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恬
摘? ? 要: 《詩經·小雅·綿蠻》中的“綿蠻”一詞應為聯綿詞,表示“相互連接”的含義,與“民民”“綿綿”“蠻蠻”“緡蠻”等同詞異形。在《綿蠻》中,“綿蠻”的含義應為“相伴或接連而飛貌”,表現黃鳥相伴或相跟隨而飛的情景,作者以這一情景起興,作《綿蠻》而刺亂世。
關鍵詞: 《詩經》? ? 《綿蠻》? ? “綿蠻”? ? 聯綿詞
《綿蠻》是《詩經·小雅》中的一篇,它的主題頗具爭議。據《毛傳》所云,它是“微臣刺亂”之詩,諷刺了當時“大臣不用仁心,遺忘微賤,不肯飲食教載之”的現象。朱熹認為它是“微賤勞苦者”以黃鳥自比,因“道遠而勞甚”,望有人“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又命后車以載之”[1](135)。方玉潤《詩經原始》則認為“此王者加惠遠方人士也”,黃鳥“音雖可聽,而所飛不遠”用來比喻“遠方寒士”,對這些人,國家宜“飲之食之教之誨之”[2](466-467)。而在現代新解中,《綿蠻》則被解讀為旅人受到貴族相助,為表達感激之情而作的詩[3](634)。
有爭議的不僅是詩的主題,在語言層面,《綿蠻》的第一句“綿蠻黃鳥,止于丘阿”也頗具爭議,討論主要集中在“綿蠻”二字究竟是何含義上。傳統說法中影響較大的有兩個,一是認為“綿蠻”表示小,“綿蠻黃鳥”就是“小小的黃鳥”,這個說法出自《毛傳》。《毛傳》云:“綿蠻,小鳥貌。”箋云:“小鳥知止于丘之曲阿靜安之處而托息焉,喻小臣擇卿大夫有仁厚之德者而依屬焉。”這個說法看起來有一定道理,影響廣泛,更有許多人舉證證明,使其更加完善。如馬瑞辰云:“綿、蠻二字雙聲,《說文》:‘綿,聯微也。《廣雅》:‘綿,小也。綿有‘小義,故《傳》以為‘小鳥貌。”[4](814)又王國維云:“蟲之小者曰蠛矇,鳥之小者亦曰綿蠻,殆皆微字之音轉。”[5](108)兩人解釋的方向雖不同,卻都為“綿蠻”為“小鳥貌”的說法提供了證據。這個解釋的接受度最廣,但自然也有質疑的聲音,王先謙指出:“黃鳥本小鳥,詩喻微臣,其義已顯,不必更以‘綿蠻為‘小貌耳。”[4](815)
第二種影響較大的說法為朱熹在《詩經集注》中所云:“綿蠻,鳥聲。”[1](135)這個說法有一定的社會語言使用基礎,它并非朱熹獨創,古人在寫詩作文時已多用“綿蠻”指代“鳥聲”。但《毛詩》及三家詩均未采此說,且“綿蠻”的可查用例簡單以“鳥聲”解似乎并非最妥,因此我們認為,“綿蠻”雖可用于形容“鳥聲”,卻并不是“鳥聲”之義。
還有一個來源較早的說法,出自《韓詩》:“綿蠻,文貌。”王先謙案曰:“《釋詁》:‘覭髳,茀離也。‘綿蠻即‘覭髳之轉,蓋文采縟密之貌,故《韓》以為‘文貌,當從《韓》為允。”[4](815)但與前兩個說法相比,這一說法較少為人認可。
“綿蠻”的含義固然可以從多方面探求,但王國維與王先謙的思路更加可取。《禮記·大學》引此詩時記為:“《詩》云:‘緡蠻黃鳥,止于丘阿。”其中“緡蠻”即“綿蠻”[6](183-184),鄭玄注曰:“緡蠻音綿。”這一現象為我們提供了兩個線索,一是“緡”“蠻”和“綿”在《詩經》時代聲音非常相似,甚至可能完全同音;二是“綿蠻”二字并非這一詞語的固定寫法,它所記錄的可能僅是詞語的語音。因此,先從聲音現象來對這個詞語進行考察,再結合其他語言現象補充證據說明詞語含義是較為穩妥的方法。根據《漢字古音手冊》(2010),“綿”“蠻”二字在上古同屬明母元部,幾乎是同音字。