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勇
在2月24日的世界移動通信大會(MWC)上,華為正式發布了5G折疊屏手機Mate X。即便只是概念機,預計年中才會上市,售價超過1.7萬元,卻著實讓整個互聯網沸騰了。一時間,中國的互聯網變成了彩虹色。許多網友感慨,華為已經到了想低調但實力不允許的地步了。
另一面事實卻是3件事,孟晚舟事件仍然懸而未決,華為起訴美國政府,任正非首次大規模接受境內外媒體采訪,向外釋放華為的艱辛、難處和企業價值觀。網上的聲音也在這類商業的波譎云詭中,被割裂成2塊。一塊像網友自制的歌曲《華為美》,高歌華為的成就;一塊像網友自制的歌曲《愛華為》,歷數華為的不厚道。
可以說,在技術上和中國企業史上,華為都進入了“無人區”。
一個優秀的企業,最終是要走向未知遠方。更遑論華為又承載了許多人各種各樣的使命。但現實或許就像任正非的一句話:“高科技企業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敗之母,在這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唯有惶者才能生存。”
2019年是MWC的“選秀大年”。今年的高順位新秀分別有“5G”“消費類IoT”“折疊屏”等。華為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站在巴塞羅那上千人的發布會現場,發布了華為2019年數款最新產品。其中,把5G和折疊屏融合的Mate X,更是獨領風騷。
折疊屏并不是個新鮮概念。2015年中興Axon折疊屏手機就已出現。聯想CEO楊元慶說,早在3年前,聯想就推出了自家的折疊屏概念手機。只是相關產業鏈不完整,無法量產推向市場,“比友商的PPT手機要好”。同樣的,三星、柔宇科技等折疊屏概念手機都時有亮相。
智能手機發展至今已10年有余,到現在不論是全面屏還是無線充電都難以引爆用戶熱情,原因無他——軟件以及硬件的雙重限制,讓用戶對智能手機的審美疲態盡顯??梢耘袛嗟氖?,智能手機行業2017-2018年的全面屏時代已經很難再玩出多少花樣,折疊屏似乎接過了智能行業的發展和創新大棒。
大眾尤其是青年群體對未知總是充滿新鮮感和好奇感,折疊屏手機恰好滿足了這類欲望。從Mate X體現出的特性可以看到,它承載了廠商,特別是消費者的無限“幻想”。比如,建立在成熟的AR/VR技術之上,一些AR/VR等立體畫面與三維空間設計的游戲與應用迫切的需要適配它的載體。全面屏時代留下來的遺憾——無處安放的前置攝像頭,可以通過折疊得到有效的解決。
最后,折疊屏手機最大的優勢莫過于實現了“大屏+便攜”的雙結合。這儼然就是一個平板電腦+手機的組合。
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呈大幅度下滑趨勢,諸如印度、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增長也無法抵消整體市場的衰退。故從智能手機大行業來說,傳統形態智能手機已經從增量市場轉為存量市場,行業天花板觸手可及。智能手機迫切需要開發新品類,以此挖掘細分市場,開拓新藍海。

從智能手機兩大系統的競爭角度來說,蘋果是直板觸屏手機的先行者,收割了智能手機行業絕大部分利潤,并且在智能手機一開始就樹立了品牌形象,抬高了它的品牌溢價。而且蘋果當前通過iOS已經讓多邊產業鏈群體基本形成了穩固運行、共存共榮的生態圈利益共同體。
安卓系統旗下廠商在蘋果生態優勢難以破除的情況下,將戰事推向下一個半場,搶先布局專利技術,構建行業壁壘,搶占折疊屏手機市場或是一條重要出路。所以不論是三星的Galaxy Fold,還是華為的Mate X,抑或是小米、OPPO的折疊屏手機,都屬安卓陣營。而蘋果卻至今沒有公布自己的折疊屏計劃。
似乎,折疊屏手機勢必會大火一般。
但無論是屏幕良品率、鉸鏈技術、電池續航、手機厚度、軟件適配等,折疊屏需要突破的壁壘還很多。OPPO副總裁沈義人這位內行人在微博上表示:目前階段來看,折疊屏手機除了屏幕變大,并沒有給用戶體驗帶來很大提升。
