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連英
摘? ? 要: “愛V不V”是現代漢語中常見的一種結構,它由常項“愛”、“不”和變項“V”構成,其中V多為單音節動詞。句法功能上,“愛V不V”結構可充當謂語、狀語、定語、賓語等。語義上,“愛V不V”表示隨便義、不愿意,帶有不滿的主觀化色彩。作為構式,“愛V不V” 的形式不能從其構成成分特征中完全預測,意義并非其構成成分的簡單相加。在評價性語境中,構式語義發生偏移。該構式對動詞音節和動詞義都具有一定的制約,因此動詞進入該結構需要滿足相應的準入條件。
關鍵詞: “愛V不V”? ? 基本結構? ? 句法功能? ? 語義分析? ? 構式解讀
“愛V不V”是現代漢語中常用的一種結構,很早就引起了人們的注意,關注“愛V不V”結構的學者越來越多,研究也日趨深入。向若(1958)、呂叔湘(1980)、陳建民(1991)、張衛國(1992)、范曉(1998)等較早對這個結構進行論述,遲永長(1995)、李衛中(2003)、劉承峰(2004)、江藍生(2007)、郭圣林(2009)等從多方面對“愛V不V”結構進行了較為深入的研究和探討。
向若認為“愛V不V”結構是由多層復句緊縮而成,結構簡單但是意義復雜,比如“愛聽不聽”表示“如果你愛聽,你就聽;如果你不喜歡聽,你就不聽。”呂叔湘先生說明“愛V不V”表示無論選擇哪一種都隨便,含有不滿情緒并且有時意義偏于否定。張衛國認為“愛V不V”結構是現代漢語中的四字句型,并對“愛V不V”結構的句法形式、語義、來源等方面都做了論述。他認為“愛V不V”結構中嵌入同一個單音節動詞或語素表示兩種不同的意義,“愛V不V”是一個緊縮復句凝結后形成的框架。遲永長指出“愛V不V”句式來源于“如果愛V,,那么就V;如果不愛V,那么就不V”這種兩重復句原式的緊縮。原句式在語用層面上分布于三種不同的語境,而“愛V不V”結構是承載類語義信息即“表示無論選擇哪一種都隨便不滿情緒”的原句式緊縮形成的。李衛中把“愛V不V”結構認定為固定格式,認為它蘊含著[+選擇]的語義特征,它的語義與語境、信息密切相關。文章還具體論述了“愛V不V”結構的語義特征、語用分析和句法功能。
江藍生探討了“愛V不V”結構的形成,她認為“愛V不V”結構是從正反并列的雙小句緊縮為單命題的四字格短語,是由省略和緊縮而產生的句法創新。劉承峰、吳愛、郭圣林、于琳琳分別對“愛V不V”結構的語義、語篇、句法三個方面進行了專項研究。
語言學界對“愛V不V”結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該結構的描寫,大多數提到或說明該結構的意義、形式、句法功能,從構式語法的角度研究這種結構的成果非常少,這就為我們對該結構的進一步探討留下了空間。本文擬從“愛V不V”的構成、句法功能及語義分析和“愛V不V”的構式解讀三個方面展開討論。
一、“愛V不V”的基本結構
“愛V不V”結構由動詞“愛”和副詞“不”連接兩個相同的動詞形成,它有兩個固定不變的常項“愛”、“不”,只有一個變項V?!皭踁不V”結構經常出現在口語中,該結構中的動詞V絕大多數是動作性較強的單音節動詞。
形式上,“愛V不V”結構由雙重復句“愛V就V,不愛V就不V”省略和緊縮而來,屬于并列關系結構類型。
二、“愛V不V”的句法功能及語義分析
(一)句法功能
“愛V不V”結構可充當多種句法成分,主要是做謂語,也可以做賓語、定語、狀語、單獨成句或充當分句。
1.做謂語。這是“愛V不V”結構最普遍常用的句法功能,具體包括單獨做謂語和充當謂語中心。作謂語時,其主語通常為第二人稱“你”、“你們”。例如:
①你愛信不信,我說的都是真的。
②你愛吃不吃,餓了沒人管。
2.作賓語?!皭踁不V”結構作賓語,多見于“是”字句。如:
很多時候遇到的是愛理不理,面無表情。(北大語料庫《市場報》)
3.作定語?!皭踁不V”作定語,以“愛理不理”的用法居多,且其后結構助詞“的”字一般不能省略,通常用來表現人物的神情或態度。如:
①他那愛理不理的表情真的很討人厭。
②他們個個都只有三言兩語,愛理不理的樣子。(《少年維特之煩惱》)
4.作狀語?!皭踁不V”作狀語,表示施事情態或行為方式,也以“愛理不理”的用法居多。如:
①她愛理不理地走了過去。
②他愛理不理地應了聲。
5.單獨成句或作為分句出現。日常交際中十分普遍,簡潔明了,表達豐富的思想內容和生動的感情色彩。如:
①愛買不買!
