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民

第1個力量是老齡化。我們可以看到,從今天到2100年全球的人口是上升的,今天是74億,2100年預期是112億人口,但是人口結構特別不均衡。發達國家、新經濟國家,包括中國、美國,勞動年齡人口的增長最高峰是2008年,以后逐漸下降,到2040年左右下降至零,逐漸勞動力的供給為負。同時,南部非洲撒哈拉國家.它們的勞動年齡人口是不斷上升,高峰在2070年,一直到2100年,還有5000萬的凈增勞動增長率。嚴重的均衡和不均衡是很大的問題。可以移民嗎?誰給他們工作?就業和發展呢?世界遠遠沒有準備好。在這個大的格局下,人口的挑戰就是全球老齡化。
日本2050年相比2015年,凈增最多的是80歲以上的老人。你說經濟怎么搞?中國的老齡化同樣非常迅猛。到2050年我國整體人口是下降的,但是我們凈增人口是在60歲年齡段、70歲年齡段、80歲年齡段,我們40歲、20歲的年齡段會急劇下跌和減少。這會從根本上改變所有的需求結構和供給結構。
日本是老齡化走在最前面的,所以我以日本作為案例。1994年到2016年整整20多年的時間,因為老齡化,日本的建筑業急劇萎縮,制造業急劇萎縮;服務、金融、保險業在萎縮。房地產業租賃在上升,信息專業和健康服務在上升,整個政府的開支里急劇增加的是醫療支出,國防等其他的開支幾乎是不變的。
日本的房地產在老齡化之后,整個的開工、開方和新建,在泡沫達到頂峰之后急劇下跌。也許很多人會跟我說,日本房地產的下跌是泡沫,我同意,有相當大的原因是泡沫,但是泡沫只是觸發的導火索,更深層次的原因是老齡化。泡沫觸發了對老齡化的恐懼,日本的房地產從此只會下滑,不會上升。因為如果是泡沫,它可以上升,它可以下跌,它一定反彈,日本20多年來連續的房地產的下跌深刻的原因在老齡化。
第2個力量是氣候變化,我們對氣候變化關注很少,但是氣候變化是很嚴重的。到2069年大家可以看到如果不給予任何控制的話,整個地球相當一大部分地區都會變得極度干燥、干旱和炎熱,人們能居住的地方只有西伯利亞地區以及加拿大的部分地區。所以這個狀況是不能承受的。產生這個狀況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碳排放。
我們做了一張一萬年的表,這個指數是1000年,大家可以看到在1萬年的期間,人們有冷周期和熱周期,所謂碳排放有高有低,但是在最近的1000年里,這個碳排放數據急劇上升,遠遠超過人類在工業革命以前的任何時候。碳排放的上升是因為我們對能源的消費急劇上升。所以控制溫度上升,控制能源的消耗和碳排放變得特別重要。現在中國對于氣候變化引起的基礎設施投資處于世界領先,新能源的成本迅速下降,對再生能源的需求會不斷上升。整個的能源變化會引起整個產業的變化。
我舉一個例子,今天全球的電動車和混合動力車占全球汽車的銷售只有1.12%,未來中國的目標是2030年新能源汽車在整個銷售汽車占比達到40%。所以這是為什么要講電動自動駕駛共享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我覺得這個比重很難實現,但是只要朝著這個目標走,整個汽車制造業的產業鏈會發生根本性變化。不僅僅一個發動機的問題,是一個電池的問題,整個的底盤、框架、儀表,以及汽車的概念都會發生根本變化,所以氣候變化會引起整個工業的根本性結構性變化,而不是一個能源的問題。這是一個特別重要的事情。
第3個力量,就是人工智能正在顛覆世界。我們理解人工智能是從AlphaGo開始,但是其實更為深刻的是Alpha零,以及AlphaGo和Alpha零的區別。AlphaGo是學了13000盤人類象棋才學會的,它的項目工程師是一個華人,一個黃姓新加坡人;Alpha零沒有學過一盤人類的棋,只是告訴它規則是什么,它就在5天之內打破了AlphaGo,在7天之內打敗了AlphaGo Master,在第20天Alpha零打遍天下無敵手。所以柯潔輸了以后哭了,因為他覺得這不是和人在下棋,因為這個棋他從來沒有見過,它不只是比你想得快,想得遠,它的棋路是新的。
如果人工智能給它規則,它就能夠達到最優,這個世界會怎么樣?所以Alpha零廣泛地運用,只要是規則明確的,它就去優化,這個改變是根本的。
這是2000年在瑞士銀行照的一張照片,一個大廳1000個交易員,24小時全世界交易。當時我非常震驚,我想什么時候中國銀行能建這樣一個交易大廳,我真是死而無憾了。到今天,這個大廳空空如也,為什么呢?被機器取代了,機器的交易配售、財富管理遠遠超越了人做的事情。
人工智能正在改變人類社會的方方面面,就業、安全、娛樂,甚至包括軍事,無人機已經能攜帶相當噸位的炸彈,機器人負重可以達到500Kg以上,我們還需要士兵嗎?
