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孩子在學校調皮搗蛋,老師能不能罰?近日,江蘇常州一所小學決定,把“戒尺”還給老師,出臺制度懲戒熊孩子,引發熱議。
日前,記者采訪了兩位從教30年以上的老師,她們用親身經歷告訴大家,老師手中的教鞭原來是這樣消失的。
王老師是杭城某公辦小學的一名語文老師,任教34年,一直擔任班主任工作。“教師的懲戒權,10多年前就開始消失了。”王老師感慨了一聲,她記得那個時候,學校教師會議上反復強調師德,于是,從那時起,罰站、罰抄都不再允許,都算作變相體罰。王老師說,教師懲戒權的弱化,一是規定使然,另一方面是家長不愿意配合。家長過度干預老師教學、一味對孩子偏袒保護,常常是教師懲戒規范學生的最大阻力。
杭州采荷二小的傅利平老師是1987年入職的,教齡已經31年。她曾有一根教鞭,陪伴了10年,后來被她鎖在了柜子里。傅老師說,教師手中的教鞭大約是20年前消失的。“以前每個老師都有一根教鞭,是竹子做的,這根教鞭主要是用于點黑板,當學生不聽話或上課走神時,也會用來點點孩子的肩膀進行提醒。”大概工作10年后,教育部門突然有了規定,教師不能體罰或變相體罰學生,于是嚇唬學生和扔粉筆頭這些懲戒手段,都被杜絕。
多維解讀
1.嚴厲也是一種愛。嚴格要求學生,是教師的天職,也是教師責任心的體現。對調皮搗蛋的學生,予以適當的懲戒是必要的,大可不必“談罰色變”。缺乏懲戒的教育是缺鈣的教育,孩子的健康成長離不開適當的批評。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班主任工作規定》明確規定,班主任“有采取適當方式對學生進行批評教育的權利”。不過,教育懲戒應該是出于對學生的愛,而不是發泄性的懲罰,這點很多人都明白,但如何具體實施,才是關鍵所在。
2.把握好度。賞識教育不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懲戒教育也不是聞之色變的洪水猛獸。教師要劃清懲戒與體罰之間的界線,建立懲戒教育的負面清單,做到“心中有規,手中有度”。教育是一門藝術,離不開教師個體的理解領悟與主動作為。實施教育懲戒,其實說難也不難。教師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教育智慧,剛柔相濟,懲罰有度,切實保護好學生的人格和尊嚴。
適用話題
把握好度 懲戒教育 教育藝術 溝通理解
【本版供稿/李學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