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瑞華
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教科書北師大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書15-16頁。
學習目標:
1.通過計算兩只蝸牛每分鐘爬行多少米,發現商和余數的特點,初步認識什么是循環小數。會用普通記法和簡便記法表示循環小數,會讀循環小數。
2.會用四舍五入法對循環小數取近似值。
3.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利用已有知識,經歷探索循環小數的過程,發展應用意識。
4.在分享學習的過程中,體驗成功和樂趣。
教材分析:
《除得盡嗎》是新版北師大版第一單元小數除法中的一部分內容。本節課是在學生學習了小數除法以及求積、商的近似值的基礎上進行的,這是學生第一次認識循環小數。本節課的教學重點是認識循環小數,會用四舍五入法對循環小數取近似值。
教學過程:
一、游戲導入,初步感受循環的意義
在教學中我先利用一個拍掌游戲讓學生初步感受節奏和無限的含義,在游戲中我讓學生說說拍手的感受,學生找到節奏中的規律,知道不喊停可以拍無限次,達到了設計的目的。
二、情境探討,探究分享循環小數
創設動物運動會情境,出示情境圖后,老師沒有直接提出問題,而是讓學生根據數學信息發現提出問題,讓學生在觀察中思考,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能力,明確問題應該從學生中來,學生也愿意解決自己的問題。
在學生試除的過程中初步感受除不盡怎么表示。在課堂上由于剛學過求積商近似數的方法,學生呈現的算式各不相同,通過讓學生討論應該除到什么地方,讓學生說一說為什么要除到這個地方,學生通過觀察思考發現余數相同后商也會相同,結果中會有一個或幾個數字不斷地依次重復下去,再讓學生觀察算式討論,慢慢發現算式和商的規律。在分享的過程中,學生自己找出了循環小數的特征,根據這些特征自己能舉出循環小數的例子,并能自己取名循環小數。
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通過自主探究、合作分享發現規律,老師這個時候讓出了講臺,讓學生自己交流互動、質疑,大家在互動中感受循環小數的本質特征,明確了什么是循環小數這一概念。
三、理解應用,理解應用循環小數
在認識了循環小數后,為學生創設闖關的練習設計,激發學生的興趣。
(一)第一關:“超級小神算” 計算下面各題,哪些商是循環小數?【學生計算,教師巡視,并指導】
1÷2= 1÷3= 1÷5= 1÷7=
(二)第二關:下面哪些數是循環小數?
(三)第三關:判斷,正確的打√,錯誤的打×。
1.3.141 5926 5358…是循環小數。( )
2.0.282828是循環小數。 ( )
3.9.0526526…是循環小數。( )
(四)第四關:剛才我們觀看了動物爬行比賽,海里的動物正在舉行游泳比賽呢!出示:
1.學生提出問題
2.自主解決問題
(五)第五關:拓展。
8.236236…小數部分第8位上是數字幾?第50位上是數字幾?
通過層層遞進的練習設計,使學生全面參與新知的發生、發展和形成過程,真正體驗到探究的樂趣,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課后反思:
課堂組織調控愈見成熟、流暢,互動環節是課堂的亮點,學生對于知識本身的理解與運用更是令人驚嘆。
1.非常注意讓學生體驗感知循環小數的特點,從課始的拍手游戲到主題圖呈現后的列式計算、觀察豎式找規律、自主編寫循環小數、說說什么是循環小數,學生在迂回反復中不斷感知循環小數的本質特點。而學生的發言表達說明了這些教學策略的成功,學生真正把握住了循環小數的本質。
2.課堂體現了“生本課堂”的理念,整節課基本上都是以學生的觀點引領課堂的發展,教師只是在關鍵時刻提出引領性的大問題。教師對于學生的生成做到了真正的“關注”與“處理”,在處理生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討論、糾正,達成一致意見。這種處理是一種理念的體現,也是教師基本功的展現。
3.組織學生開展精彩的交流互動是本課的出彩之處。學生在黑板上書寫豎式后,生生之間開始了評價與修正的過程,學生各抒己見,提出自己的看法;在達成豎式書寫的一致之后,教師引領“仔細觀察,在小組內說一說,你有什么發現”,使交流互動變得更廣泛、更立體了;在小結階段,以“什么是循環小數,說說你的理解”嘗試引導學生梳理知識,達成較完整的建構。
4.在本節課初出示主題情境圖,學生問道:蜘蛛比蝸牛的速度快多少?在這里缺乏追問:你們怎么知道蜘蛛比蝸????常識也好,估算也罷。再次滲透估算意識。
5.教師設置的小問題追問學生太多,學生深入觀察思考不夠,如:為什么不繼續往下除?那你認為至少要除到哪個數位才知道會出現重復?當學生說到循環,又追問什么叫循環,這些問題太碎,應該用大問題來引導學生觀察余數的變化引起商的小數部分數字的變化,讓學生的思維直指數學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