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博翰
摘要:民族音樂的形式多種多樣,其中戲曲就屬于民族音樂的一種,以民族音樂的視野來研究戲曲的發展對于戲曲的發展路徑具有重大的意義,能夠改變傳統戲曲的單一發展形式,本文選擇了最具代表性的京劇劇種為對象,基于民族音樂學視野中的戲曲發展路徑為主題來進行研究。
關鍵詞:民族音樂學;戲曲發展;路徑研究
中圖分類號:J6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6-0069-02
中華民族擁有悠久的歷史,中華民族音樂既是中華民族的寶貴文化遺產,又是中國傳統音樂的源頭,對于中國的音樂事業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音樂事業的發展離不開傳統音樂的支持,所以必須要抓住我國現有的一些優秀的文化遺產來發展中國傳統音樂,使中國音樂事業的發展形式更加多樣,改變在當今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下,民族音樂的研究和發展逐漸遇冷的現狀。民族音樂學作為一種新興起來的學科,已經有不少音樂研究者著手這一領域的研究,同時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成果,但是民族音樂融入戲曲的發展作為一個新的課題仍然缺少系統的理論支撐,這成為我國音樂事業的一個比較薄弱的環節,不利于我國音樂事業的長遠發展。
一、民族音樂學的發展現狀
(一)民族音樂學發展概述
民族音樂學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成為一門新的學科獨立出來,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引入了新的研究方法,如精準量測方法、利用聲音物理學方法的機器所測量的音樂數據參數等,都使其快速傾向科學主義。從大都會中心散發出來的音樂理論,尚未能體現社會現實對于藝術理論研究的具體體現。國內的“民族音樂學”是由羅傳開引入。1980年江蘇南京召開“全國民族音樂學學術討論”會議,之后關于“民族音樂學”“民族音樂理論“音樂學”等各種理論也隨著跨文化的研究而逐漸深入。民族音樂作為中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中華民族的寶藏,主要由民族歌曲、戲曲音樂、曲藝音樂以及民族樂器四部分所組成。從本質上來講,民族音樂的根源是民間并且在民間取得了較大的發展,由一些優秀的民間藝人得以傳承,藝術來源于生活,民族音樂也是如此,其主要表現的內容就是民間勞眾的日常生活,但是其形式又高于生活,表現出極強的藝術性與美感,具有著鮮明的民族特色,區別于其他任何音樂,在發展過程中展現出獨特的文化魅力。
(二)民族音樂學的研究現狀
中華民族音樂學在其發展過程中,體現了獨特的中國民族文化,是中國在發展建設的過程中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因此中國人民必須時刻樹立全面繼承和保護中華民族音樂的理念,這既是尊重中華勞動人民發展成果的一種表現,也是完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必須將保護中華傳統音樂的理念深入人心。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互聯網技術使得很多外國的音樂作品傳入中國,相較之下中華傳統音樂的發展卻沒有相應的發展,很多音樂愛好者甚至存在著“崇洋媚外”的思想,忽視了中華傳統音樂的發展。同時,隨著現代流行音樂的興起,很多中國人特別是青年人更是不注重民族音樂,現在的教育體制忽視對于學生鑒賞傳統民族音樂的能力,廣大青少年沒有合適的平臺來對于民族音樂加以了解,導致了民族音樂的發展與日劇下的現狀。
(三)對民族音樂學發展戰略的淺析
中華傳統民族音樂來源于民間,因此其發展也要靠廣大勞動人民的智慧。隨著中華民族的發展進入新時代,不僅要大力加強具有時代性的現代音樂的發展,同時也不能夠忽視民族音樂的重大地位。在民族音樂的發展過程中,教育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必須將發展民族音樂的理念深入人心,同時,地方政府要不斷支持民族音樂的發展,投入一定的資金來完善必要的基礎設施,為廣大勞動人民提供一些學習民族音樂的基本平臺。民族音樂學有別于通常所說的音樂技術理論學科,也不是從音樂作品中通過形態結構欣賞和傳播,需要與社會學、語言學、民俗學等學科進行交叉研究。