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業回歸“保險姓保”的背景下,近年來實現快速發展的健康險業務成為身處轉型過程中的眾多保險公司瞄準的一片新“藍海”。在剛剛過去的2018年,健康險業務繼續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成為保險業中不容忽視的一個亮點。而隨著保險公司不斷押注加碼健康險業務,再加上政策層面和需求層面的多重利好,健康險的未來發展擁有值得憧憬的廣闊空間。
萬億規模并不遙遠
銀保監會披露的統計數據顯示,2018年,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為5448.13億元,同比增長24.12%;壽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為20722.86億元,同比下降3.41%。相比之下,不難看出,健康險保費收入的強勁增長為拉動人身險原保險保費收入增速最終由負轉正貢獻頗多。
事實上,近年來,健康險原保險保費收入一直保持著良好的發展勢頭。2013年至2018年,健康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分別為1123.5億元、1587.18億元、2410.47億元、4042.50億元、4389.46億元、5448.13億元,保費同比增速分別為30.22%、41.27%、51.87%、67.71%、8.58%和24.14%。除在2017年增長步伐有所放緩外,健康險原保險保費收入總體上實現了快速增長。另據前瞻產業研究院《中國健康保險行業市場前瞻與投資戰略規劃分析報告》披露,健康險業務總量在過去5年內增長近4倍,預計到2020年健康險原保費收入將達到1.3萬億元,未來5年(2019-2023)年均復合增長率約為16.45%。
在保費快速增長的同時,健康險的業務規模也在迅速擴張。數據顯示,2018年,產險業務原保險保費收入為10770.08億元,由此來看,健康險保費收入已相當于產險業務保費規模的一半,超過壽險業務保費規模的四分之一。此前發布的《中國商業健康保險問題研究及政策建議課題報告》則顯示,如果以2012年至2017年間保費收入5年復合增長率達38%為依據,可以預計到2020年健康保險市場規模將超萬億元。
詳細剖析我國健康險市場的現狀更有助于探究健康險快速崛起背后的動力源泉。從險種情況來看,疾病險特別是其中的重疾險是當之無愧的“主力”。2017年,主要為長期重疾險的疾病險業務保費收入同比增長46.9%,占比則達56.8%。此外,醫療險占比為32.3%,護理險占比為10.8%。一份最新的行業交流數據則顯示,2018年,疾病險保費收入占比上升至65%,醫療險占比小幅增加至34%,護理險占比縮減至1%。重疾險的蓬勃發展其實并不難理解。近年來,隨著居民收入增加以及健康意識增長,消費者更易接受與自身健康密切相關的疾病險特別是重疾險產品。從保險公司的角度來看,重疾險繳費期限長、保障期長、現金流穩定,且保險風險高、內含價值高、件均保費高,同時滲透率低,保障缺口大,因而備受青睞。有研究表示,未來,隨著數據和定價模型的改善,重疾險的市場空間還有望進一步實現突破。
險企轉型的新“抓手”
在監管層推動行業回歸保障本源的背景之下,保障型業務是保險公司加快轉型的重要發力點,其中的健康保險也就成為了推動險企轉型的重要抓手。
以新華保險為例。新華保險發布的2018年中期業績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6月底,新華保險的健康保險保費收入為222.29億元,較2017年同期增長33.9%。其中,首年保費為78.44億元,同比增長12.8%,續期保費為143.85億元,同比增長49.1%。同時,健康險業務占比為32.8%,較2017年末提升了4.2個百分點。健康險占比逐年增加,也成為驅動新華保險新單增長的重要因素。2018年,健康險首年保費在新華保險首年總保費中占比為55.5%,較2017年末提升了20.4個百分點。在2018年年底的公司開放日上,時任新華保險董事長兼CEO的萬峰曾表示,現階段,健康保險已經具備了加快發展的條件。可以看到,2018年以來,新華保險頻頻在健康險業務上發力。例如,2018年一季度,新華保險推出了針對老年人的“健康無憂D”,只有50歲以上的消費者可以投保;同時,自2018年7月起,新華保險還將此前在廣東試點銷售的“多倍保”產品面向全國銷售;此外,新華保險還推出了市場上的首個心腦血管附加險。在2019年的“開門紅”營銷活動中,新華保險也采取以健康險為主導、年金險為補充的策略。
此外,還有一些保險公司以健康險為切入點,積極展開健康管理生態布局,以開辟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太保壽險董事長徐敬惠近期表示,壽險公司可以整合多元化健康保障產品,建立廣泛的合作網絡,強化有關健康管理的延展服務,形成醫療服務、健康管理、藥品福利和商業保險產品完全打通的管理式醫療服務模式。保險公司一方面與服務提供方建立聯系,通過購買服務或直接入股,獲得標準化服務產品;另一方面與客戶建立聯系,向客戶提供從健康管理、疾病診療到后期護理的一站式解決方案,滿足客戶個性化、全方位的健康保障和服務需求。
擁有充足發展動力
健康險已經成為備受業內看好的一條“新賽道”。從多個維度來看,健康險的未來發展都擁有堅實的支撐,隨著多重利好進一步釋放,健康險市場的發展更加值得期待。
首先,就政策層面而言,伴隨著“健康中國”戰略推動實施,商業健康保險的發展也有望搭上順風車。《“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提出,要積極發展商業健康保險,落實稅收等優惠政策,鼓勵企業、個人參加商業健康保險及多種形式的補充保險。原保監會在《中國保險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中也提出,要發展多元化健康保險,其中內容包括完善商業健康保險頂層設計,鼓勵發展與基本醫療保險相銜接的補充醫療保險,大力開發各類醫療、疾病保險和失能收入損失保險等商業健康保險產品,全面推開個人稅收優惠型商業健康保險等。