②管他呢,愛來不來,不缺他一個。
(二)語義分析
通過對語料的觀察,我們發現,“愛V不V”結構表達兩種基本含義。
1.表示“隨便V不V,無所謂”
隨便義包含了選擇義,具體表達說話人聽憑受話人V還是不V,并含有說話人的不滿情緒或者不在乎、無所謂的態度。例如:
①你愛聽不聽,吃了虧的時候沒人聽你訴苦。
②愛信不信,明天他該來找你興師問罪了。
2.偏于否定,表示“不愿意V、不愛V”
主要用來描述對象的狀態或者對象動作時的情態,暗示說話人所指的對象是一種不耐煩、不屑于或者蔑視的態度。例如:
①對于農民工,他總是愛理不理。
②她愛理不理地走了過去。
由此看來,“愛V不V”結構在使用中往往蘊含了某種主觀情緒。“愛V不V”在形式上由“愛V”和“不V”兩部分組成,“愛”表示“愿意”,“不”否定動作行為的發生,兩者都沒有“隨便義”或者“不愿意”的意義,嵌入該結構中的動詞V也不包含此意義。也就是說,“愛V不V”結構不管嵌入什么動詞,表達的意思都不是從字面上按照漢語一般的結構分析、組合出來的[1]。因此,我們嘗試用構式語法的角度進一步探討“愛V不V”結構。
三、“愛V不V”的構式解讀
(一)構式理論
構式語法(Construction Grammar)是20世紀80年代后期逐漸興起的一種語法理論。它脫胎于認知語法,目前已經具有獨立作為語言研究范式的特征,形成獨立的研究流派。
Goldberg將構式定義為形式與功能的匹配,并指出其形式、意義上的某些特征不能全然從它的組成部分或先前已有的其他構式所推知。[2]構式是形式與意義的結合體,構式無論簡單或者復雜,都有其獨立的形式、意義或者功能。形式、意義和功能的不可預測性是判定構式的標準。一個構式本身就是一個整體,構式的意義常常不等于其各個部分的意義的相加。
具體到“愛V不V”,它的意義顯然不是“愛V”與“不V”的意義的簡單相加。說話人實際表達的是“愛V”或者“不V”兩種動作行為任憑聽話人選擇,同時在語用功能上也傳遞了對聽話人的不滿情緒。因此,“愛V不V”是個構式。
(二)“愛V不V”的構式特征
“愛V不V”構式中的“愛”和“不”是固定部分,“V”是可變部分,可以嵌入不同的動詞,具有“半固定”的特點。因此,“愛V不V”構式屬于“圖式構式”,或者歸類于“標記性構式”[3]。標記性構式的特點是:
第一,標記性構式在構式語法中與能產性構式相對,是一種相對固定的構式。
第二,標記性構式的意義并不是它組成成分的簡單相加,其語用功能也不是通過會話推理得到的。從形式上看,“愛V不V”的結構類型的是聯合結構,而實際上“愛V不V”是“如果愛V就V,如果不愛V就不V”的緊縮結構。從語義上看,“愛V不V”結構的語義無法從其組成部分“愛”和“不”或緊縮結構完全推知。“愛V不V”結構是由二重復句“如果愛V,就V;如果不愛V,就不V”緊縮后固定下來的,具有比原型更復雜的語義特征。
第三,標記性構式的單位比詞匯大,甚至可以覆蓋整個句子。嚴辰松指出,半固定習語以下的構式稱為圖式構式,更多的圖式構式在詞匯上處于部分開放、半開放等各種狀態,有些是框架結構[4]。
(三)“愛V不V”構式的浮現意義及主觀性
構式實際就是概念整合的結果?!案拍钫稀钡囊伎梢愿爬椤罢w大于部分之和”。由此產生的整體意義就是“浮現意義”(emergent meaning)。[5]“愛V不V”不僅保留了原有多重復句的全部意義,而且經整合之后出現了新的浮現意義(又稱為“創新意義”)。
如前所述,“愛V不V”構式表達兩種語義:一種是表達“隨便義”,并且蘊含說話人不滿的情緒;二是在特定的語境中發生語義偏移而形成的否定義,表示“不愛”、“不愿意”,隱含說話人主觀對對象情態的一種評價,暗示輕視、不耐煩的不好態度。也就是說,“愛V不V”在概念整合過程中,不僅對原來的多重復句進行了刪減組合,而且將其語境意義也整合進來,產生了主觀性的“隨便,無所謂,不在乎”等浮現意義。
主觀性是語言的一種特性,即在話語中多多少少總是含有說話人“自我”的表現成分,說話人在說出一段話的同時也表明了自己對這段話的態度、立場和感情。[6]“愛V不V”構式發生了從中性到“不滿”的感情色彩的變化。
主觀化是說話人越來越從自我的視角出發,用會話隱含義或語用推理來表達未用語言形式表達的意義,結果也是主觀化程度越高相應的表達形式就越少。[7]既然“愛V不V”比“愛V或不V隨你便,我無所謂/與我無干”的表達形式要少,因而主觀化程度提高。具體來看,“愛V不V”構式義的主觀性表現在如下三個方面:
