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紅丹
摘要:為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從2013年開始,國內逐步設立了12個自由貿易試驗區。貿易自由與金融開放是國家對外開放中相輔相成的兩個重要方面,深化金融開放創新成為自貿試驗區有別于國內其他各類型經濟試驗區的一個最重要特征。中國自貿試驗區的金融開放創新既有政策框架下的共性特征也有結合各自區位優勢及發展定位的特殊性。自貿試驗區在金融服務領域的先行先試,為全國性金融改革起到了巨大的示范效應,也為云南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開放的金融服務中心提供了可參考借鑒的經驗和啟示。
關鍵詞:自貿試驗區 金融開放 金融服務中心
2013年9月,我國正式宣布成立首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簡稱自貿試驗區),這是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必然選擇。隨著我國自貿試驗區建設的逐步深化,2015年我國新增廣東、天津、福建3個自貿試驗區,到2016年底再次新設立遼寧、浙江、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陜西7 個自貿試驗區。為進一步彰顯我國擴大對外開放、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的決心,今年9月新設了海南自貿試驗區,形成了 1+3+7+1的雁型格局。在我國自貿試驗區建設總結框架中,金融領域的改革開放是我國自貿試驗區一系列制度創新的重頭戲之一。
一、自貿試驗區金融開放創新實踐共性分析
我國自貿試驗區建設以制度創新為起點,推動金融創新是各地自貿試驗區建設方案的重要內容及目標。自貿試驗區金融開放創新的共性主要集中在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深化外匯管理改革、改善金融服務功能、完善金融監管四個方面。
(一) 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
從國際經驗來看,跨境貿易廣泛采用本幣結算是一國貨幣走向國際化的重要一步。深入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是自貿試驗區的一項重要任務。自貿試驗區擴大跨國公司總部外匯資金集中運營管理試點企業范圍;允許試驗區內銀行直接辦理經常項下、直接投資的跨境人民幣結算業務;允許區內企業開展集團內雙向人民幣資金池業務;鼓勵設立以人民幣計價的大宗商品交易和資源配置平臺,提升人民幣定價的國際影響力。
(二)深化外匯管理改革
自貿試驗區積極推進外匯管理制度改革試點,強化風險隔離和風險管控,體現了自貿試驗區建設的總體要求和國家外匯管理理念方式的轉變。實行限額內資本項目可兌換,通過分賬戶管理,“一線打通、區內自由、二線隔離”的管理模式推進;有針對性地對市場主體實施動態分類監管。自貿試驗區的外匯管理改革以服務實體經濟為根本目的,鼓勵企業充分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實現跨境融資自由化,促進跨境融資便利化。
(三)改善金融服務功能
為配合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及深化外匯管理體制,自貿試驗區全面改善金融服務功能。探索建立與自貿試驗區相適應的分賬戶管理體系。加強金融服務渠道的建設。允許自貿試驗區內注冊設立的非金融企業,依法申請互聯網支付業務許可;創建金融集成電路(IC)卡“一卡通 ” 示范區,進一步促進貿易便利化。進一步擴大金融服務業開放。
(四)完善金融監管
自貿試驗區的金融監管從金融宏觀審慎管理的角度制定了一系列風險防范措施,實施全過程風險管理,確保不發生金融系統性風險的底線。強調執行“展業三原則”,切實履行反洗錢、反恐融資、反逃稅等義務,探索主體監管,實施分類管理,建立和完善系統性風險預警、防范和化解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區域性金融風險底線。加強與金融監管部門的溝通協調,建立信息共享機制。完善客戶權益保護機制,擔負起保護消費者的主體責任。
二、主要自貿試驗區金融開放創新特色比較
金融服務于實體經濟,各自貿試驗區因所在區位、發展定位不盡相同,在基本制度框架內的金融開放創新側重點也有不同。本文著重對比分析上海、廣東、福建、天津、四川、重慶、陜西7個自貿試驗區金融開放實踐經驗為云南金融對外開放的發展提供借鑒。
(一)自貿試驗區發展定位比較
發展定位一方面與自貿試驗區所在的區位優勢緊密結合,另一方面全面對接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戰略。各自貿試驗區分別從功能定位和發展戰略兩方面闡釋發展定位。沿海自貿試驗區經濟發達,對外開放經驗豐富;內陸自貿試驗區——西部地區對外開放先導,樹立內陸經濟對外開放的典范。