其次,在需求端,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對于健康保障的需求正在不斷增長和釋放,健康消費正在成為消費領域的新熱點。我國正面臨著嚴峻的老齡化問題,龐大的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口數量使得失能險和護理險的市場需求日漸旺盛。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的一份調查顯示,這兩類保險的購買意愿占比遠高于實際購買占比,發展潛力巨大。伴隨長壽時代而來的是大病與慢病的發生率在顯著提升,目前中國慢病患者已超過兩億人,個性化、針對不同帶病體、定制化的健康保障及健康管理產品的需求正在增長。此外,近年來跨境醫療呈現增長態勢,中國正成為世界醫療旅游的主要客源國之一,這無疑顯示出商業健康險產品迫切需要增加有效供給。
最后,還不應忽視科技在推動健康險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近年來健康險與互聯網技術的“親密接觸”收到了非常顯著的效果,“爆款”屢見不鮮。而在營銷渠道方面,對于成長于網絡時代的90后、00后們來說,互聯網平臺和情景化的保險體驗也有助于提升年輕群體的保險意識以及對于保險的接受程度,從而為今后的健康險消費增添主力軍。
把握健康險發展機遇期
面對健康險崛起的新機遇以及行業潛存的痛點,保險公司應如何把握健康險行業發展方向?業內普遍的聲音是健康險應與醫療服務、健康管理、保險科技等業態協同,推動健康險全生命周期創新。
業內人士建議,保險公司可以將健康保險與健康服務相結合,在服務上發揮競爭優勢,從而形成突圍路徑。險企還可以將保險資金與健康產業資本投資進行融合,使資產端與負債端相結合。比如,以健康管理為切入點,介入健康資訊、就醫綠色通道、慢病管理、健康檔案、移動醫療服務等來整合系列的大健康服務,構建涵蓋健康保障、健康管理、醫療護理等覆蓋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務體系,逐步實現產品的服務化與流程化。
再如,保險公司可構建健康服務體系,發揮保險資金優勢,有選擇地切入健康產業的投資和布局,與健康管理公司、醫院、門診、體檢、護理機構、養老社區等積極互動。從目前險企的動作來看,泰康人壽、平安人壽等多家險企通過輕、重資產兩種路徑投資醫院,建設養老社區或與醫療機構合作推進相關項目。
科技的推動力無疑加快了健康險數字化變革的步伐。有研報表明,未來3至5年,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移動醫療、可穿戴設備應用將對健康險創新、市場競爭產生更大影響。增加人工智能應用,可能是健康險業務的關鍵競爭力。“人工智能+醫療”正在成為巨頭企業發展布局熱點,包括輔助診療、健康與慢性病管理、基因檢測、機構智能化管理等應用,推動了智能化的人機交互、個性化疾病預防、精準治療與精準健康管理等。
值得注意的是,商業健康險還需緊跟國家監管政策,與政府醫保政策因地制宜地結合是實現雙方互利共贏的關鍵。保險公司憑自身力量深入服務方的難度大,因此,必須依靠政府力量,積極配合政府各部門,深度參與醫保業務和醫藥改革,在為醫保節省開支的同時,商業保險公司也可實現合理控費。
從保“錢”到保“健康”
“過去很多年都是理財類、年金險銷售占優,消費者覺得可以返錢,所以公司為了迎合市場也一直大力推廣。最近幾年,公眾的保險意識得到了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希望了解、購買商業健康險。”作為某大型險企銷售人員,從業三年的王女士這樣描述她所經歷的變化,“據我觀察,現在人們購買保險的結構和傾向確實跟原來不一樣了。”
作為保險市場一線參與者,王女士直言,無論是消費者還是險企,對健康險的關注度都在提升。“我們公司屬于傳統壽險公司,在行業中比較有代表性。公司層面現在主推中長期健康險產品,而且力度正不斷加大。而在銷售方面,目前仍然是以基于線下代理人渠道作為銷售主力。”她說,像重疾險、健康險提成比較高,大家的銷售熱情也很高。這兩年,周圍同事依靠健康險收獲百萬年薪的并不鮮見。
對于健康險市場的未來前景,王女士十分看好。“人都會生病,所以像健康險、重疾險這類產品就是給人們生活托底的。現在大家的保險意識逐漸提高了,也具備相應的經濟能力,所以健康險銷售肯定是巨大的藍海。”王女士說。
市民李先生表示,自己關注健康險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今年春節決定給家里老人買一份。“確實很有必要。作為獨生子女,我感覺壓力還是挺大的,就怕老人生病,畢竟住院治病還是挺貴的,而且一些項目還沒有被納入醫保需要自費。雖然很多健康險是消費型的,但是每個月幾百塊錢的保費跟大病醫藥費相比還是能夠接受的,而且上了保險后會覺得踏實很多,畢竟‘不怕一萬就怕萬一。”李先生表示。
不過,讓王女士一直擔憂的是,年輕人的保險意識尚且不高。“就目前來看,不論是傳統壽險公司還是互聯網保險,很多健康險都是子女出于孝心在給父母買。”王女士認為,年輕人更應該給自己買保險,因為年輕人患大病造成的損失將更大,包括治病支出、工作收入損失等。作為家庭支柱的年輕人是更有必要購買健康險的群體。“我相信,購買消費健康險的年輕人將越來越多,這也契合了國家政策的鼓勵方向。”王女士表示。健康險藍海可見,消費者也更加理性。王女士介紹說,如今的消費者對于健康險的態度,不再是“跟風”“圖便宜”“買個新鮮”,而是仔細進行多家對比,做到更加審慎地選擇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