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麗娟
摘 要 旌德縣是全國重點生態區,生態建設是其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的重要工作。但是目前縣內森林資源損失嚴重,生態功能受到嚴重影響,病蟲害加重,林分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現象。基于此,簡述了旌德縣林地的退化現狀和修復意義,分析了退化林地的類型及退化原因,提出了退化林地的修復技術及后期保障技術。
關鍵詞 退化林;修復技術;效益;安徽省旌德縣
中圖分類號:F326.2 文獻標志碼: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36.015
2017年,安徽省宣城市旌德縣被列為第一批全國重點生態區,同時也是第一批“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生態建設是當前該縣的重要工作。1990—1995年,該縣全力實施“五八”造林綠化項目,大力發展速生豐產林、貫徹實施世行項目林,人為破壞了大面積的天然林。盡管這些人工林在經濟發展中起到了一定的推動作用,也是生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維護生態平衡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這些人工林已陸續進入成熟期、過熟期,大面積皆伐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杉木二代林受土壤肥力的影響,部分林分衰退現象日益嚴重。同時,林農只注重經濟效益而忽略生態效益,因而在經營管理過程中,往往只依靠傳統的經營理念,致使所經營管理的林分普遍存在樹種單一、結構簡單等現象,雖然有補植闊葉樹營造混交林的,但依然存在初植密度不合理、林分生長不良等情況。2018年以來,該縣又多次遭受雨雪冰凍和大風災害,致使森林資源損失嚴重,生態功能受到嚴重影響、病蟲害加重,林分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現象。因此,在當前以生態建設為重點工作的條件下,急需對現有退化林進行修復,以增強其生態功能。
1 旌德縣退化林概況
1.1 森林資源演替變化
山多林多是旌德縣的基本縣情,栽樹砍樹是旌德林農的現實選擇,讓林農“不砍樹也致富”已成為該縣林業發展迫切需要解決的難題,歷屆局領導高度重視林業工作,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通過實施“五八”造林綠化和林業二次創業,確保了森林資源的迅猛增長,使旌德縣從一個資源“窮縣”很快發展成為資源“富縣”。
步入新世紀的旌德縣,在全面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林業發展的決定》的前提下,確立了“堅持綠色發展,打造區域特色”的總體思路,建立“長短結合、以短補長,生態與經濟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林業生態經濟體系,實施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等一系列重點工程,初步形成森林生態網絡體系,森林增長、林業增效、林農增收三大效益正逐步顯現,踐行了“兩山”理論的合理性,用汗水和智慧再寫林業新篇章。
1.2 退化原因
旌德縣20世紀90年代實施“五八”造林綠化工程,大面積營造人工林,雖然在水土保持、涵養水源等方面發揮了積極的效用,但這些人工林樹種結構單一,又是人為改善被破壞的自然生態環境,因而生態系統要比原始自然生態系統脆弱得多。這些人工林現已經全面進入成熟期,近年來開始了大面積采伐,或者為追求經濟效益采取掠奪性間伐、擇伐,致使森林生態環境惡化,再加上雨雪冰凍災害、大風破壞、經營管理不到位等因素,現有人工林退化嚴重。據統計,全縣退化林面積占現有森林面積的15%左右。
2 退化林修復意義
2.1 提高林地經濟效益
退化林修復作業具有很大的經濟效益,可以合理調整樹種組成與林分密度,維持土壤養分與水分循環,改善林木生長發育的衛生條件,提高林分質量,從而緩解我國木材供需結構性矛盾,保護種質資源與生物多樣性,優化人工林樹種結構,提高碳匯貯備和林地利用率。
2.2 提高林地社會效益
以蔡家橋林場2019年退化林修復項目為例,該項目修復林地33.3 hm2,可為林農提供300個勞動日,增加了社會富余勞動力的就業機會,農民可增加勞務工資30萬元;此外,培訓林農20人次,可提高林農的經濟收入和森林經營技術,為新農村建設作出貢獻,實現林業精準扶貧。
2.3 提高林地生態效益