上海作為國內第一個自貿試驗區,在對外開放中起著引領的作用,作為我國進一步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重要載體,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和長江經濟帶發展,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廣東自貿試驗區立足于建立粵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區,打造“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樞紐和全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先行地。天津自貿試驗區充分依托港口和自貿試驗區的特色優勢,以打造改革開放先行區為目標,努力發展成為服務“一帶一路”建設和京津冀協同發展的高水平對外開放平臺。福建自貿試驗區充分發揮福建的對臺優勢,把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兩岸經濟合作的示范區。四川自貿試驗區總體定位是建設成為構建內陸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示范區,成為“一帶一路”上連接沿海內陸沿邊的樞紐,逐漸與其他區域共同建設內陸開放戰略支撐帶。重慶自貿試驗區發揮重慶戰略支點和連接點重要作用,要建設成為“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互聯互通重要樞紐、西部大開發戰略重要支點,為新形勢下內陸開放型經濟發展起到示范引領作用。陜西自貿試驗區立足于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和西部大開發,努力將自貿試驗區建設成為內陸型改革開放新高地、“一帶一路”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重要支點。
(二)自貿試驗區服務對象比較
總體來看,自貿試驗區均立足于服務國內、面向世界。同時與發展定位緊密相關,各自貿試驗區均提出了各自差異化的服務對象。上海自貿試驗區作為我國融入全球經濟化的重要載體著眼于面向全世界。廣東自貿試驗區依托港澳,服務內地,面向世界。天津自貿試驗區強調協同京津冀。福建自貿試驗區立足兩岸,服務全國,面向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沿線國家和地區。四川、重慶、陜西三個自貿試驗區立足西部和內陸,著重于服務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
(三)自貿試驗區金融開放創新特色任務比較
自貿試驗區在金融開放總體框架下,依托各自區位優勢、經濟金融發展基礎和功能定位,結合未來發展方向實施了特色化的金融開放創新,形成了金融改革開放中的特色部分,呈現出“多點開花”的特點。
上海自貿試驗區金融開放創新重點是面向國際金融市場,緊緊圍繞服務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的戰略任務,大力促進金融開放創新試點,更好地為全國深化金融改革和擴大金融開放服務。廣東自貿試驗區金融開放以深化粵港澳區域金融合作為重點,擴大金融服務業對港澳等地區開放,以開放創新帶動粵港澳地區發展。天津自貿試驗區立足天津區位特征和經濟特色,支持京津冀協同發展,拓展金融服務功能,帶動全國租賃業穩健發展。福建自貿試驗區定位于以深化兩岸金融合作為主線,突出特點,為兩岸經貿合作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核心區建設提供金融支持。四川自貿試驗區以促進跨境貿易和投融資便利化為主線,圍繞內陸開放引領區域性經濟高地,為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一帶一路”戰略、長江經濟帶建設提供金融支持。重慶自貿試驗區積極對接重慶內陸開發開放重大部署,通過大力實施自貿區金融改革創新,促進重慶更好地融入國際金融市場,加快建設國內重要功能性金融中心建設。陜西自貿試驗區積極構建與推進“一帶一路”戰略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為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區域經濟合作和人文交流發展提供金融支持。
三、對云南沿邊金融開放的啟示
國內各自貿試驗區的金融開放創新,是將我國金融市場與國際金融市場進行接軌的重要嘗試,在國家給予的基礎金融開放政策下,發揮區位優勢,緊密結合國家戰略和區域發展戰略,以服務實體經濟為出發點,利用自貿試驗區的特殊載體進行創新試點突破。自貿試驗區的金融開放創新亮點對云南金融對外開放提供了寶貴經驗和重要啟示。
(一)聚焦沿邊區位優勢,突出跨境金融特色
