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盛雯
摘要:明末清初,江蘇常州地區以惲壽平為代表,逐漸形成風格鮮明的常州畫派一路。一個畫派的形成并不是一人一時所能成就,在畫派成立之初時有唐氏一門與惲壽平交好,共研畫技。唐于光與于常州畫派以及沒骨花鳥史上之藝術價值,給我們學習研究傳統繪畫特別是常州畫派一路留下一定的學習資料。本文致力于重新定位常州畫派唐于光之價值,在前人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整合此人信息以研究,完善我們對唐于光各方面的認知。
關鍵詞:唐于光;惲壽平;沒骨花鳥
中圖分類號:J2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6-0032-01
本文研究對象唐于光為明末清初常州人士,家族為當地望族且與明朝政治中心聯系緊密,其人為常州畫派開創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據《武陽縣志》載其時與惲壽平共稱“唐荷花,惲牡丹”。然自滿清入關,此位本應于畫史留名的人物卻銷聲匿跡,只有寥寥數語記載。本文致力于重新定位常州畫派唐于光之價值,在前人基礎上進一步挖掘整合此人信息以研究,完善我們對唐于光此人各方面之認知。
唐于光畫作存世極少,據《虛齋名畫續錄》載,唐于光有兩畫傳世,一為《紅蓮綠藻圖軸》,為予王石谷賀壽與惲壽平合作上有惲壽平、王暈、王時敏、王鑒等人題跋,此畫有諸家題跋,價值為唐于光諸畫之首,后文做具體分析。還有一為《蓮花游魚圖軸》具體信息如下:
“唐匹士蓮花游魚圖軸紙本,高三尺六寸九分,闊一尺四寸六分。水墨。三花一蕊,蓮葉四五,高下欹側,各盡其態。下作游魚萍藻,神采如生。用筆極工,用墨極潤,非專門名家不能也。風來衣欲舞,露漬粉處勻。試問和誰語,亭亭只可人。
戊辰莫春者戲作君花小照,昆陵匹士唐苂。”
唐于光之作品最為典型當屬《紅蓮綠藻圖軸》,為王翚40初度賀壽圖軸,換做今日白話即為生日禮物。文人壽宴定請知交好友名士作陪,故時有王翚所識笪重光、惲壽平等人皆在宴上。接下來我們先看看畫中的跋文。
惲壽平先應石谷之屬,題七絕一首:
“沒骨圖成敵化工,藥房荷蓋盡含風。當時畫苑徐崇嗣,今日江南唐長公。
徐崇嗣為宋朝宮廷畫家,唐于光與惲壽平習古思研沒骨花鳥即是從徐崇嗣處汲取營養,惲壽平將唐于光與徐崇嗣相比較,其意定是夸贊唐于光作品取法于徐崇嗣,但又自成一派新氣象,直抵造化之功。
后惲壽平又作長跋:
“余與唐匹士研思寫生,每論黃筌過于工麗,趙昌未脫刻畫,徐熙無徑撤可得,殆難取則。惟當精求沒骨,酌論古今,參之造化,以為損益。匹士工畫蓮,余雜拈卉草一本斯旨,觀此圖可知予兩人宗尚,庶幾有合于先匠也,取證石老(王石谷),幸指以繩墨。”
此段文字于惲壽平相關研究當中被大量引用,被視作惲壽平鉆研沒骨花鳥做出巨大努力的證明,以及其對前人畫作的一個簡略評價。但是我們現在從唐于光的角度來看,對于惲壽平的評價我們一樣能夠套入唐于光身上,畢竟此為二人之功。
接下來是王時敏的題跋:
“沒骨寫生之法,起自江南徐氏祖孫。數百年后,復有匹士年道兄以畫蓮獨步海內。此圖為石谷兄稱祝,紅衣爛漫,翠蓋參差,迎風如笑,含露欲滴。雖取法徐氏,而高妙過之,真洞心駭目之觀也。安得沾丐殘膏、剩粉、片紙,永為世珍。撫玩之余,羨妒交集。壬子殘臘,雪窗可凍題。
王鑒的跋文是:
“寫生家惟尚精工,見者即系楫稱賞,實與筆墨了不相關。匹士年翁寫蓮,直露其性靈,清凈不染塵埃,豈求形似?然天然娟秀,深得花之神韻。余十年前曾一見于虎丘山房,僅嘆服絕倒。今寫此為石谷兄壽。壬子嘉平攜至染香庵,正值雪凝風勁,開卷便覺暖氣盈室,寒氣頓消,何物筆端入,能潛移造化…”
王鑒以及王時敏兩大家跋文皆似,都為夸贊唐于光之畫技,字里行間溢滿贊揚之意。那么,唐于光的畫作究竟值不值得諸位大家如此評價?我們再回到畫面上分析。
本畫為紙本設色,所表現對象為荷花,畫面中有兩花一蕊,蓮葉五莖,在其主體之下畫有荇藻浮萍。畫面構圖飽滿,畫中主體荷花荷葉若隨風飄擺,姿態橫生。通篇沒骨設色,設色富有層次變化,漸變和諧自然當稱艷而不佻。畫中細節部位如花蕊、若葉脈,皆細筆描繪,與主體畫面呼應,真正是做到了工而不刻。
再從本畫內涵來說,此為唐于光為賀友人王石谷壽所作,取材為荷花,大致應有兩意:一應是唐于光之善畫荷花,應所求而畫;而應是取荷花高潔之意,贈予友人。
最為重要的是,從畫面中我們能夠看出,唐于光此時的畫技畫法已經趨于穩定成熟,并不只是簡單地效法徐崇嗣來蹣跚學步。那就由此證明他和惲壽平已經探索出了一種成熟穩定的畫法,這也是有著開創性意義的一步。
綜上,我們能看出唐于光其人真為一名沒入名為時代的滾滾洪流之中的一位彼時大家。其作品具有非常高的藝術價值,值得我們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