1.表示聽憑、聽任的態度。例如:
①我們為友誼干杯,他愛喝不喝,不勉強。
②從此以后,你愛學不學,和我沒關系。
2.表示輕視、蔑視的態度。例如:
①人家向他打招呼,他總是愛理不理的。
②就這個價兒,愛買不買,不買走人。
3.表示不耐煩的態度。例如:
①他氣呼呼地說:“你愛要不要,讓我媳婦知道了,你一個子兒也甭想得到?!?/p>
②愛吃不吃,真不知道好歹。
③你愛信不信,他就是帶著錢走了。
(四)“愛V不V”構式對其組成成分的制約
“愛V不V”構式對其組成部分形成制約,其中的動詞“V”需具備一定條件方可進入?!皭踁不V”構式對其組成部分的制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動詞音節和動詞義。
1.對動詞音節的制約
“愛V不V”是口語中常用的結構,很多學者將它作為語言中的“固定格式”,張衛國等稱其為“四字語型”。張衛國指出,四字語型格式對嵌入的詞有選擇性,嵌入的詞必須滿足相應的條件。四字語型的框架一般式“X…Y…”或“…X…Y”形式,以四個字為準,所以每一個可變部分只能嵌入一個字。[8]愛V不V”構式屬于“X…Y…”形式,結構特點決定了進入該構式的動詞一般為單音節形式,從而確保其凝固性。進入該構式的動詞后面不能出現賓語,也是由于結構本身是四音節格式造成的。
2.“愛V不V”構式對動詞義的制約
(1)構式使用習慣對動詞義的制約
“愛V不V”構式常用于對話語體和非正式文體中,因而結構中的動詞大多數是動作性很強的單音節動詞。因為單音節動詞一般是具體動詞,多出現于口語;雙音節動詞一般是抽象動詞,常用于書面和比較嚴肅的場合[9]。因此,“愛V不V”構式中一般不出現表抽象義的動詞,尤其是表抽象義的雙音節動詞。
(2)構式義對動詞義的制約
“愛V不V”的構式義是隨便義,具體表達“說話人聽憑對象V還是不V”或者“動作發出者聽憑自己想V就V,不想V就不V”。
動詞義受構式義的制約主要表現在,意義不符合構式義的表達或者不具備進入構式條件的動詞不能進入“愛V不V”構式。“愛V不V”構式義是隨便義,包含選擇義,而有些動詞表示的動作行為,動作發出者一般不能隨自己的便,愿意V就V,不愿意V就不V,因而不能進入該構式。下列動詞往往不能進入“愛V不V”構式:
①因含貶義傾向或者讓人反感而不能隨便發出的動作
有的是包含貶義的,一般會受到社會的譴責和法律的制裁,因此不能隨人的主觀意思選擇V還是不V,例如“搶”“偷”“騙”“害”等。有些動詞表示的動作行為本身讓人反感或者通常會引起不好的結果,例如欠、惹、逼、罵、吵、訓等,也不應該隨自己的意愿想V就V,不想V就不V,例如“欠”“惹”“逼”“罵”“吵”“訓”等。
②與人類活動相關的非自主動詞
表示動作發出者有意識地發出的動作行為,可以叫做自主動詞;表示動作發出者無意中發出的動作、行為,可以叫做非自主動詞。[10]
大多數非自主動詞不能進入“愛V不V”構式。非自主動詞表示無意識、無心的動作行為,即動作行為發出者不能自由支配的動作行為。非自主動詞不管人的主觀上是愿意還是不愿意,它都會按著一定的條件自然地發生,人們不能隨便地愿意V就V,不愿意V就不V。因此,大部分與人類活動有關的非自主動詞不能進入該構式,例如“嚇”“犯”“病”“勝”“迷”“遇”“輸”“撞”“敢”“跌”“掉”“傷”。
四、問題與展望
在對目前“愛V不V”結構現有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用構式語法理論研究“愛V不V”,使研究視角更為開闊,使本研究取得一定的效果:
(1)避免牽強附會,把結構的意義強加給組成部分的詞語。構式語法認為每個語法格式的構式義都是構式本身所具有的?!皭踁不V”構式的隨便義和不滿情緒是結構本身賦予的,因為結構中的“愛”、“不”和動詞V并沒有提供這些語義,詞與詞之間的組合也不能產生直接產生這種意義。
(2)避免把整體義割裂開來?!皭踁不V”構式的構式義是隨便義,隨便義包含選擇義,在不同的語言環境中分別表達說話人或對象隨便的態度。“愛V不V”構式在不同的句法位置或語境中表現出偏離的否定義:不愿意V、不愛V。這是構式作為一個整體的語義偏離現象,表現為構式的多義性,避免了把結構中密切相關的意義從整體中分離出去,利于全面了解“愛V不V”結構。
