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超
摘要:宮崎駿大部分作品均是從戰爭背景出發,無論是人類的民族戰爭,還是人與“其它世界”的戰爭。宮崎駿在描述自己的每一部作品時,都會將濃厚的反戰思想與和平主義人文精神深刻的體現在作品中。宮崎駿作品對戰爭的反思通過查閱相關參考文獻,進一步分析《起風了》和《天空之城》中他對戰爭的反抗,與此同時還可以看出他對和平安寧世界的向往,以及對戰爭背景下人們艱難生活的關懷。
關鍵詞:宮崎駿;戰爭;《起起風了》;《天空之城》
中圖分類號:J95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6-0047-03
一、先行研究和本研究的意義
在社會歷史文明發展歷程中,人們采用不同形式的表達來研究“戰爭”,動畫作為一種通俗的大眾藝術形態,其運用色彩、線條等方式表達作者心理的內在體會,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較高的藝術性和卓越的表達能力。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的電影,以其自身廣泛的動畫體裁、深刻的思想內容,引領著全日本動畫市場的發展方向,尤其是宮崎駿作品中對戰爭的反思的體裁引起大眾的共鳴。
縱觀宮崎駿的動畫作品,無論是《龍貓》、《風之谷》、《千與千尋》、《天空之城》,還是《虞美人盛開的山坡》、《起風了》等,均能夠通過作品的空靈感深深體會到作者賦予其內在的一份寄托。對于動畫作品而言,劇本的質量決定著整部作品的靈魂所在,其內在樸實、純真的特質會觸及到大眾的內心深處,在心靈上會讓大眾得到充分的滿足,好似受傷的心靈得到治療。
二、宮崎駿反戰思想的成因
(一)成長環境對作品的影響
宮崎駿,1941年1月5日出生于東京都文京區?,日本動畫師、動畫制作人、漫畫家、動畫導演、動畫編劇。宮崎駿的成長環境對他的動畫作品有著較為深遠的影響。宮崎駿的家族曾經經營著一個軍工企業的飛機制造廠,即使該時期正處于戰爭后期,社會動蕩不安、物資極其匱乏,但對于宮崎駿而言,其基本的溫飽問題還是可以解決的。但是由于宮崎駿身體的自身原因,少年時期的宮崎駿不愛運動,而喜歡自己獨自的靜靜繪畫。
與此同時,由于該時期宮崎駿的主要生活范圍就是在飛機制造廠中,在日常與飛機的接觸過程中它逐漸愛上了飛機,對飛機的制造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這也是為什么在他的大部分作品中均涉及到飛機概念或原理的主要原因。尤其在他的作品《起風了》中,主要的描繪對象就在于飛機,然而飛機還有另外一個重要的用途,它是戰爭的關鍵武器,此時可以感受到宮崎駿對飛機的興趣中包含著濃重的矛盾心理。因為在他的思想世界中飛機是承載夢想的工具,是實現人們心里理想的物體,而并不是給人們帶來殺戮的武器,這與其內在的感知嚴重相悖。在宮崎駿的大部分作品中,均有安靜閑適的飛翔鏡頭出現。但是在現實社會中,飛機的發展與戰爭之間存在一定的必然聯系,戰爭是促進飛機發展的重要因素。對于宮崎駿的作品來說,承載夢想靈魂的飛機,被戰爭冠以殺戮之名,是致命的。但是即使事實依舊如此也并沒有阻礙他對飛機的熱愛,在作品《起風了》中,可以看出飛機是他的夢想起源,飛機賦予其追求自由的方向,與戰爭的殺戮之間不存在任何關聯性。
(二)戰后日本社會的整體氛圍
在宮崎駿的作品中可以深深體會到其反戰的思想,造成其反戰思想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方面是兒童時期的個人經歷所造成的心理創傷,另一方面與二戰時期的社會環境存在之間的聯系。二戰的失敗直接導致了國家形象在日本國民心中的崩塌,國家曾經的輝煌時刻一去不返,國家成為了“惡”的代名詞,成為侵略性的歷史罪人。