三家詩中,齊詩的同一篇名稱寫作“緡蠻”[4](814);《周頌·載芟》中有“綿綿其麃”一句,其中的“綿綿”韓詩寫作“民民”[4](1047);《三家詩異文疏證·韓詩·常武》曰:“民民翼翼,毛作綿。”可知“綿”“緡”“民”三字可互通。《古文字詁林》(2003)“閩”字條下載:“‘閩蚋同‘蟁蜹。”可證“閩”和“蟁”音同,又“蠻”可借用為“閩”[7](70),因而“蠻”字音與“蟁”也相差不遠,“蟁”與“緡”同諧聲,則必同部,因此“蠻”與“緡”之音也相近。據此系聯可知,“綿”“蠻”“緡”“民”四字讀音相差無幾,“綿蠻”“緡蠻”“民民”或“綿綿”等字形表達的都是一個聲音類似的雙音節聯綿詞。這一詞語最常見的書寫形式是“綿綿”,多解釋為“連續不斷貌”,如:
(1)綿綿不絕,蔓蔓若何。《逸周書·和寤》
從“連續不斷”又可引申出其他含義,如“密集”,“綿綿、民民,皆謂密也”[8](340),事物接連排布不間斷說明其密集。除“綿綿”“綿蠻”“緡蠻”“民民”等寫法外,另一些聲音相近但用字不同的雙音詞也與這一聯綿詞相關,如表“枝葉稠密相覆之義”[9](159)的“綿冪”,“冪”在上古時也屬明母,與“綿”雙聲,釋義時特意指明“相覆”即是強調詞語包含“接連不斷”之義;《方言》卷六載:“吳、趙之間脫衣相被謂之‘緡綿。”“被”為覆蓋之義,也強調了“接連”的特征,因此“緡綿”一詞也有“接連不斷”的含義。這證明讀為“綿綿”或“綿蠻”等聲音,表示“接連不斷”義的詞語在用字上不甚固定,只是用于記錄聲音,符合聯綿詞的特征。
明確了“綿蠻”為表示“接連不斷”的聯綿詞這一點,許多“綿蠻”的使用現象就得到了解決。如,“綿蠻”在詩文中最早的用例:
(2)春機鳴窈窕,夏鳥思綿蠻。(吳均《和蕭洗馬子顯古意》之六)
這是南朝梁時期的詩句。從對偶的角度看,“春機”對“夏鳥”,“鳴”對“思”,“窈窕”對“綿蠻”,“窈窕”為聯綿詞,則“綿蠻”也很有可能是聯綿詞。從意義來看,“窈窕”用以形容“春機”“鳴”聲幽長,則“綿蠻”應是用以形容“夏鳥”之“思”。“思”在此處應為“悲愁”義,此詩屬于《和蕭洗馬子顯古意》六首組詩之一,在這組詩的第一首中有“賤妾思不堪,采桑渭城南”一句,這里的“思”明顯為“愁”,同一組詩中處于相似位置的“思”應用法相同,因此,“思綿蠻”指愁緒接連不斷,正與春機之聲幽長不絕相配。這句詩還有另一個版本:“春機思窈窕,夏鳥鳴綿蠻。”應是后人認為“綿蠻”既是鳥聲,則“鳴”應與“綿蠻”相配才合理,因此將兩字調換,但調換后下聯雖還能解,上聯卻意義不通了,所以“鳴窈窕”“思綿蠻”的搭配更加合理,不可輕易調換。再如唐詩中使用到“綿蠻”一詞的詩文:
(3)嘈嘈鴟梟動,好鳥徒綿蠻。(李華《雜詩六首》)
(4)又聽黃鳥綿蠻,目斷家鄉未還。(李中《客中春思》)
兩句詩中的“綿蠻”確實用于形容“鳥聲”,只不過并不是表示普通的鳥叫聲,而是指接連不斷的鳥叫聲。(3)中的“鴟梟”在古人的認知中里為惡鳥,惡鳥之聲“嘈嘈”,錯雜喧響,“好鳥”即使鳴啼不絕,也蓋不住這喧嘩,“好音”不能為人所聞,便為徒勞。(4)以鳥音的綿延不絕,與“目斷家鄉”為對,表示即使思念綿延,自己卻與家鄉阻隔,難望歸途。