(3)更好地理解構式對動詞V的限制作用,說明部分動詞不能進入該構式的原因。
但是,由于知識局限,本文探討的內容還不夠深入,有些問題雖然注意到卻仍未解決。例如:
(1)“愛V不V”構式的形成與固化過程是怎樣實現的?
(2)在梳理“愛V不V”的句法功能時,我們發現“愛理不理”的用法更加多樣化,“愛V不V”作定語、狀語多見于“愛理不理”。那么,“愛理不理”是否已實現詞匯化或者有什么特殊性?
(3)“愛V不V”的其他表現形式“愛V1不V2”(V1≠V2),如“愛搭/答不理”,與之存在哪些異同?
(4)“愛V就V”結構與“愛V不V”構式在語義、用法方面都有相同之處,很多情況下可互換且句義不變(如:愛買不買/愛買就買,不買拉倒,挑進市里賣去),二者又有什么聯系和區別呢?
(5)“愛V不V”構式主觀化浮現意義的動因是什么?
希望“愛V不V”構式能進一步得以深入研究,一些相關問題得以真正解決。這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
綜上所述,“愛V不V”是口語中常用的固定結構,其中動詞V一般是動作性較強的單音節動詞句法功能上,主要作謂語,也可以做賓語、定語、狀語、單獨成句或充當分句,“愛理不理”的使用尤為廣泛。語義上,表示隨便義或偏于否定。屬于圖式構式,在概念整合過程中,不僅對原來的多重復句進行了刪減組合,而且將其語境意義也整合進來,產生了主觀性的“隨便,無所謂,不在乎”等浮現意義:聽憑、聽任,輕視、蔑視,不耐煩?!皭踁不V”構式對其組成成分V形成制約,進入該構式的一般是表示具體動作的單音節自主動詞。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之上,從構式角度探討“愛V不V”這一常用結構,可以進一步加深了解,更好地把握構式自身產生的含義,避免把整體意義割裂開來,合理說明某些動詞不能進入該結構的原因。
因個人水平有限,本文研究得不夠全面、深入,有幾個值得深思的問題還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1]呂冀平.呂冀平漢語論集[M].北京:社會科學文化出版社,2002.10:1.
[2]Goldberg, Adele. Constructions: A Construction Grammar Approach to Argument Structure[M].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95.
中譯本見 吳海波.構式:論元結構的構式語法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5.
[3]周艷芳.漢語標記性對舉構式的認知和習得研究[J].語言應用研究,2014(11).
[4]嚴辰松.構式語法論要[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6(4).
[5]袁毓林.概念整合與浮現意義[R].上海:復旦大學“望道論壇”,2006.5.12.
[6]沈家煊.語言的“主觀性”和“主觀化”[J].外語教學與研究,2001(4).
[7]Traugott, E. C.. Subjectification in Grammaticalization[A]. 1995.
[8]張衛國.四字語型及其應用.[M]. 北京:中國物資出版社, 1989.1:1.
[9]李臨定.現代漢語動詞[M].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1990.
[10]袁毓林.祈使句式和動詞的類[J].中國語文,1991(1).
[11]霍穎.語篇中多模態隱喻的認知構建[J].東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180-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