云南區位優勢明顯,與周邊國家貿易與經濟往來歷史悠久,具有跨境人民幣結算的先行優勢,已在周邊國家形成了多種人民幣跨境清算方式同時使用的“云南模式”,為云南省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隨著一帶一路國家戰略的深入推進,面向南亞東南亞的輻射中心是云南在全國開放大格局的新定位。這些先天的區位優勢和后來的發展基礎,將使“跨境金融”成為云南省在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金融服務中心的亮點和特色。未來云南金融對外開放的深化和升級應繼續圍繞跨境金融特色,找準功能定位和發展動力,充分發揮區位、人文、資源優勢,有效銜接利用兩個市場、兩種資源,打造鏈接我國與南亞東南亞國家金融資源集聚、流動和擴散的樞紐地區,聯動長江流域、泛珠三角區域、京津冀、成渝經濟區和周邊省區,服務內陸走向南亞東南亞和印度洋周邊經濟圈,為內陸地區依托云南沿邊開放“走出去”強化服務、搭建平臺、當好橋梁紐帶,聯合借力國內腹地增強對外開放支撐。
(二)建立金融服務中心,深化沿邊金改功能
在過去的五年,云南沿邊金融綜合改革取得多項突破,多項業務創新在全國屬首創,試點取得較好成效。結合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發展定位,在沿邊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建設的基礎上,云南要建立輻射范圍更廣、服務重點更高、服務對象更寬的金融服務中心。金融服務中心要突出云南沿邊金融和跨境金融的便利和特色,輻射范圍由金改試驗區拓寬至全省。金融服務中心建設有利于推進云南省全方位金融改革開放,將原來在試驗區先行先試的跨境人民幣業務進一步擴展,圍繞跨境人民幣服務、區域性貨幣交易、區域性貨幣現鈔調運調、跨境貨幣反假工作建設“四個中心”,進一步擴大人民幣跨境使用,努力實現與南亞東南亞周邊國家金融互通、貨幣流通、資金融通。? ? ? ? ? ? ? ? ? (下轉第頁)
(上接第頁)
(三)加大金融創新力度,全面推進改革開放
在金融服務中心建設過程中,應整合利用國家給予的各項政策,發揮出疊加及合力效應。同時應結合跨境金融特色細化承接措施,全面用活各項政策。國家給予的政策多是宏觀性、指導性政策,需要云南作進一步的細化,才能真正把國家賦予云南的政策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金融開放不可能做到一步到位,應鼓勵金融開放多方位、多角度廣泛探索創新,通過對試驗期的經驗總結,最終形成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并以制度政策的方式進一步固化,不斷按“探索—總結—再探索”的螺旋上升路徑,推進云南金融改革開放。
(四)提升金融發展水平,夯實金融開放基礎
從自貿區的發展實踐來看,建立區域性金融服務中心,實施金融開放政策,需要有一定的金融發展基礎。金融開放程度與金融承載力密切相關,進一步提升區域金融發展水平是云南實施金融對外開放的基礎。云南應把握有利發展契機,有規劃、按步驟大力發展并提升區域經濟金融基礎,拓展經濟發展空間,不斷優化、提升經濟金融發展結構、質量及水平,提升經濟金融發展水平。通過“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方式促進金融集聚。分類制定差異化的扶持和獎勵政策,重點支持各類金融機構在云南設立功能性的類總部機構,全面提高金融服務能級。進一步鼓勵省內金融業實施機構和業務“走出去”,提高云南金融對外的聚集能力和輻射能力,突出云南的區域性金融中心地位。加強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優化金融生態環境。不斷完善各項金融發展所需要的配套服務設施,為吸引更多優質金融機構打下良好基礎。進一步完善金融、法制、稅收、征信體系,促進金融業健康有序發展。全力做好金融對外開放的法治保障,研究建立金融法治聯席會議制度。重視社會誠信意識的宣傳和培育,營造誠實守信的經商氛圍,為云南區域金融的發展及金融服務中心的建設創造良好的生態環境。探索國內不同部門聯動機制,建立多部門的聯席會議制度。要不斷完善云南與周邊國家之間的合作機制,及時溝通信息、交流情況、增進互信,協商解決跨境金融合作中出現的問題與困難。
參考文獻:
[1]李光輝.中國自由貿易區戰略[M].北京:中國商務部出版社,2011年.
[2]楊帆.上海自貿區意義究竟何在[J].南方經濟,2014年第4期.
[3]陳一夫.淺析上海自貿區金融服務業的開放和完善[J].商業研究,2016,(21).
[4]徐明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金融改革開放與人民幣國際化[J].世界經濟研究,2016年第5期.
[5]李倩,劉琦璐,王德發.上海自貿區金融開放與創新的影響效應研究[J].中國商論,2016年第6期.
(作者單位:富滇銀行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