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長期的識字教學實踐證明:若能巧借字理進行識字教學,這樣的教學會是合理的、科學的。
關鍵詞:字理;識字心理;識字教學
一、 前言
識字教學的合理性、科學性,一直都是老師們關注的話題。目前,我國先后出現了多種識字教學法。它們各有優點,互為補充,常有交叉,并不互相對立。其中,“字理識字”的本質過程是分析、理解、記憶漢字的形義音聯系。巧借字理進行識字教學,將是科學的、有效的。如何巧借?
二、 追根溯源,準確解析獨體字
獨體表義字是由一個意符構成,它的兩個來源是古代象形字和指事字。它們具有較高的構字率,掌握這兩種字的理據,能有效提高識字效率。例如,部編教材中的《日月水火》,文中出現了象形字。教材中配有簡筆畫,右下角出現甲骨文漢字,最右邊是楷書。編者的意圖非常明顯,那就是要求我們老師在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溯源、對照。在“溯源”中了解漢字的產生、演變過程;在“對照”中形象地感知圖和小篆、楷書之間的聯系。教學時,我們應當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引導學生觀察簡筆畫,再讓學生通過圖畫與甲骨文對照,建立簡筆畫與甲骨文之間的聯系再來識字。這時,孩子所認的文字不再是抽象的符號,而是具體生動的事物了。由于追根溯源、圖文對照的方法,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學生自然能輕松地掌握獨體字的形義音。
在獨體字的溯源對照教學過程中,常需要老師提供原始的實物圖。為了讓孩子便于找到漢字形成的根源,要求老師所找的實物圖或抽象圖,必須具有典型意義,不可隨便找。
三、 加強偏旁的字理教學,實現一舉多得
從現代漢字著眼,在7000個通用漢字中,形聲字有3975個,占到56.7%。因此,學習并掌握那些具有表意功能的構字字符,就能讓學生逐步形成識字能力,從而學習會意字和大量的形聲字。
例如,學生學習了“月”字,便知道“月”是象形字。當出現帶有“月”字的生字時,老師應加強“月”偏旁的字理分析。教學中,老師可以出示“月”的小篆“”和“肉”的小篆“”后指出:它們形近易混,在它們獨立成字時分別寫作“月”和“肉”,當偏旁時,都寫成“月”。一般當“月”字旁出現在漢字的右邊時,所從字與月相、光亮、時間等義有關。如“明、朝、朗”等;一般當“月”旁出現在漢字的左和上下部時,則與肉體有關,如“肌、腎、背”等。這樣,學生學到帶有“月”的生字時,就能根據“月”字的位置去解析它們的形義了。還比如,我們告訴學生“頁”與人的頭部有關,“疒”與疾病、痛苦有關,等等,學生就能快速學會帶有這些表意字符的生字。
值得強調的是,老師要加強漢字學的學習,正確解析二百零一個部首的形義,才能讓識字教學收到一舉多得的效果。
四、 分組對比形近部首,正確識記合體字
在201個部首中,有一些部首字形很相近,如:“辶”和“廴”,“攵”和“夊”“礻”和“衤”等。老師若能將字形相近的部首加以歸類辨析,能更好地幫助學生正確識記合體字。
例如,老師發現有部分學生把“腳”字的“卩”寫成“阝”。老師便相機出示形近部首“阝”和“卩”,并問:你們看,“阝”“卩”這兩個部首像什么?人們習慣稱它們為“左耳旁”或“右耳旁”和“單耳刀”。你們覺得它們和耳朵有關系嗎?(有!)真有關系嗎?我們一起看看這三個部首的演變過程。師板演講解:阝(左阜):→→阜;阝(右邑):→→→邑;卩(單耳刀):→→卩。寫在左邊的“阝”是“阜”的簡寫,稱作“左阜”,習慣上稱“左耳旁”。“阜”是象形字,本義是土山,在合體字中多作形旁,所從字與山、階梯等有關。寫在右邊的“阝”是楷書“邑”的簡寫。“邑”是會意字,原本的意思是人群聚居的地方。帶“右邑”的字一般與地名、地域等有關。“卩”是象形字,原義是屈膝跪坐的人,作為形旁時,所從字與人或人的腿部動作等義有關。所以“腳”字右邊是“卩”。
當學生寫錯字又不知為什么錯時,老師可巧借字理,進行分組對比教學,啟發他們辨析,能有效降低錯字率。形近部首的字理教學,應根據需要,靈活地穿插在語文課中,做到“不憤不啟”,不可進行集中教學或“硬塞”。
五、 分解組合,靈活解析合體字
合體字是由基本字,運用會意法和形聲法造出來的。因此,教學合體字時,應先引導學生分解它的構字部件,知曉它們的基本含義,再學習它們組合后的整體含義。這樣不僅能知其字義,還能記其字形。
例如,教學“從”時,教師可采用演示法,讓一個同學走在前頭,另一同學緊跟其后,學生自然明白“從”字的形義了。教學“尖”字時,老師在黑板上用簡筆畫畫出圖形“∧”,學生也自然知曉,上面小,下面大就是“尖”。又如,人教版小學語文三下第10課《驚弓之鳥》中出現了生字“雁”。學生書寫時常常漏掉一個“亻”,或把“隹”字寫成“住”。所以教學時,我先把“雁”字分解成“廠”“亻”“隹”并出示對應的實物圖和小篆。并告訴學生,“廠”古時讀“hǎn”,象形字,本義指山崖伸出的部分,這里作聲旁;里面的第一個單立人表示大雁飛行時排成的“人”字;“隹”字在這里作形旁,指鳥。所以“雁”字是指一種喜歡棲息在山崖底下,飛行時常排成“人”字形的鳥。
再如,教學“紅旗”的“旗”時,老師應按漢字的內部結構拆分,把“旗”字拆分為左上的“”(yǎn)和右下的“其”,并告訴孩子:“旗”字的形旁是“”,聲旁是“其”,“”本義是旗幟。這樣的內部結構拆分和解析,才能讓孩子正確掌握它的形音義,書寫時自然不會丟掉“其”上面的撇橫。
需注意的是,對合體字的溯源分解,要符合事實,不能隨意編造。老師要明確認識:并不是每個漢字都能講出構字的道理來,特別是半意符半記號字不宜用溯源分析,不能為了追求字字講理,牽強附會。老師要努力做到,只要是講字理就要講對,不懂就不要亂講。
六、 結語
事物總是處在不斷發展和變化當中,我們的漢字也一直在演化和簡化。我們要不斷地學習和研究現代漢字新六書,做到對漢字能進行正確、生動地解析。總之,巧借漢字的字理開展識字教學,才是科學的、有效的識字教學,才能切實提高識字教學效率,才能讓我們的孩子喜歡學習漢字,主動學習漢字,并在學習中感受祖國文字的魅力。
參考文獻:
[1]蘇培成.現代漢字學綱要[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
作者簡介:
林美勤,福建省漳州市,漳州市新橋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