同時由于民族音樂學所考察的音樂資源與外部所依存的自然環境與精神文化環境也有著復雜的聯系,要將其音樂事象的動態規律和文化觀念與社會聯系以多線思維的角度進行研究,要鼓勵少數民族人民積極舉辦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活動,將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得以很好地繼承,讓人民擁有創作文化作品的動力,推進我國文化事業的發展,為民族音樂的發展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另一方面,要秉持少年強的原則,加大對于青少年的民族音樂教育力度,不斷地將青少年的音樂素養得以提高,同時,教育部應該對各大高校的音樂教育提出一定的要求,加大對于青少年的音樂教育,不斷地優化青少年周圍的音樂氛圍,提高青少年進行音樂創作的動力,不斷促進我國民族音樂的發展。
二、當前我國戲曲音樂的發展現狀
(一)戲曲音樂的種類
音樂是戲曲的重要組成部分。包澄潔在《中國戲曲音樂近代史》中對于音樂如何進入戲曲的發展歷程及重要意義進行了研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戲曲音樂的雙重屬性,即音樂屬性和戲劇屬性。戲曲音樂屬于民族音樂的一種,同時也是戲曲藝術的關鍵組成要素,戲曲音樂主要由伴奏音樂和歌唱兩部分組成,樂曲中旋律與節奏的變化是其音樂屬性,戲劇屬性則是音樂綜合入戲曲藝術中,區別于其他音樂各類的個性特征,為戲劇表演服務,表現形式是戲劇本身的內容。當前中國戲劇的主要表現形式有秦腔、昆曲、川劇、黃梅戲、京劇、越劇和豫劇等,這些不同形式的戲劇來自于不同的地區,同時也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色,屬于不同民族人民的智慧結晶。其中,京劇作為中華民族的國粹,對于我國戲曲事業的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吸收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優秀文化,經過了中國人民的不斷傳承,成為了中國人民發展中華文化的重要媒介。
(二)以現代視角來=看待京劇的發展
在眾多的戲曲類別中,京劇作為民族劇種在世界劇壇傳播和影響范圍最大的劇種,自1790年徽班進京發展至今,聲腔上的兼容并包帶動了技藝的全面發展并涌現出眾多卓越的表演藝術家。京劇音樂的發展走向成熟,首先是重視了對昆劇藝術的吸收和融化,豐富了其藝術表現力且提高了藝術品位。音樂結構體制的形成也承載了此前所有劇種音樂的表現手段,并加以規范和發展,形成了由腔調系統、板式系統和行當分腔系統、正反調系統、完備的伴奏系統。分析京劇的發展,必須要從辯證的角度來看,一分為二,既要看到京劇發展的優勢,又要找出其不足的地方,以促進京劇的不斷發展。
首先從京劇發展的優勢來看,處在文化多樣化的今天,很多劇種的發展受到了嚴重的沖擊,但是京劇仍然能夠憑借自己獨特的文化魅力,在中國戲曲舞臺上占據一席之地。京劇不僅僅在中國受到歡迎,很多外國友人在看了中國的京劇表演之后也是贊不絕口,它的獨特魅力不僅體現在優美的詞曲上,而且其精彩絕倫的表現形式也是京劇的制勝法寶。其中很多京劇的曲目都是以中國的大好河山為背景,演繹歷史經典故事,具有氣勢磅礴之美,使人為之震撼,將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表現的淋漓盡致。京劇要求演員具有較深的功底,熱愛中華傳統文化,對京劇具有足夠的熱情,在表演時才會表現出鮮明的特點,將舞蹈、情感和唱詞融為一體,觀眾贊不絕口,嘆服于京劇的魅力。目前,在中國進入新時代后,進入了發展的攻堅期,其對于中華文化的要求也更高,因此對于京劇的發展也做出了很大的重視,國家也為京劇的不斷發展與創新投入了較多的資金,讓中國的傳統藝術與時代的發展相結合,表現出獨特的魅力。
其次,從其發展的不足來看,現代京劇的發展也因各種劇種的不斷發展而受到沖擊,隨著社會的不斷進步,人們對于文化的需求也不再是以前比較單一的形式,這就要求京劇在發展的過程中在內容和形式上都不斷地進行創新。戲劇表演中音色是技術與生命的結合,舞臺中美的音色可以傳遞具有人文內涵的生命意蘊。京劇表演也由初期的實大聲宏,發展到聲腔韻味醇厚,以及后來各種嗓音的表演藝術均可自成一派,以氣勢和情感動人,其中在繼承和創造中進一步借鑒民族音樂的審美趣味和美學精神,符合與時俱進的時代主題,滿足人們多樣的文化需求。
三、結語
戲劇適應時代發展的現代化,不僅是節奏快、唱腔新和動作表演的革新及西洋樂器伴奏的加入、舞臺裝置及燈光照明的植入等這些外在化的內容,更應該放開視野,充分發掘民族音樂及現代藝術理念,進一步豐富有益于傳統戲曲的音樂創作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