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勝楠 努熱曼古麗·圖爾蓀 莫治新 王晶
[摘 要]喀什大學正處于轉型發展的重要時期。通過構建具有南疆特色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學校將“培養工程意識”“提高創新能力”作為抓手,提出夯實強化理論基礎和工程專業基礎;根據南疆地區環境現狀,優化專業課程凸顯工程實用性;利用校內資源實現校企合作,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工程素質和創新能力;依托援疆教師資源,加強員工培訓工作,打造了一支高素質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建設的師資隊伍。
[關鍵詞]南疆特色;轉型發展;工程意識;課程體系
[中圖分類號] G648.4[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9)04-0055-04
民族高等教育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民族政策的集中體現。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族教育取得了長足的進步,新時期民族高等教育的進一步深化改革需要明確自身職能,通過完善人才培養機制,更好地發揮培養人才、服務社會等作用[1]。新疆少數民族高等教育質量事關新疆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2],目前工科教育方面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主要可以歸結為以下三方面的制約因素[3-4]:其一,學生方面。由于歷史、文化等諸方面的原因,尤其是南疆或偏遠地區、牧區等工業稀缺,再加上當地的教學資源匱乏,導致基礎教育質量差,入學新生成績不理想,許多學生的學習習慣和學習方法也不適應高校的工科教育模式。其二,師資方面。高校中承擔實踐教學環節的師資力量不足,主要以本科、碩士研究生學歷為主,而且絕大部分的教師沒有企業從業經歷。其三,教學體系。教師教學手段比較單一,不能適應當前工科教育的需要。
一、“內部動力培育”驅動新疆高校工科教育發展
新疆優勢資源轉換、對口支援建設計劃等戰略的實施,為新疆高校工科學生帶來就業機會的同時,對學生在工程實踐能力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5]。針對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偏低的原因,新疆各高校在內部動力的驅動下,如新疆大學的工科學院、新疆工程學院、昌吉學院和昌吉職業技術學院等提出了相應的解決對策[2,5-7]。
(一)學生方面
建立并完善漢語教學課程體系,充分利用預科教學階段,對民族學生進行基礎漢語授課。通過規范的漢語教材的選用,及教學經驗豐富的漢語教師的遴選,夯實民族工科大學生的漢語基礎,保證其后續學習效果。
(二)師資方面
引進高水平、高學歷的少數民族教師,鼎力打造一支優秀的、穩定的民漢教師教學團隊。日常教學過程中要從課程建設、教研活動等多方面入手,鼓勵教師開展教學研究,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實踐教學,借此提高實踐教學的質量。此外,高校通過安排校內教師深入企業學習,增加教師工程實踐經歷,培養“雙師型”人才;深化校企合作,聘請企業經驗豐富的工程師擔任校內教師的導師,采用“師徒結對”培養模式提高校內教師的工程實踐教學能力;充分發揮對口支援政策優勢,聘請優秀援疆師資作為導師,提升校內師資隊伍的水平。
(三)人才培養
根據“拓寬基礎、強化實踐、因材施教”的指導思想,構建多樣化實踐教學體系,契合區域行業發展需求,結合當地經濟發展特點,遵循專業發展規律,探索“校內識崗、學崗,校外頂崗,項目導向”的“應用技術主導型”人才培養模式,逐步培養大學生的基礎實踐能力、專業實踐能力和工程實踐創新素質。通過校企合作,根據用人單位的反饋信息等持續完善人才培養方案,使人才培養模式更具地方性、應用型、實用性。
(四)教學方法
引進“翻轉課堂”、MOOC等新型教學模式,激發民族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新疆幅員廣闊,為了實現教學資源共享,新疆高等工科教育也離不開網絡遠程教育,依托信息化技術采用仿真教學,將多媒體技術、視頻技術、網絡技術引進課程教學,彌補了工程教育的不足,顯著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
二、“對口援疆”助力新疆高校教育質量提升
教育部實施“對口支援西部地區高等學校計劃”和“援疆學科建設計劃”,新疆各高校在課程改革、學科建設、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因此而構建并完善可持續性“造血型”援疆模式,對新疆高校教育質量的提升起到了不可或缺的助力作用[8-10]。