退化林修復將改善作業區內林分生長環境,進一步提升林分質量。1)通過相關環保措施,豐富和保護了生物多樣性,有效地控制和減少了水土流失;2)通過先進的營林措施,使修復林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明顯增加,林分整體質量和健康狀況大大改良;3)修復過后的林分,其灌木、草本等林下植被生長旺盛,其枯枝落葉有利于增加土壤養分、防止水土流失、加快地力恢復,其生態效益顯著增強。
3 旌德縣退化林類型與程度
3.1 低產低效林
根據各林業單位的調查設計材料分析,目前退化最嚴重的林分主要是杉木中齡林,林相殘破,活立木多數為小老樹,林木黃化嚴重,林下植被多為灌木和草本植物,此類退化林約占2%。退化原因主要是立地條件差或人為采用“拔大毛”式間伐作業。
3.2 幼齡林
此類退化林主要是杉木二代幼齡林,林木稀疏,林間空間大,灌木和草本覆蓋度超過60%,高度與林木相差無幾或超過林木高度,嚴重影響杉木幼齡林的生長,此類退化林約占75%。
3.3 災害林
此類退化林主要是受風災或雨雪冰凍災害的林分。由于風災或雨雪冰凍災害引起林木翻蔸、斷梢、折斷,林相破壞嚴重,生態環境惡化,此類退化林約占10%。
3.4 管理粗放林
由于人為管護不到位,林分郁閉度過大,林木高生長過于旺盛,林下自然整枝過高引起林分退化,或者長期不進行撫育管理,非目的樹種所占比例過大,導致目的樹種生長受到抑制,從而引起林分退化。
4 旌德縣退化林修復方式與技術
4.1 修復小班的選擇與調查
根據旌德縣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結合旌德縣2013年森林資源二類調查和公益林區劃界定成果,初步篩選出基本符合退化林標準要求的小班。對符合條件的林分,盡可能做到集中連片,以全面踏查結果為基礎,合理區劃退化林修復作業點,以自然地理條件劃分退化林小班邊界。劃分依據主要是林分類型、林種、樹種組成、退化等,作業小班面積原則上不大于20 hm2。
小班調查采用標準地調查法,根據小班林分特點綜合選擇設置相對具有代表性的標準地或以小班對角線機械布設標準地,每個標準地面積600 m2,每個小班內的標準地總面積占作業小班面積的2%以上,確定標準地個數。每個標準地均要按“標準地調查表”內容逐項調查填寫各項調查結果。根據小班調查結果和修復技術要求,以作業小班單位進行設計,確定合理修復措施,同時根據作業需要設計簡易作業道等輔助設施。
4.2 退化林修復措施
4.2.1 撫育補植
對于低產低效林,主要采用撫育與補植的修復措施,割除灌木和高稈草本植物,保留目的樹種,適當伐除非目的樹種和非目標樹,整地造林補植。補植樹種以適地適樹為原則,以速生樹種為前提,營造混交林,以達到快速修復退化林目的。
4.2.2 撫育管理
對影響幼樹生長的灌木草本植物全面割除,促進林木生長,對郁閉度過大的中幼齡林適當進行撫育間伐,增加林分透光性。
4.2.3 采伐補植
對于因遭受自然災害而退化的林分,根據有關規定實施采伐作業,伐除災害木,清理林地進行補植補造。補植樹種同樣以適地適樹為原則,以速生樹種為前提,營造混交林,以達到快速修復退化林目的。
5 旌德縣退化林修復后期保障技術
退化林修復是確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得以實現的基礎,通過對退化林的修復,可以有效地促進生態環境建設,改善生態環境,保護森林資源。但僅僅通過林業技術一次性修復還不夠,必須有一定的后期保障才能確保退化林修復達到預期目標。
5.1 組織保障
為保證項目的落實,必須加強對項目建設的領導,確保退化林修復項目質量及任務的實施。因此必須做到以下2點:1)項目實施單位必須有專人負責,負責人應該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布置各項工作,統籌負責項目實施的各個環節;2)加強對項目工程建設現實意義和長遠影響的宣傳,樹立退化林修復的長效觀念和質量意識,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為項目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5.2 技術保障
項目建設必須堅持引用先進的林業科學技術,在確保工程質量和營造林水平的基礎上,尋求能快速修復退化林的方法與措施。總的來講,項目實施過程中,要以先進科技為基準,在適地適樹的前提下引進新技術、新成果、新方法,同時加強項目技術實施效果監測,提高技術含量,確保項目實施技術水平位居先進和優勢地位。林業科技推廣中心要加大科技推廣和培訓力度,以造林大戶為基礎,把先進林業科技送到林農手中,切實幫助林農解決退化林修復過程中的實際問題,提高林分質量和生態成效。
5.3 管理保障
結合項目建設要求,制定項目檔案管理制度,建立健全項目檔案,準確反映項目建設的進展、技術、資金和項目效果。項目檔案確定專人負責管理,有專用的檔案柜,按檔案規范收集整理。項目檔案內容包括項目組織、實施建設、資金使用、實施效果等方面,將涉及項目實施的資料收集齊全,按資料所屬性質分類明確,做到裝訂編號規范整齊,目錄簡潔精煉、一目了然。
(責任編輯:趙中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