除“綿蠻”在詩文中的用例外,一些“綿蠻”作為專名、封號的例子也佐證了它“連續不斷”的含義。《山海經·西次三經》中記錄了一種奇異的鳥類“蠻蠻”,“有鳥焉,其狀如鳧,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飛,名曰蠻蠻”。這就是通常所說的比翼鳥,獨自一只不能飛起,只有當兩只相互倚傍時方可飛行,《爾雅》中將此鳥稱為“鶼鶼”。“鶼”為形聲兼會意字,“兼”也兼表相并之意[10](1839),“鶼鶼”此名表現了這種鳥的特征。同理推斷,“蠻蠻”一名也很有可能表現了此鳥倚傍雙飛的特征,鳥名“蠻蠻”,不僅與“綿蠻”音近,在意義上也有一定關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皇后郭圣通,其弟郭況被光武帝封為綿蠻侯,既為封號,此“綿蠻”若不是地名,則定是表示美好祝愿之詞。無論是表達對本朝世代綿延不斷的祝福,還是表達皇帝嘉許郭況為君主得力臂膀,可恩準他跟隨自己享千秋萬代,這些解釋都可由“綿綿”“蠻蠻”“綿蠻”等聲音表示的“接連不斷”之義引申而出。
再回到《詩經·小雅·綿蠻》本身,“綿蠻”在此詩中表示黃鳥相伴或接連而飛貌。結合《毛傳》和朱熹的說法,此詩應為“微臣刺亂”之詩,但作者并非以黃鳥自喻,而是以黃鳥相伴或相跟隨而飛的現象起興。幾只小鳥相互倚傍,接連而飛,最終可停落在“丘阿”“丘隅”“丘側”等安全之處,而自己孤身一人,人微言輕,在亂世中既無友相伴,也無大人可依,即使毫不“憚行”,但“道路”遙遠,即使疲勞至極也無法到達安逸的境地。因此作者渴望有人“飲之食之教之誨之”,又“以后車載之”,“后車”一般認為是副車,使坐副車便是跟著主車而行,表現了作者愿追隨一主,倚傍其以求亂世中的生存,然而現實卻是大臣不禮賢下士,要找到可依靠的卿大夫是如此艱難。
綜上所述,音為“綿蠻”的雙音節語音形式實際上是一個聯綿詞,有“相互連接”之義,它也可以寫作“民民”“綿綿”“蠻蠻”或“緡蠻”或其他形式。它可以引申出“密集”“枝葉相覆”等含義,也可以用來表示“接連不斷的鳥聲”或“相伴或接連而飛貌”,其重點是突出事物“接連不斷”的特征。在《詩經·小雅·綿蠻》中,它表示黃鳥相伴或相跟隨而飛,作者見到后以此情景起興,以刺亂世。
參考文獻:
[1]朱熹.詩經集注[M].上海:世界書局,1943.
[2]方玉潤.詩經原始[M].李先耕,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
[3]劉毓慶,李蹊譯注.詩經 下 雅頌[M].北京:中華書局,2011.
[4]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M].北京:中華書局,1987.
[5]王國維.觀堂集林 外二種[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6]曾參,子思.大學·中庸[M].王媛,徐陽鴻,譯注.2版.廣州:廣州出版社,2004.
[7]李圃,古文字詁林編纂委員會.古文字詁林 第10冊[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8]段玉裁.說文解字注[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1992.
[9]宗福邦等.故訓匯纂[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10]谷衍奎.漢字源流字典[M].北京:語文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