近年來,高校對口援疆工作對新疆高校學生的人才培養、師資隊伍的建設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各對口支援單位在教育援疆方面的創新與務實,涌現出如“北京模式[11]”“浙江模式[12]”“溫拜模式[13]”“寧波模式[14]”“上海模式[15]”等援疆模式。教育援疆工作增強了對口地區教育發展的后勁,實現了把“輸血”功能向自我“造血”能力轉變的成功轉型,打造了一支帶不走的隊伍。援疆教師在受援高校從事教學活動、學科建設等工作中帶來了援疆高校的教學理念,通過援疆教師與當地教師“互幫結對”,在“傳幫帶”的過程中,當地教師的教學理念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更新;通過援疆教師與當地教師共同申請科研項目,積極參與科學研究,當地教師的學術水平也得到了提高;通過援疆教師的牽頭,援疆高校與受援高校簽訂共同培養研究生的協議,同時當地教師也有了進修深造等機會,學歷和能力水平得到了有效提升,成為當地高校獨當一面的教學科研骨干。另外援疆教師積極參與了受援高校的相關專業培養目標及人才培養方案的制訂和修改工作。
三、構建南疆特色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戰略思考
2015年,教育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等三部委聯合發布了《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16],明確提出了轉型發展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深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改革。喀什大學從原先師范型院校向應用型大學全面轉型,需要從專業建設與內涵方面得到提升,還需要向南疆應用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方向全面轉型發展。喀什大學環境科學專業是新疆自治區級緊缺專業,在此基礎上著手建設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該專業實現應用型轉變,其實質是順應了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從“培養工程意識”“提高創新能力”兩方面著手構建,辦成具有鮮明的南疆特色,使教學與地方本科院校的轉型發展方向保持一致,培養的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符合新形勢下經濟社會發展的要求。
轉型是各種內外動力因素的相互關聯、協同作用引起和推動的[17]。構建喀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動力因素主要有來自國家戰略和喀什地區戰略定位的外部動力驅動,以及來自本校轉型發展所需應用性學科建設的內部動力培育。
(一)國家戰略實施需要環保工作“保駕護航”
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先后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簡稱“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2015年發布了《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18]。喀什地處南疆,作為“絲綢之路經濟帶”經濟中心城市,應立足自身特殊戰略位置的優勢,謀求戰略主動權,打造三大經濟——開放型經濟、通道經濟與創新型經濟[19]。
有研究表明,“一帶一路”沿線不少國家和地區的生態環境脆弱,而且我國有關部門對生態環保方面的考慮嚴重不足,沿線國家的生態環境安全問題不容小覷,亟待解決[18]。目前,我國生態文明已形成相對完善的理論體系,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20]。環境科學與工程是環保科技發展的動力源泉,為“可持續發展”興國戰略的實施提供技術支撐,對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為“一帶一路”建設發揮“保駕護航”的作用。
(二)高校轉型發展需要環境與科學工程應用性專業
張大良[21]指出,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是個系統工程,應聚焦專業建設、課程體系、培養模式、教師隊伍等重點,精準發力,強力推進,創新突破。
喀什師范學院于2015年4月28日更名為喀什大學,正值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發展良機,學校的辦學目標是:建設一所辦學特色鮮明、學科優勢明顯、少數民族人才培養優勢突出、在周邊具有影響力的應用型大學,培養出更多“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服務新疆尤其是南疆的現代化建設、基礎教育和少數民族教育,為新疆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22]。
喀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屬于應用性本科專業,正是學校根據“一帶一路”戰略需求及喀什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緊密結合南疆地區對環境保護工作的需求設置的。該專業設置符合地方高校轉型發展的趨勢,也表現了本校謀求服務社會的內部動力。