人工智能已經遍布金融業、銀行所有垂直領域,零售、公司、投資等。金融業以后是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融合,提升效率、提升安全、提升客戶的感受。那么我們做了分析,人工金融科技對不同銀行界的沖擊,影響都會很大。從現在來看還在支付和零售,而未來則是公司貸款和財富管理。
人工智能在根本上改變制造業,我們做的大數據、機器視覺,從設計、生產、檢測、運輸、倉儲、配送,現在幾乎普遍運用到了所有的過程。我給大家講一件事兒,智慧制造3個維度打通工業企業的數據流。我發現它們在打通第一個數據流,工業互聯網現在開始把從車間生產水平的數據垂直到財務、規劃,然后上升到云,所以它把垂直的生產管理部門打通了;第2個它可以把供應鏈打通;第3個它把整個的產品和設計改變了。也就是說,隨著信息的返回每一個產品生產的時候它都會有一個數據的影像,在這個產品的生產過程中,這個數據影像在不斷地更新。這個三維空間通過人工智能打通就是未來智慧制造。我可以說對未來的制造業,任何產品都會是,也必須是像蘋果手機一樣的產品。不是從市場的需求返回得到的,而是由企業家通過洞見未來和機器的分析得出來的新產品。而只有這樣的產品才能在市場上站住腳。所以這把整個的銷售理念從根本上顛覆掉了。
中國是12萬億元的市場,這是一個規模巨大的市場,而我們最后一公里的物流只占這12萬億元的7%。所以物流的智能化空間是非常寬廣的。
當然人工智能使得制造業變成服務業,這是一個最標準的案例。人工智能在物流領域的影響是巨大的,從生產開始、運輸、倉儲、派送到消費者,我們見到的倉儲和快遞小哥只是整個物流的最后一公里。物流平均占全世界GDP的12%。中國是12萬億元的市場,這是一個規模巨大的市場,而我們最后一公里的物流只占這12萬億元的7%。所以物流的智能化空間是非常寬廣的。
MRT對全球3000家大企業做了調查,問他們人工智能對你們影響在什么地方?今天他們認為只是在20%左右,就是在效率的提高和產生新產品上,他們認為5年之后就可以提高到60%到80%左右。
5年,這是全世界頂級的企業家對人工智能的反應。我們現在還只是在人工智能的初創階段。
人口的老齡化和結構的不平衡,大氣溫度的提升和對能源的關注、排放,以及人工智能,我覺得這是3個非常巨大的力量,正在深刻改變未來所有的經濟,從行業到產業,從產品到效率,這是一個根本性的變化。
中國怎么樣?中國經濟占世界的發展,在上世紀90年代的時候中國只占全球經濟的4%,今天中國占到19%,上升非常快。未來到2020年,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度,用PPP衡量,用市場價格衡量,都維持在30%左右。
所以在這個大的變動的格局下,中國經濟增長不管它的速度是6.5%,還是6%,它增長的能力和動能,它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力和驅動力都是在的。那么在這個基礎上,我覺得中國經濟是兩個政策,一個是改革開放的政策,一個是創新的政策,是這兩個政策在支持穩定和發展。
那么在改革開放,我們會繼續看到中國的經濟調結構,消費的比重繼續上升,儲蓄率會繼續下降,收入會提高;工業的比重會繼續下降,服務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會繼續上升。與此同時,通過去產能,通過改革國有企業,包括一系列的政策,包括整個金融改革來提升勞動生產率,我們估計所有的改革可以使中同經濟的潛在增長,多增長一個百分點的GDP。所以改革實際的間接推動力是非常大的,特別是包括金融改革。
在科技方面,我們在能源和環保上,現在已經是非常關注,投入也非常大。中國現在是世界上唯一可以和美國競爭的第二大人工智能大國,現在走得也是非常的前沿,從研究走向科創、走向創新、走向產業化和企業化的過程。在這兩種力的綜合推動下穩定和發展,我對中國經濟的發展也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