沒有提升,眾多手機廠商卻趨之若鶩地研發、宣傳折疊屏——三星Galaxy Fold計劃四月份上市,售價1980美元起,折合人民幣約13288元;華為Mate X計劃年中上市,售價2299歐元起,折合人民幣約17498元;2018年10月柔派折疊屏手機,售價8999元起,迄今暫未大規模上市——它們原本就沒打算像全面屏一樣普及到大眾消費,最大的可能件就縣軍機廠商存手機市場漸行疲軟的狀態下的一場“秀肌肉大賽”。
Mate X被追捧的標志不只是折疊屏,還有它具備的獨立5G能力。
按照美國歐亞集團發布的《全球5G部署時間表》來看,2018-2019年,屬于中、美、歐、日等5G先發國的系統測試期;2019-2020年為非獨立5G部署期;2020-2025年,是獨立5G部署期。因此,2019年是關鍵一年。
在這個窗口期,芯片廠圍繞5G基帶展開了競爭。高通推出第二代5G調制解調器,華為去年推出巴龍5000,聯發科、紫光相繼跟上。就連曾經在移動市場“落荒而逃”的英特爾也試圖在5G基帶芯片上分得一杯羹。
華為在過去10年投入了大約14億美元專項研發5G專利——領先于它的競爭對手諾基亞和愛立信。

在5G新核心網領域,目前僅有華為、LG、ETRI3家企業聲明持有相關標準專利,總數為277族。
基帶之上,則是移動終端廠商的5G之爭。從去年開始造勢,到MWC上集中發布,5G手機正在成為新的戰場。華為、三星、小米、中興、OPPO、一加等無一例外趕在3月MWC期間發布5G“概念”手機。
短短一個月時間,硝煙四起。
另一方面,每一代通信系統的更迭,也是運營商的一場腥風血雨。搶頻段資源、5G基站、示范場景,極力拉攏終端廠商,誰都不敢落后,在商用前夕鉚足力,賺足眼球。
從這幾個維度看過去,所有選手均做好了5G商業化準備,電信運營商、芯片廠商和終端廠商都已進入測試密集期。它們在縱向上形成一條完整的合作產業鏈,橫向上則是以競爭促發展。
現實很現實。美國在全球范圍內對華為發起了圍追堵截。作為5G標準的主要制定者,從聲明的5G標準專利持有者看,持有超過1000族5G新空口標準專利的專利權人包括:華為、愛立信、三星。其中,華為以1481項聲明專利(占比28.90%)占據排名第1,愛立信以1134項聲明專利(占比22.13%)據次席、三星以1038項標聲明專利(占比20.26%)排名進前3。
在5G新核心網領域,目前僅有華為、LG、ETRI3家企業聲明持有相關標準專利,總數為277族。其中,華為以214族(占比77.26%)聲明專利排名榜首,LG以49族(占比17.69%)聲明專利排名第2,ETRI以14族(占比5.05%)聲明專利排名第3。
華為在過去10年投入了大約14億美元專項研發5G專利——領先于它的競爭對手諾基亞和愛立信,并且廣泛參與到3GPP的標準化進程中(大約制定了40%的標準),與高通并駕齊驅(但仍稍微落后)。并且華為在硬件設備的價格上,一直具有最頂尖的競爭力。
總體上講,華為5G無論是在核心技術上還是在價格,都存在很大的優勢。但卻在美國的影響下,在搶奪國際5G市場上,付出了極大的代價和成本。
基于5G背景下的未來時代,是由物聯網、人工智能、機器學習、M2M通信(可用于自動駕駛、智能醫療、智慧農業)等形成的新的產業機會。因此,5G的技術投入和成本開支是合理且必須的。
因此,拋開意識形態的抵制,華為的問題或許在于它沒有什么大問題——從專利、芯片、基站、承載設備、核心網、云到終端產品,華為在5G領域形成了全產業鏈式的“壟斷”。就連一向低調的任正非罕見地接受采訪時也表示:“全世界把5G做得最好的是華為,全世界把微波做得最好的是華為,全世界做5G的只有幾家公司,全世界做微波的只有幾家公司,全世界只有一家公司把5G和微波做得好,這個全世界只有華為能做到。”
5G大到關乎一個國家的未來戰略,在安全性之外,系統設備的可靠性、可替代性、易用性等,也是核心考慮要素。因此,華為在未來就有可能會像洛克菲勒、微軟、蘋果一樣,潛在地觸犯反托拉斯法。這是華為成長和國際化之路的考驗之一。
因此,5G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愛華為》這首歌,作者不無揶揄地唱到“先有華為后有天”。而對“天下手機誰最美.大家都說是華為”的《華為美》,華為官方也表示不知情、未參與、謝謝關注。事實上,無論是黑還是粉華為,都已經把華為抬到了中國民營企業前無古人的地位。
但最應該做的,似乎應該僅僅把它客觀地作為一家社會性的企業看待。
2019年3月14日,余承東來到了“中國家電博覽會”。坊間均猜測傳聞已久的華為電視或許將在此次展會期間亮相。結果,余承東這次過來并不是代表華為發布新品智能電視,而是過來“辟謠”,給傳統家電廠商吃定心丸。