四、構建南疆特色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的實踐探索
本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既堅持共性發展,在培養規格和基本要求上符合“高等學校本科環境工程專業規范”(簡稱“專業規范”);同時也注重地區發展需求,依托本校環境科學為自治區緊缺專業建設,將“培養工程意識”“提高創新能力”作為抓手,根據本校是一所多民族學校的實際情況,在深化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改革計劃中融入南疆地區特色。
(一)夯實基礎:強化理論基礎和工程專業基礎
喀什大學前身為喀什師范學院,在學科和專業建設方面往往帶有明顯的師范教育模式的痕跡。適逢高校轉型發展契機,本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注重學生工程意識的培養。由于環境科學與工程屬于綜合性很強的學科,該課程體系的重構旨在強化理論基礎和工程專業基礎,以培養學生的基礎研究和實踐應用能力,為專業基礎課環境工程原理及后續其他專業課程的學習做好鋪墊。
由于從事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習的生源較為復雜,包括漢語言班、民語言班、雙語及民考漢班。民族學生的漢語水平普遍不高,漢語水平等級考試(MHK)還存在不少問題。雖然經過預科學習,但仍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民族學生漢語水平偏低和基礎知識薄弱的問題。又由于大學課程都采用漢語授課,民族學生學習吃力,學習效果不理想,也影響了其對專業知識的理解和掌握。為了提升所有學生學習工程相關專業課程的能力,符合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的培養模式,喀什大學化環學院將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深化、細化。如理論基礎課方面,強化數學基礎課程,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學時數考慮適當增加,使學生在數學方面的學習更扎實、更系統;保留原來的大學物理、無機分析、有機分析、分析化學、物理化學,并針對民考民學生的漢語水平實際情況適當補充課時量,加強課后輔導,使學生對物理和化學方面的基礎知識方面理解掌握更為透徹。同時,加強工程專業基礎課程,開設工程制圖、電子電工技術基礎、工程力學、流體力學等課程,在為學生后續學習環境凈化與污染控制工程、技術原理、工程設計計算等課程提供理論支持的同時,讓學生形成基本的工程意識,并逐步建立工程概念,完成從“科學”到“工程”的轉型。
(二)應用教育:優化專業課程和凸顯工程實用性
本校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設置按照“專業規范”要求,開設的專業課程主要有環境工程原理、環境監測、環境工程微生物學、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固體廢棄物處理與處置、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環境影響評價、環境化學、給排水工程等理論課程和相關的實驗課程。在此基礎上,結合喀什地區本地環境實際情況,突出南疆地區特色,符合區域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加快服務本地區的環境保護工作,在具體的課程教授內容上有所側重。比如,環境監測課程中一般高校強調水、氣的監測,在本校教學過程中可結合南疆地區的土壤特性,詳細介紹土質結構及監測方法,并增補土壤污染修復的內容,以利于學生更好地了解當地的環境;針對新疆水源地水質污染物主要為硫酸鹽、總硬度、溶解性總固體等特點,增加水污染控制工程課程中吸附、離子交換、膜技術等課程內容的教學工作量,詳細講解常用水處理除鹽原理及工藝,為學生提供更多的適應當地水處理工程的知識儲備;結合喀什地區浮塵天氣的形成原因,在大氣污染控制工程課程中強化除塵基礎內容,講述各類除塵器等原理的基礎上,側重介紹除塵設備的類型及運行過程,強調工程的實用性。
課程安排方面,考慮到本校民考民和民考漢學生的漢語水平,將專業基礎課環境工程原理安排在大二上學期并增加教學量,強調課程中涉及大氣、水、固廢等污染控制的單元操作原理的講解,介紹各操作單元在后續相關專業課程中應用,完成理論知識向實踐工程過渡的引導,并將后續課程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氣污染控制工程、物理性污染控制工程的理論教學時數適當減少,實驗教學時數適當增加,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強化實踐:用好校內資源和開發校企合作
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是一門實踐很強的學科,為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必須相互協調、融合。設計多層次、多方位的實踐教學體系,貫穿學生的不同學習階段,包括專業實習、專業實驗、課程設計和畢業設計(論文)及其他實習/實踐環節等[23,24]。通過實踐環節的實施,通過鍛煉學生實際操作,從而激發其創新能力的提升。