三島由紀夫曾經回憶說道:“我是在朋友家做客時聽到聽投降消息的,但是僅單純的想到投降概念的本身,我就會感到深深的無力感,這種感覺在精神世界中超越一切情感的存在。但是生活仍然需要繼續,將像是花草樹木仍舊需要在陽光下進行沐浴,想到這些時感覺不同事物之間存在相互矛盾性。在這樣的環境背景下長大的宮崎駿,其覺得自己在“不知不覺間變成了討厭自己國家的少年”,“廉價的民族主義正義感最終會被低劣的自卑感所替換”。由于種種事件的發生,致使日本政府在民眾心目中的樹立起來的高達形象瞬間倒塌,此時在宮崎駿的內心世界中,其不同事物之間的矛盾在逐漸擴大和滋生,國家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對于社會中生存的人們而言,就有一定的感染性。宮崎駿曾經這樣感慨到:“那個時候的自己是那么著急的否定自己,自己的思想在不斷的進行矛盾斗爭,自己不斷的暗示自己,要有自己的想法和夢想,不要被其他事物擾亂自己的心性,但是卻忍不住討厭日本人和它的歷史”。此時矛盾混合體使宮崎駿的思想被完全被束縛起來,該時期培養的對于機械的興趣完全來自于對外在力量的向往,希望自己有一天也同樣可以擁有改變一切的力量。
三、宮崎駿作品中對戰爭的反思——以《起風了》和《天空之城》為例
(一)《乇起風了》作品介紹
《起風了》主要是講述了懷揣“飛機夢”的少年堀越二郎躺在屋頂上嘹望星空,當夜幕中顆顆流星劃過的瞬間,激起二郎心中的夢想。當二郎在夢中與其在不經意問在在雜志上看到的設計師卡普羅尼相遇,并從對方那里汲取勇氣和靈感。“夢”是理想的承載體,繞胸中之塊壘,抒實際中難以敘述的心緒;“夢”是現實生活的劇化,當二郎在夢中與卡普羅尼相遇使,兩者之間互進彼此的夢境。
堀越二郎的理想是制造可以在空中翱翔的飛機,從該想法產生的那一刻就已經被打上深刻的烙印,這是理想是帶有詛咒色彩的,從理想的起源開始就已經注定悲涼的結局。有的時候“起風了”,飛機可以自由在“風”中翱翔,這是自然“風”的常態,但是由于“風”自身具有不規律性,無法預測下一刻將會有什么事情發生。當卡普羅尼邀請二郎坐飛機時,這是二郎第一次坐上經常出現在夢里面的飛機,是二郎的夢想;對于卡普羅尼的夢想而言,是等待戰爭結束后見一架自己夢想的飛機。
因此通過在二戰時期日本零式戰機設計師堀越二郎為人物原型通過一個追逐夢想的年輕人不斷奮斗的故事和飄零的愛情,向觀眾再現了《起風了》主要通過以堀越二郎為主人公,通過講述這個不斷追逐夢想年輕人的故事以及其飄零的愛情,向大眾重現日本昭和時代的市井鄉情、田園風光,以及經濟蕭條、傳染病橫行等真實狀況下的現實生活,從而描述出二十世紀上半葉日本社會的整體面貌。
(二)《天空之城》作品介紹
在1985年時宮崎駿開始創作飫空之城》作品,該作品主要敘述在19世紀的歐洲希達在巴斯的陪伴下尋找自己的家鄉“天空之城”的故事。該故事主要是通過人、自然以及科技來說明三者之間的聯系,科技的進步雖然可以帶來機械化時代的誕生,但是人類的發展永遠離不開自然環境的滋養,故事最終以拉普達漂在空中的飛行石結晶載著拉普達的生命之樹,上升到天空的盡頭為結局。
飫空之城》主要是圍繞著一顆具有高科技的結晶石為主線,進而講述女主人公尋找“天空之城,,家鄉的故事。故事中的希達告訴穆斯卡天空之城之所以不可以繼續運行下去的主要原因在于它離開了自然,而且希達在故事的結尾說道:“根要扎在泥土中,與風一起生活,與種子一起冬眠,就算擁有再多的機器人,沒有土地的沐浴也是無法存活的。”宮崎駿借用作品《天空之城》向大眾傳播的主要思想就是只有將人類社會發展的文明依托在自然文明發展至上,兩者之間相互結合,相互協作,只有這樣人類社會發展才會有巨大的進步,自然是人類的生存之本,而人類為了一己貪欲而不顧自然的循環規律,最終只會自食惡果。
(三)宮崎駿反戰思想在作品中的具體表現
在宮崎駿的作品政府中的有些人員總是扮演著唯利是圖、愚不可赦的反面形象,故事情節中的那些自大狂妄的軍國主義試圖想要稱霸世界,他們為了自己的私欲發生戰爭,對大地上的一切生靈進行涂炭,結局往往是將自己逼上絕路,如《天空之城》里的慕斯卡。
