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
摘要:本文以莫扎特的鋼琴音樂為研究對象,重點對其中的悲情特質進行分析。通過對莫扎特音樂類型與其中情感內容的分析,在奏嗚曲與協奏曲的代表作中整理莫扎特鋼琴曲中的悲情特質。
關鍵詞:莫扎特;鋼琴音樂;悲情特質
中圖分類號:J62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06-0089-01
一、引言
莫扎特出生在十八世紀的奧地利,少年階段的生活閱歷與自身的藝術素養鍛煉,使其在不斷的訓練與積累中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而這種風格也成為了伴隨音樂家一生的財富。在承受這“神童”之名的同時,莫扎特更多的是對自身藝術天性的展示,這一點在其音樂作品中表現的尤為明顯。
二、莫扎特鋼琴音樂概述
莫扎特的音樂創作中,純凈、鮮活、明亮、穩定是其樂曲的主要風格特色。但在所有作品中,也包含了帶有“悲情',色彩的樂章。這些樂章反映出了莫扎特對自己人生際遇的感嘆,并帶在情感的克制中,表達出了憂郁與惆悵的心境。
創作內容上,莫扎特以大調為主,僅完成小調作品創作約70余首。而這少數的小調作品中,卻包攬了莫扎特樂曲風格中的悲傷特質。最具典型代表的就是“a小調第八”與“c小調第四十”這兩首鋼琴奏鳴曲;以及“d小調第二十”與“c小調第二十四”這兩首鋼琴協奏曲。
三、悲情特質曲調代表作
(一)奏嗚曲代表作
代表莫扎特悲情曲風特征的奏鳴曲代表作,“a小調第八”與“c小調第四十”是莫扎特小調作品的代表。分析其中的背景特質,必須對曲目創作的內容進行探討,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屬于莫扎特的悲情風格。
莫扎特創作的第一首小調鋼琴奏鳴曲,就是“a小調第八”這一曲目。在樂曲的第一樂章中,莫扎特加入了明顯的不和諧音階,也正是亂序的節奏,為本樂章帶來了更加強烈的沖擊感,增加了樂曲中悲傷特征的持續性。
創作背景上,這首樂曲誕生于1778年,此時正是莫扎特人生初心重大轉折的一年,也是情緒悲愴、波動幅度較大的一年。這一年中,莫扎特不僅經歷了生母去世的悲傷,也在與夫人的離異中感受到了生活的悲涼。正是在這種感背景的環境下,莫扎特創作出了這一作品,在表達苦楚的同時,希望藉此走出悲傷。
“c小調第四十”曲目,是由兩首獨立的音樂作品合并而來。1785年,莫扎特將《c小調奏鳴曲》、《c小調幻想曲》合并為了《c小調幻想曲和奏鳴曲》,由此,也使得這一作品成為莫扎特音樂創作作品中規格最大的鋼琴獨奏曲目。
在創作方法上莫扎特充分利用“c小調”的悲傷特質,將幻想曲中天馬星空的內容移植到了奏鳴曲中,使得藝術的表現效果更加生動,對于悲傷的展示更加真實。
在這一時期,莫扎特的創作生涯正處在人生巔峰,同時還創作帶有相似悲傷風格的協奏曲作品。而在表現形式上,由于所處時期相同,也表現出典型化的特征。
(二)協奏曲代表作
“d小調第二十”與“c小調第二十四”是莫扎特帶有悲傷特質的協奏曲代表。而這類帶有悲傷特質的協奏曲,也被視作一種精神歧視,為二十世紀的協奏曲悲傷主體奠定了基礎。
創作背景上,這兩首協奏于1785年左右創作。在這一時期莫扎特經歷了生活的種種冷遇。不僅在巴黎巡演失敗,令人窒息的故鄉生活環境、大主教的欺凌與壓制,也使得莫扎特的心中深深的埋下了苦難的種子。而這種情緒在音樂作品中,澎湃的進發出來,為樂曲也帶來了悲傷的特質風格,在劇烈起伏的樂章中,強烈的沖擊感與戲劇性風格,是其悲傷特質的完美展現,也是莫扎特內心的真實寫照。
“c小調第二十四”這一協奏曲的風格特征以平緩開頭,在第一樂章,莫扎特營造出了祥和的環境,但是在這“閑適”的氛圍中,僅僅包裹的是一種陰森、恐怖且充滿沖動的樂曲內涵。
在表現形式上,形成強大而富有力量的悲傷主題。當樂曲到達第二樂章,樂曲內容全部變得平靜而舒緩,徹底去除了恐懼與猶豫的心里特征。但是在三章,這種悲傷而陰郁的樂曲風格又重新回到歌曲中,并占領了整個空間,將整個樂曲悲傷的氛圍推向了高潮。
在這一作品的創作過程中,莫扎特展現了自己獨到的構思與細膩的技巧,在經過了大量的修改之后,終于以一種近乎完美的姿態征服了世界,深刻的表達了創作過程中的悲傷心境。
四、結語
綜上,孩童時期的成就以及成年之后所經歷的生活,都是構成莫扎特精神世界的主要條件。在音樂創作過程中,使得莫扎特潛移默化的表達甚至是宣泄出了心理上的落差感。而這正是激發出莫扎特音樂靈魂中“悲情”特色的主要原因,也是對其音樂風格進行描述的主要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