類社會。如果松子努力工作把希望放在事業(yè)上,她可能是一名出色的美發(fā)師,她卻把命運交給不可捉摸的他人,人生而為人,要通過自己的積極行動改變命運,而不是為了別人。
關于愛情的確證,要從對方不在的世界里尋找,也許占有是虛無的一種體現,正所謂物理上的空白不是心理上的虛無,空白正暗示存在。也許愛情不能以松子執(zhí)念般的一生去追逐,而是要留有遺憾和空白。阿笙給明日香自由,用回憶保存這份珍貴的愛情,而松子選擇放棄自由,將希望寄托在另一半身上。無論如何,愛情可以是被封存的記憶,也可以是劃過天際一瞬的煙火。不管它是否給人帶來傷痛和歡樂,其本身都是值得一個人付出一生為之追求的。松子用盡一生去追求愛情,可以看做她對家庭缺失帶來內心空虛的彌補以及對美好事物的向往,正如熱衷生命和自由。
參考文獻:
[1]西蒙娜·德·波伏瓦.第二性II[M].鄭克魯,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1.
[2]韓東.韓東散文·偶像崇拜[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1998:51.
[3]山田宗樹.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M].王蘊潔,劉珮瑄,譯.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2018.
[4]陳思怡.淺析《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中松子的悲劇[J].漢字文化,2019(10):99-100.
[5]匡國燕.童話般的悲劇——用女性主義分析《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0(07):6-7.
[6]陳文超.失戀過程:一個社會學的分析視角[J].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01):7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