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最新一輪的課程改革中,教育部明確提出了提高學生學習能力、優化學生學法的重要性,希望初中物理教師可以還權于學生,讓初中生通過物理學習掌握學好物理的科學方法,提高初中生的學習能力。實際上,新課改所做出的優化學生學法這一教學改革是以信息化現代社會對新型人才的需求狀態為背景的。
關鍵詞:優化;教學;效率
信息時代的到來與信息技術的普及使得知識信息的更新速度越來越快,初中生所面對的數據庫資源是十分龐雜的,他們必須要有較好的學習能力與信息篩選能力才能適應大數據時代的發展。在這一時代背景之下,初中物理教師開始嘗試讓學生主動掌握學好物理的主動權,充分發揮初中生的學習能動性。本文將從優化初中生的預習行為,訓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優化初中生合作探究行為,優化學生團隊學習品質;優化初中生的學習反思行為,豐富學生的學習素養三個角度分析初中物理教師如何才能優化學生的學習方法,以學生的學促使初中物理教學效率的穩步提升。
一、 優化初中生的預習行為
預習行為是指初中生在正式授課之前所展開的一系列自主學習行為,直接體現了初中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水平。但是,有相當一部分初中生將預習行為等同于看課本的機械活動,根本沒有認真思考舊知與新知的聯系,沒有及時匯總自己的學習疑問,更不要說根據自己的學習疑問自主搜集物理材料或合作探究。針對初中生預習能力水平低下的教學現狀,初中物理教師應該加強預習指導,設計明確的預習任務與預習檢測,甚至可以鼓勵學生自主設計預習方案,以有效的教師干預訓練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優化課前預習效果。
就如在“聲音的特性”一課教學中,筆者便為學生設計了一份預習計劃方案,優化了本班學生的自主學習行為。在預習方案中,筆者以“預習任務”“預習檢測”與“預習反饋”三個板塊規范了初中生的預習行為流程。比如,“預習任務”包括了解聲音的特性;總結樂音的音調與什么因素有關;聲音的響度是由什么因素造成的;音色的概念與特性是什么。在“預習檢測”中,筆者以知識填空題檢測了本班學生的預習情況,基本上是以教材內容為主的,只要學生認真閱讀課本內容即可正確回答。在“預習反饋”中,初中生可寫下自己在預習活動中遇到的疑問,或者是自己認為應該重點學習的知識點。如此一來,學生便可明確預習行為的一般要求,也便于筆者及時了解學生的預習效果。
二、 優化初中生合作探究行為
21世紀的“四大支柱”包括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兩個基本任務,而初中生所展開的合作學習行為本身便是他們學習物理知識的一個有效學法,所以初中物理教師應該組織學生多參與合作探究活動,優化學生的團隊學習品質。然而,保證合作學習有效性的基本前提便是合作成員的合理搭配。有的初中物理教師會隨機讓座位鄰近的學生臨時展開合作探究,導致學生小組的物理探究水平參差不齊,無法保證全員參與。對此,初中物理教師便要認真分析學生的物理學習水平、生活經歷、性格愛好、學習品質等多個因素,以異質小組保證每個初中生都能通過合作學習實現物理進步。
就如在“測量物體的密度”一課教學中,筆者便鼓勵學生自主利用學校的物理實驗設施測量不同形態物體的密度。在本輪物理實驗中,初中生需先在組內商討測量液體、固體物質密度的一般方法,選擇相應的實驗設備,分析天平的使用方法,然后再合理分工,完成合作探究任務。在實驗操作中,學生需認真匯總實驗現象與每一個實驗步驟,在實驗結束之后匯總出以天平、量筒等工具測量物質密度的方法,分析密度大小的計算公式,由此完成物理探究,豐富學生以物理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經驗。
三、 優化初中生的學習反思行為
反思,顧名思義,就是反過頭來思考的意思。大多數初中生為了節省學習時間,或者由于自身自制力不足,或多或少忽視了物理學習反思活動的重要性。然而,良好的物理反思能力可以讓初中生及時意識到個人學習能力的不足與學習優勢,便于學生及時揚長避短地提高自己的學習能力,是優化初中生物理學習方法的必經之路。因此,初中物理教師應該主動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物理學習行為,重點回顧自己所使用的學習方法,不斷豐富學生的學習素養,促使初中生實現長遠進步,為初中生形成物理素養做好準備。
就如在“測量物質的密度”一課教學中,有的學生回顧了自己通過物理實驗學習物理知識的方式方法以及自己在實驗活動中的具體表現展開了物理反思,認為自己應該以更加謹慎與客觀的態度記錄實驗數據,而且還要精確到小數點后兩位,減少數據誤差;有的學生則回顧了自己用量筒測量物質體積的學習行為,認為自己在量取液體時的操作方法不嚴謹,導致部分液體漏出,影響了實驗結果,等等。
總而言之,初中物理教學應該是學生獲取知識與訓練個人思維能力、學習能力,汲取物理學科優秀思想品質的課程。初中物理教師應該主動分析學生在物理學習中遇到的問題與困難,通過預習指導、合作探究調控、反思干預等多種教師行為不斷優化初中生在物理學習中使用的學習方法,盡最大可能發揮教師的指導與調控作用,為構建有效課堂做好準備。
參考文獻:
[1]童美玲.與時俱進,拓展地理教學新思路[A]∥中國當代教育理論文獻——第四屆中國教育家大會成果匯編(下),2007.
[2]許波.新課程、新方法、新理念——對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認識[J].保山師專學報,2004(2).
[3]邱天鳳.樹立教育理念 轉變教育角色——論班主任如何適應新課改下的教育要求[J].安順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4).
作者簡介:
梁維俊,寧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吳忠市紅寺堡區回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