“我們只做產業的賦能者,不做掠奪者。”在會后的媒體采訪中,余承東就這個問題進行了更為詳細的解釋。
事實上,華為連續多年出現在AWE展會,從來沒有發布過家電產品,而是為了推廣自家的HiLink智能家居戰略。這是一個開放的平臺,華為HiLink通過自身的協議轉換兼容融入平臺中的每一個非華為出品的智能硬件產品,如科沃斯、歐普照明等。
等于說,華為在制造一個依托自己核心硬件數據的生態圈。這也是華為HiLink與小米IoT戰略最大的區別之一。
5G被稱為是物聯網的基礎,因此2019年也被稱之為智能家居產業的元年。咨詢機構高德納公司預測,到2020年全球聯網設備數量將達260億臺,物聯網市場規模將達1.9萬億美元。
繼小米和華為之后,OPPO、vivo這兩大國產智能手機頭部廠商去年下半年也聯合TCL等家電企業成立了IoT聯盟,開始布局物聯網。手機廠商和系統提供商、集成商、服務商等概念之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
反過來看,如今的家電產業升級面臨著標準和體驗的雙重挑戰。一方面,傳統家電向智能家電升級的過程中,無統一標準,企業自建平臺儼然是一座孤島。另一方面,傳統家電企業與智能入口的配合也不夠智能,品類之間缺乏溝通,缺乏場景化互動。
在這種背景下,家電產業亟需一個平臺或者一個新的生態來打破這些屏障,手機廠商是最適合來做這件事的。這其中的翹楚又非華為莫屬。
華為早在2015年就啟動了HiLink智能家居戰略。至今,HiLink已覆蓋100+生活品類,可以兼容業界通用的連接協議,如WiFi、Zigbee、藍牙等。HiLink作為覆蓋云、端、邊、芯,實現萬物互聯的全連接架構標準,能夠端對端對整個生態賦能,解決了不同品牌廠家智能設備之間的互聯互通問題。
高科技企業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敗之母。在這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唯有惶者才能生存。
作為5G標準的主要制定者,從聲明的5G標準專利持有者看,持有超過1000族5G新空口標準專利的專利權人包括:華為、愛立信、三星。

從5G到IoT,從服務商到生態提供商,華為又開啟了以智能手機為標志的,中國科技企業的下半場征程。
2019年11月14日,朗科科技的核心基礎發明專利“用于數據處理系統的快閃電子式外存儲方法及其裝置”,專利權就會期滿終止。這種俗稱U盤的快速便捷存儲技術,是朗科科技發家的核心優勢和專利運營業務的基礎,也是其業績的主要來源,養了這個A股創業板科技企業20年。
華為表示,海思麒麟980芯片,研發成本遠超3億美元,生產成本另算。花了二三十億元研發的一枚芯片,生命周期不過1年;明年新芯片上市的時候,就會過氣。這個月,余承東對外發聲,華為早在2012年就開始規劃自研操作系統,被當作應對“最壞情況”的“戰略投資”。“如果不能繼續使用現有的系統,比如Android,我們就會做好啟動B計劃的準備。”
技術和專利是重要的不易貶值的資產,也是最容易讓人迷失的資產之一。
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發布的《2018年世界知識產權指標》,2013至2015年間,日本佳能公司創造了24006個專利,排名全球第1;其次是三星電子,獲得21836件專利;排名全球第3的,是中國國家電網公司。華為以14605項專利排名第7。而在歐盟委員會公布的《2018年歐盟工業研發投資排名》(前100名)中,上榜的中國企業(前5名),依次是華為(5)、阿里巴巴(51)、鴻海精密(59)、臺積電(6(1)、騰訊(61)。其中,華為研發投入113.34億歐元,占銷售比率為14.7%。
經過10多年的摸索和洗禮,中國互聯網企業在消費類、金融類的創新比比皆是。但與三星、高通、IBM、蘋果等企業對比,中國科技企業在通信、模塊、半導體、軟件等方面的硬實力還遠遠不夠。
再回到任正非說的那句話:“高科技企業以往的成功,往往是失敗之母,在這瞬息萬變的信息社會,唯有惶者才能生存?!?/p>
唯有惶者才能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