宮崎駿在飫空之城》中將純真的心靈留給孩子們,將世俗中不堪一面呈現給成年人。希達和巴斯在飛行石的作用下相遇,此時巴斯不在認為“天空之城拉普達”僅是傳說,而是在現實中真實存在的。天空之城在普通世俗眼中是擁有數不清的寶藏的地方,正是財富的巨大吸引力使穆斯卡產生了貪婪的念頭,同時也是對軍國主義勢力的影射。在穆斯卡的眼中,天空之城不僅有財富,而且還有高科技武器,擁有天空之城就可以稱霸世界,正是這種心態一步步的促使他不斷的走向深淵。天空之城的毀滅是希達和巴斯為了保護人類不受任何傷害,同時也避免拉普達被惡勢力所利用,與他們進行斗爭的過程。
在《起風了》作品中,其故事主要發生在一個充滿戰爭的動蕩年代,戰爭、貧瘠、疾病的陰霾無法遮掩一個普通少年心中的夢想。該故事中的堀越二郎經常在在自己的夢境中與飛機相遇,甚至還夢見自己與設計師卡普羅尼成為好友。在這個戰爭年代,美好的心理愿望與戰爭的殺戮形成鮮明的對比,在戰爭中二郎遇見了一生摯愛——菜穗子,經過歲月的洗禮,二郎通過自己的不斷努力實現了夢想,成為了一名偉大的飛機設計師。但是時代背景卻讓他的夢想無法實現,而且他在實現自己夢想的過程中一度遭遇政府的逮捕,將自己的隱藏在山莊,但是現實是殘酷的。最終二郎還是在壓迫下打造出了帶有自己夢想和具有殺戮功能的機器,當他一步步的看著自己完美作品變為殘骸,內心是受到極大創傷的。戰爭的本質是帶有一定侵略性,它的殘酷是不能容忍任何一種反對聲音的出現,戰爭與可以之間存在必然的聯系,雖然不能將戰爭的殘酷性歸咎于科學家身上,就像是不能抱怨諾貝爾發明炸藥、核能源研究者開發核武器一樣。但是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必須正對的現實就是科學是殘酷的,它既可以賦予生活的便利,帶給人們幸福;但是它也可以毀滅人類,引發戰爭。實際上,《起風了》和飫空之城》所需要表達的觀點具有一致性,對于機械的的追求永遠無法擺脫對科技力量的擔憂,社會發展文明的進步帶有一定的悲情色彩。
在戰爭時代的背景下,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差距,對于理想與愛情的追求都會隨著戰爭的血腥變得越加殘酷。《起風了》中的二郎的愛情線路同菜穗子的生命一樣短暫,這對情侶之間每一次相見與道別都是堅決理性的。通過堀越二郎在該故事中的具體表現,可以發現其性格中的冷靜鎮定。每一次當堀越二郎看到日本科學技術落后于德國時,他也會夢想著科技可以興國,但是他并沒有盲目的進行任何行動,而且他也沒有將這種熱情運用到軍國主義中。當飛機終于試飛成功后,二郎并沒有放松自己的心態,為自己的理想實現而變得歡呼雀躍,反而帶有濃重的負罪感。在故事的而結尾處當二郎在夢中與卡普羅尼再度相遇時,此時腳下的土地是“死亡之色”,好似戰敗后一片廢墟的日本。當卡普羅尼說道“這是我們夢想的國度”,但是此刻的二郎卻覺得自己置身于地獄之中。卡普羅尼對于堀越二而言既是其心靈導師也是其心中的執念,最終當二郎看著自己竭盡所能創造的夢想變得支離破碎時,耳邊回蕩其愛人菜穗子最后的叮嚀“活下去”。對于未曾經歷過二戰的日本人民而言,一樣需要用正確的心態去面對歷史。在此過程中人們需要對日本軍隊殘酷暴行進行深刻的反省,進而在一定思想下建立“戰后責任”的民族意識,只有這樣才能夠在今后的生活中以抵制歷史修正浪潮,才能使自己的心靈得到解脫。
宮崎駿喜歡在戰爭環境下討論人類向往自由和平的理想,展現獨立個體與國家之間不對等的抗衡。與此同時作為普通人,需要面對在不同情境下的決策,這種抉擇有幸福的、有悲涼的。
四、結語
宮崎駿認為,動畫是承載著社會使命和文化使命共同體,該時期的真實狀況以及當時的日本均處于水深火熱之中。正因為如此,宮崎駿通過自己的作品來傳達給大眾濃厚的人文主義關懷以及最為真摯的感情,進而表達出自身獨有的藝術價值。
宮崎駿作品中對于戰爭的反思主要由于歷史的深刻性和思想的鮮明性,在一定程度上表達著日本對于歷史中戰爭罪行的反思和責任意識。與此同時,他通過時代的分析和研究認為引發戰爭具有更為深層次的根源性,在此過程中他批判人類內在秉性的丑惡欲望。就像《起風了》中所說:起風了,要好好活下去。但是風停之后,活下來的人總要為下一場大風做點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