充分利用好校內資源,本校環境科學專業作為自治區級緊缺專業,擁有專業實驗室、教育實習基地、實踐教學實習基地和新疆生物質類固廢資源化工程研究中心等多個實踐場所。在課程教學過程中配套專業實驗,實驗教學組織形式多樣化,形成在教學指導團隊指導下的分配型及興趣型的學生學習團隊。在具體的實驗環節中整合資源,實現實驗教學及學生創新科研活動中的平臺式共享,增加學生提升創新能力鍛煉的機會;專業實驗課程的內容設計結合實際工程應用,體現工程項目的鮮明特征。設計環節分為課程設計及畢業設計,設計內容考慮與實際工程應用接軌,必要時要與協作單位組織成立合作指導團隊,學生在實踐中熟悉、掌握基本的工程技能,從而提高工程素質。
盡力開發校企合作,跟與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相關的單位,如當地環保局、環境監測站、污水處理廠、垃圾填埋場等建立良好的合作關系。首先安排大一大二學生到相關環境管理職能部門及工礦企業進行認識實習環節,通過現場踏勘,讓學生在進入專業理論課學習之前獲得各類環境污染物控制工藝、設備等方面的感性認識;其次,安排通過專業課程學習的大三學生參加生產實習,在生產現場了解環境污染治理和控制設施等運行現狀,適當參加實際處理設施的操作,以便更深入地了解污染控制工程的設計、施工和運行程序等。在大四上半學期,安排學生進入當地的污水處理廠、監測站、環保局等進行實習活動,讓學生學以致用,提高實際處理問題的能力。例如,每年9月至11月,學校會將兩個班60多名學生分散在多個城市的相關企業或單位進行實習,實習結束后,學生的接受知識能力、動手能力、創新能力及工程意識等都得到了極大的提升,實踐效果顯著。此外,針對本校民考民和民考漢學生漢語水平薄弱的弱點,還可以將課堂帶到企業工廠,將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幫助學生對知識點進行掌握和應用。
(四)雙師隊伍:利用援疆資源和加強本校員工培訓
喀什大學的轉型發展工作也離不開“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的建設。目前,正值深入貫徹落實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喀什地區工作之際,在上海市、廣東省、山東省、深圳市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從事教育援疆工作的教師對優化本校的學科結構和學科建設、提高南疆地區的高等教育教學質量,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內地援疆教師的到來,對環境科學與工程課程體系的構建和完善起到了重要作用。不光充實了師資隊伍,還對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重要作用。援疆工作還實現從“輸血”向“造血”功能的跨越,在援疆老師的帶教幫助下,本校青年教師積極參加青年教師微課競賽,當地教師的業務水平得到了提高,跨出了“雙師雙能型”教師隊伍建設堅實的一步。
同時,本校也注重內部員工的培訓工作,與南開大學就推動教學科研、人才培養水平提高,實現轉型發展與優勢互補,簽訂了相關的合作協議,并有計劃地選送本校教師接受培訓,提高師資隊伍的學歷層次和水平,增強實踐工作能力,為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建設培養一支高素質的教師隊伍。
五、結語
從“一帶一路”倡議的環保需求及喀什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定位出發,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的設置是正處于轉型發展重要時期的喀什大學的歷史使命及職責擔當。深化人才培養及課程體系的建設,對培養符合環境保護所需要的高素質環境科學與工程技術人才具有重要意義。將“培養工程意識”“提高創新能力”作為抓手,構建具有南疆特色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體系,首先要做好學生強化理論基礎和工程專業基礎的教學,對民族學生要適當提高課時數;提倡應用性教育,根據南疆地區的環境現狀對專業課程進行優化,從而凸顯工程實用性;結合校內現有資源實現校企合作,讓學生在實踐環節的教育真正得到工程訓練,培養工程意識,提高工程素質和創新能力;另外現在正值深入貫徹落實全國對口支援新疆喀什地區工作之際,要利用好援疆教師資源對本校教學質量及師資隊伍建設的幫助,并加強與疆外高校的合作做好員工培訓工作,打造一支高素質的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課程建設的師資隊伍。
另外,要利用課時補缺加強基礎教學,通過培養工程意識、提高工程素質等系列工程教育模式,及利用高校對口支援建設的契機完成師資隊伍建設水平的提高等實踐探索。該轉型發展模式對其他民族地區高等教育的課程改革及人才培養方案的修訂具有積極的參考意義。
[ 參 考 文 獻 ]
[1] 哈經雄.試論民族高等教育改革和“雙一流”大學建設[J].中國教育科學,2017(2):3-13.
