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變“學會”為“會學”,它在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訓練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上有著極大的優勢。在具體的教學中要認真落實:檢查學案、了解學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合作、探索、交流,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當堂檢測、布置作業,培養學生及時復習的習慣。從而使學案導學發揮最大效益。
關鍵詞:學案導學;習慣;培養
習慣是指一個人在某種情況下自動執行某些行動的需要或特殊傾向,它主要是在長期訓練、模仿、實踐中形成的。習慣一旦形成,就會成為人的一種需要。培根說:“習慣是一種強大的力量,可以支配一個人的生活。”托布里德也曾經說過:在日常學習生活中,一盎司的習慣抵得上一磅智慧。薩克雷說:播種行為,收獲習慣;播種習慣,收獲個性;播種個性,收獲命運。良好的習慣使人終身受益。對于中學生來說,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提高學習效率的保證,更重要的是它奠定了自主學習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是一個人能否成為人才的關鍵。我國著名的教育家葉圣陶說:“教育就是養成習慣。”千累萬積,更好的保持良好的習慣。因此,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不僅對他們的學習的成功奠定了基礎,也為他們的未來成長創造了良好的條件。
從目前初中生的學習狀況來看,由于家庭環境的影響和學校教育的局限性,仍存在著種種影響學習效率的不良習慣。如:沒有合理的時間安排,課前預習和準備較少,不能合理地使用參考書,不善于課后檢查材料和閱讀,沒有合作探究的習慣,等等。這些壞習慣會導致他們的學習困難,造成一些麻煩。從這個意義上說,好的習慣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甚至影響他的一生。時下,以“學案導學”為抓手,構建高效課堂的教學革新在相當一部分學校如火如荼地進行。這種教學模式極大地提高了教師和學生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使學生學會學習、樂于學習,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高階思維,促進深度學習,能夠使學生形成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的學習習慣,從而達到優化課堂教學的效果。那么,如何運用“學案”來培養學生的良好學習習慣呢?筆者認為:應從“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基本程序去著手,具體從以下三個方面去著力。
一、 檢查學案、了解學情,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
通常情況下,老師在上課前把事先設計好的學習計劃發給學生,學生可以參照“導學案”的設計思路,有目標地對本節課的相關知識進行預習。在教學前,教師檢查學生“預習學案”的完成情況,督促學生課前預讀課文,自行解決生字詞,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學生可以借助工具書、查閱資料等,對自己感到模糊、不理解的知識事先做圈點批注,確定自己課堂學習的重點。由于學生對新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有目標、有針對性地自學,并為后續的課堂學習打下了良好基礎,隨著時間的推移,他們可以養成獨立自學的好習慣。教師通過知識清單對學生進行抽測,及時了解學生的知識儲備,也為后續的教學做好了準備。
二、 合作、探索、交流,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學習習慣
這個環節是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最重要節點。在課堂上,教師鼓勵學生提出自主學習中遇到的困難和關鍵問題,并通過與小組成員的合作討論找出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小組成員應根據自己的學習能力相互匹配)。這樣,就容易激發學生觀察和思考的積極性,同時培養學生積極參與的能力,最終形成合作探究的習慣。在這一環節中,教師還要考慮初中學生喜歡表現但又有點羞怯的心理,設計不同類型的問題供大家或個別學生回答,如有必要,也可以讓個別學生上黑板出示。教師糾正學生陳述中的知識錯誤或答案中表達不準確之處,進行積極有效的評價。在這一過程中,教師一定不要忘了肯定學生的學習行為,這樣可以有效地激勵他們積極學習,幫助他們克服浮躁的壞習慣。在此基礎上,針對學生在交流和探究中存在的問題,教師進行精準的講解,厘清易混淆的地方。這樣更有利于培養他們專心聽講的習慣。
三、 當堂檢測、布置作業,培養學生及時復習的習慣
當堂檢測、布置作業這一環節是導學案中必不可少的,是課堂教學效果反饋的主要手段。但在設計時應充分體現分層教學的理念,照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讓他們嘗到成功的滋味,感受到動力,體驗挑戰,讓每個學生從“學習指導計劃”設計的實踐測試中有所收獲,最大限度地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增強他們學習的自信。因而,當堂檢測一定要根據學生的學習水平,分層次進行設計,難易適中,梯度合理,面向全體。對于導學案中作業的設計,也要根據學情進行分層設計,作業要少而精,除有層次、有坡度,還要分基礎作業和拔高作業,學生可根據自身的情況進行選擇。這樣,通過測試或作業,可以使每位學生學有所獲,有成就感,不但達到了及時復習的目的,還可大大激發學生——特別是“學困生”的學習積極性,從而更好地培養他們良好的復習習慣。
總之,學習習慣是在長期訓練的基礎上形成的一種難以改變的穩固的行為,它也是學習方法和學習態度有機結合而形成的一種穩定的動態定型。它與學習態度有關,與學習方法密切相關。可以說,學習習慣是學習態度和學習方法的集合體。“學案導學”教學模式的最終目的是使學生變“學會”為“會學”,可見,它在對學生進行學習方法的訓練和良好學習習慣的培養上有著極大的優勢。“導學案”的使用,有利于改善學生以往怕犯錯誤、怕出丑而不敢回答問題的心理狀態,為學生創設了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建立了民主平等的師生關系。課前,學生主動地利用“導學案”自覺預習、查閱、批注;課堂上學生主動參與,合作探究,大膽展示……這是培養學生形成提前預習、認真聽講、樂于合作、獨立思考、及時總結等良好學習習慣的最佳途徑。學生一旦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就會使漫長的學習生涯始終充滿輕松與喜悅,從而使終身學習成為可能。這也正是“學案導學”課堂追求的終極目標。
參考文獻:
[1]周萍.播種一種習慣,收獲一個命運[J].新課程學習,2013(下).
[2]侯良絹.重視學習過程評價,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J].課程教育研究,2014(5).
作者簡介:
張永紅,甘肅省武威市,甘肅省武威第二十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