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嬌
摘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抓住關鍵,掌握課文的核心內容非常重要。要善于抓題目、抓“題眼”,從課文題目入手來閱讀。同時,恰當、充分地運用多種朗讀手段,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和陶冶情感。教師通過啟發、誘導,使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自覺自愿地、全神貫注地去讀書,邊讀邊思,邊議邊得,逐步提高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從而適應未來的發展需求。
關鍵詞:閱讀教學;朗讀;閱讀方法
從宏觀而言,閱讀和寫作一樣是沒有“定法”的;但從微觀來講,學生閱讀課文也和作文起步一樣,又確實有“法”可依,下面就談談自己在閱讀教學中的幾點拙見。
一、教學生尋找文章題目中的秘密
1、從課題的類型入手,了解課文內容。小學階段,常見課文題目的類型可簡單地分為以下幾種:用地點作題目;用人物作題目;用動物作題目;用景物、景觀作題目;用物件作題目;以事件作題目;用擬人、比喻等手法作題目。在閱讀教學中,首先要指導學生弄清題目的類型,這樣有助于學生從側面了解課文的大概內容,也方便學生對同類型的課文進行比較閱讀。
2、分析題目中重點詞的含義,從文章的思路入手,指導學生閱讀,簡單地說就是“抓審題,揭思路”。題目中的重點詞語往往暗示著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么,教師可以從課題的重點詞語入手,抓住文章關鍵,直奔中心,以主帶次,進行閱讀教學。
3、從題目的特點入手,猜想文章的內容和作者的寫作思路。進而分析比較整個單元課文題目的共同特點,從單元訓練重點入手進行學法遷移,學習課文。教學生尋找課題中隱含的秘密。
二、從大聲朗讀中加強閱讀的效果
小學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朗讀能發展學生的思維,激發學生的情趣。學生朗讀能力逐步提高,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就會逐步加深。”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恰當地、充分地運用朗讀手段,可以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發展思維和陶冶情感。指導學生朗讀有以下方法。
1、教師范讀,感染學生。要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教師的范讀尤其重要。因為課文中有些地方需要以讀代講,讀不出作者要表達的情感就不能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同時朗讀還需要營造氣氛,讓課堂氣氛達到最高點。這就需要教師本身研究朗讀,用聲情并茂的朗讀聲音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師生都能情不自禁地進入角色。且要求學生邊聽邊想,邊看邊畫,正確聽出節奏、停頓和輕重緩急,這樣更容易進入意境,從而為理解課文奠定基礎。
2、依據教材,指導朗讀。朗讀作為一項閱讀基本功,就必須依據教材,根據不同文體(詩歌、散文、小說、童話、寓言、說明文等)來進行朗讀方法的指導。首先在分析課文的基礎上,放手讓學生多讀課文,在反復朗讀中咀嚼文字,同時還要指導學生用恰當的情感去朗讀課文,訓練語感。在指導朗讀過程中,一定要結合篇的教學充分發揮朗讀在理解課文、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陶冶情操方面的作用,最后又要讓學生在體會課文思想感情的基礎上,用恰當的語調、語速,有感情地朗讀出課文。
3、重點段落,著重朗讀。文章中的重點句段中,有些詞語用得很準確,有些句子含義很深刻,教師指導學生讀好這些詞語、句段,既可以幫助學生深入體會文章中心,又可以促進學生對重點段中含義深刻的語句意思的理解,從而達到訓練語感的目的,為真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打下堅實的基礎。
4、熟讀成誦,激發興趣。《朱作仁談朗讀》一文中指出:“講讀是死的,如同進行解剖,朗讀是活的,如同給傷口以生命。講解只能使人知道,而朗讀更能使人感受。”朗讀不但可以感受文中的思想美,情感美,更能喚起學生的讀書熱情,調節課堂氣氛,讓學生的感情和作者的感情產生共鳴,達到陶冶情操的目的。
三、要優化閱讀的方法
在語文閱讀教學實踐中,教師要為學生的閱讀導航:什么書應該精讀,什么書應該泛讀,教材內的課文應該怎么去讀,課外讀物應該怎么去讀,如何有效進行課內外閱讀結合……我結合兒童文學博士李蓉梅老師指導的閱讀方法來談一談。
1、比較性閱讀。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從語文教學方面看,比較法是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可忽視的方法,比較可以使學生在學新課時聯系舊課,實現學習過程的遷移,有開拓視野,啟發思維的效果。在小學語文教材中,體裁相同而主題不同的文章,主題相同而體裁不同的文章,同體裁和主題而選材不同的文章,都可以通過比較性閱讀來了解其內容,揣摩其技巧,使學生在比較中學會辨別,在比較中抓住特點,在比較中培養寫作能力。
2、預測式閱讀。閱讀過程也可以是一個積極的猜測過程,這些猜測隨著閱讀的繼續得以證實或否定。不同的閱讀內容、不同的閱讀目的,會用到不一樣的閱讀活動;不同的閱讀動機、不同的閱讀態度,就會產生不一樣的閱讀效果。李蓉梅博士教給我幾種方法:(1)讀封面(系列名、書名、封面圖)進行預測。讓孩子明白封面反映故事,通過封面可以預測故事內容。當孩子最后發現自己預測對了時,會有非常大的成就感,這會極大地提升孩子的自信心、主動性。(2)讀插圖進行預測。圖畫也是一種語言,插圖和文字一起講述故事,它不但是插畫家的再創作,也是對故事的反映、補充或延伸。對孩子來說,圖形代碼是一種比語言代碼更直接的交流方式。讀圖訓練孩子們的視覺讀寫能力。(3)讀目錄進行預測。水平相同的學生閱讀同一篇文章,對文章語言的記憶與內容的理解會有很大的差別,原因首先在于誰閱讀時更主動,其次在于誰在閱讀中運用了更多的有效活動。因此,要達成良好的閱讀效果,實現深度閱讀,運用有效的活動技巧是不可或缺的。預測式閱讀策略就是喚醒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跨越閱讀障礙,逐步形成關鍵的閱讀能力和持久的閱讀動力的有效活動。
古人云“書讀百遍,其義自見”,一篇文章只要多讀、熟讀就能大有益處,不用解說,自曉其意。但有口無心地讀決不同于專心致志地讀,盲目地讀也有別于自學的讀,因此教師要通過啟發、誘導,使學生帶著明確的目的,自覺自愿地、全神貫注地去讀書,邊讀邊思,邊議邊得,逐步提高閱讀能力和分析能力。
參考文獻:
[1]張瑩瑩.淺談新課標下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創新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8(3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