[2] 郭文松,范修文,周嶺.新疆高校少數民族學生在工科類課程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與改革建議[J].新疆農機化,2015(1):46-48.
[3] 吳福環,哈布凱,崔光蓮,等.新疆少數民族高等教育的現狀與發展對策[J].新疆社會科學(漢文版), 2003(6):68-73.
[4] 艾斯喀爾·喀迪爾,高丙朋.新疆工科院校少數民族學生“工程教育”培養新思路[J].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4(6):9-10.
[5] 孫萬麟,宋莉莉,朱超.新疆工科少數民族大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培養的影響因素及策略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5(32):271-273.
[6] 陸衛東,尹彬,韋剛.新疆少數民族工科大學生教學質量提高的“四位一體”策略研究 ——以安全工程專業為例[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 2017(5):271-273.
[7] 早熱木·依瑪爾,熱依汗古麗·木沙.新疆少數民族高等工科教育發展對策研究[C].紀念全國機械設計教學研究會成立二十周年暨全國機械設計教學研討會, 2009:115-117.
[8] 肖波.高校對口援建模式的探索與實踐[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31) :4-5.
[9] 達麗.以全國對口援疆為契機全面提高新疆高校教育質量[J].新疆社會科學,2010(5):98-100
[10] 李玲玲,龔軍,呂小毅.新形勢下高等教育援疆工作的再認識[J].科教導刊(上旬刊),2017(8):18-22.
[11] 李翠.教育援疆的“北京模式”:授人以漁,從教師開始[N].中國民族報,2013-8-16(001).
[12] 朱振岳,蔣亦豐. 浙江堅持“抓關鍵、大集中、全脫產”,為當地培養“帶不走”的高水平雙語師資教育援疆的“浙江模式”[N].中國教育報,2015-6-22(001).
[13] 宋華. 創新援疆工作的“溫拜模式”[N].中國信息報,2013-1-24(005).
[14] 張路,李政強. “互聯網+教育”打造寧波教育援疆新模式實現資源共享提升教學水平[N].阿克蘇日報(漢),2017-11-25(002).
[15] 蘇明,方城,馮艾,等.從硬件改善到內涵提升——上海教育援疆的創新與務實[J].中國民族教育, 2016(12):25-28.
[16] 教育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引導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的指導意見[Z],教發[2015]7號,2015-10-21.
[17] 華根球. 高校轉型的動力因素分析[J].高教探索, 2011(4):18-23.
[18] 周谷平,闞閱.“一帶一路”戰略的人才支撐與教育路徑[J].教育研究,2015(10):4-9.
[19] 楊剛勇,楊友國.新疆喀什發展轉型戰略研究[J].理論視野,2016(4):78-80.
[20] 王立和,當前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研究的幾點理性思考[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2):59-67.
[21] 張大良.普通本科高校向應用型轉變聚焦四大重點[J].中國高等教育,2016(8):1-1.
[22] 喀什大學.學校簡介[EB/OL].[2016-12-01].http://www.ksu.edu.cn/xygk1/xxjj1.htm.
[23] 黃鈺鈴,高婷,羅玉紅,等.突出特色的環境工程專業本科課程體系探討[J].高等理科教育,2012 (4): 148-152.
[24] 韋巖松,韋幫偶.高校轉型背景下環境工程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改革與實踐[J].高教論壇,2017(7):39-43.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