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的指導下,教師對于幼兒學習的特點與方式要深入理解,其中體驗作為幼兒的重要學習手段,應當以區域游戲為導入,通過投放適當的低結構材料去支持幼兒在自由狀態下自發學習。由此可見,在促進幼兒自發學習的過程中低結構材料的投放策略極為關鍵,文章便針對這一策略展開深入分析。
關鍵詞:低結構材料;投放;幼兒;自發學習
課程改革數十年來,先進的幼教理念已深入人心,但在教學實踐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將幼兒園教學設計成具有高度結構化的封閉性活動,導致幼兒被動學習的現象嚴重,過程規定多、評價“一刀切”、遠離生活情景、忽視直接體驗,注重知識技能的獲得等。如何突破被動完成學習任務的模式?借助低結構材料促進幼兒自發學習恰恰是我們積極探索的一種開放的、符合幼兒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的幼兒園教學實踐范式之一。
什么是低結構材料?即,那些沒有被賦予明確要求、具體目標以及詳實玩法的材料,比如生活中常見的易拉罐和紙箱等。這一類游戲材料成本較低、富于變化,能夠給予幼兒形象而鮮活的認知沖擊。低結構材料有著極強的可塑性,大多為半成品,所以投放之后需要幼兒開動自己的大腦去自發制作與改變,而在這一過程中幼兒的大腦、眼睛、手等器官都能得到鍛煉,不僅提升了幼兒的想象力、創造力及動手實踐能力,也能讓幼兒在游戲過程中掌握更多知識。此外,低結構材料往往來自于日常生活,與幼兒的生活認知相符,所以更能激起幼兒共鳴進而促進幼兒的自發學習。然而,一提到“低結構活動”,很多老師不免都陷入“好像明白,又好像不明白”的困惑。它有目標嗎?它和游戲、教學有何關系?教師如何投放材料……究竟如何選擇和運用低結構材料才能更好地支持幼兒自發學習?基于此,筆者結合自身教學思考,對低結構材料的相關投放策略展開探析。
一、 結合幼兒年齡與性格特點投放低結構材料,支持幼兒自發學習
幼兒教師在投放低結構材料的過程中,一定要密切關注不同幼兒的年齡與性格特點,堅持以生為本的教學原則去保證材料投放的有效性,體現出支持幼兒自發學習的目的。
(一) 投放形象性材料
顧名思義,形象性材料指的便是形象特點鮮明且能夠快速喚醒人們認知、感知的材料。通常來講,材料的形象性并非適用于所有人,不同年齡段的人對形象認知也有差異,屬于一個逐步遞進的過程,由最初的低級到后面的高級,所以要保持循序漸進的態度。在幼兒教學中,形象性材料主要適合投放于小班幼兒,原因在于其年齡尚小,認知與理解能力尚且不足,所以在活動過程中難以自發學習。而通過形象性材料的投放,能夠使其在游戲活動中找到更多快樂,并且在低結構材料的輔助之下,低齡幼兒的思維會更加明晰,許多游戲場景則變得易于理解。比如,在開展“尋找春天”的主題活動時,教師便可將具備春天屬性的自然物體向幼兒形象地展示,如嫩綠的樹葉、鮮艷的花朵等等,讓幼兒能夠對春天這一季節有更深的認識。
(二) 投放情景性材料
所謂情景性材料則是指通過創設某一生活情景所專門投放的低結構材料,因此這類材料并非固定不變的,而應當綜合游戲目的與主題去進行更新,并且在游戲的逐步深入過程中,情景性材料的內容則逐步豐富起來。比如,教師可通過設計“醫院”這一情景,并且在其中投放藥品盒子、桌子、記錄本、聽診器等材料,讓幼兒結合這些材料去自發扮演角色而進入情景,可模仿醫生給病人看病,也可模仿病人掛號就診等等,在這些情景性材料的投放下,幼兒能夠快速結合生活認知去進行自發學習與游戲,從中掌握更多知識。
(三) 投放挑戰性材料
通常來講,挑戰性材料更適用于大班幼兒,因為年齡較小的幼兒無論思維還是勇氣都難以勝任,當然這并不是絕對的。教師投放挑戰性材料的目的便是鼓勵幼兒自發嘗試,使其創新力與創造力得到鍛煉。相較于小班幼兒而言,大班幼兒的思維會更加活躍,同時教師也需在旁邊進行必要指導,助力學生獲得良好游戲體驗。比如,男孩子對槍、車子、飛機等玩具非常感興趣,教師便可投放塑料瓶、紙盒、彩筆等材料,讓幼兒嘗試著進行飛機模型的制作,也可投放碎布條、毛線、紐扣等材料,讓小女孩嘗試制作洋娃娃。
二、 結合具體使用方法投放低結構材料,支持幼兒自發學習
筆者以為,真正的低結構活動應該是以幼兒為主導,以幼兒發起為主。教師應該關注的是過程,重視游戲,注重幼兒自主建構經驗;通過低結構材料投放,讓幼兒有充分的自主選擇機會,更多的想象和活動空間,以此完成自由探索與自主發現、表達與表現。
(一) 單獨使用的低結構材料
一般來講,年齡較小的幼兒在自發學習中會更習慣擺弄功能單一、操作結構簡單的低結構,并且在游戲過程中模仿性會更強。比如,小班幼兒看到洋娃娃則會想到要拿起旁邊的奶瓶進行喂奶。所以,教師在對年齡較小的幼兒展開低結構材料投放時,可嘗試一定的重復,即將相同的材料進行重復投放。
(二) 含多種組成材料使用的低結構材料
組合使用的低結構材料在幼兒園的大班、中班中投放極為普遍,通過投放這一類型低結構材料能夠豐富游戲內容,讓幼兒的自發學習收獲到更多樂趣。比如,教師可要求幼兒收集生活中的可樂瓶、薯條罐等物品,進行組合制作出小喇叭、電話等。在幼兒的自發學習中,這類多種組合低結構材料所制作成的玩具會讓幼兒更具成就感,動手實踐能力也得到了良好鍛煉。
(三) 符合游戲學習目標的低結構材料
為了豐富幼兒的自發游戲內容與學習目標,在低結構材料投放的過程中要充分滿足其需求。許多教師為了促進幼兒的參與自主性,會不假思索地將各類低結構材料投放其中,最終導致繁多的材料過度吸引了幼兒的注意力,造成學習目標未能實現。所以說,教師要對幼兒在游戲學習中的情況進行密切觀察,結合實際去做好材料的增減與引導工作。比如,我們設計“餐廳點餐”的主題活動時,則需要清楚地了解該游戲活動的目的在于讓幼兒學習如何與他人交往,注重交往中的基本禮儀,所以在其中投放的低結構材料一定要為這一目標服務。
綜上所述,為了更好地支持幼兒的自發學習,教師應當高度重視低結構材料在游戲中的投放策略,將游戲與學習的權利交還給幼兒,使其能夠成為學習的“主人”,如此一來不僅能夠凸顯出低結構材料的有效性,也符合幼兒自我發展的需求。可見,低結構材料的合理投放,能夠讓幼兒的游戲體驗更加良好,在其自發學習的基礎上再進行適度教學,能夠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參考文獻:
[1]林怡.發現“低姿”之趣——利用低結構材料助力幼兒園區域游戲的開展[J].中外交流,2018(42):210.
[2]覃茗.幼兒園自主游戲中低結構材料的投放策略[J].文學教育(中),2017(2):83.
[3]王雪君.低結構材料在幼兒活動中的運用[J].江西教育,2018(21):96.
作者簡介:
蔡秀環,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浦縣江濱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