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始終是我國青少年培養的重要目標,確保小學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既有助于提高小學生的道德行為修養,而且有助于學生獲得更多的知識,朝著更好的方向發展。本文探討了小學德育工作的主要內容,并對提高小學德育工作的實效性,提出了相關策略,以便參考借鑒。
關鍵詞:小學德育;實效性;對策
當前,我國小學教育工作面臨一種新的局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把重點放在小學的道德教育上,而且教育部也越來越重視德育工作,因而小學教育也有了新的要求。學校的教育理念應以德育為主,全面做好小學生的素質和思想道德的培養工作。德育工作是小學教育的主要組成部分之一,可以在小學生的發展中發揮非常重要和積極的作用,也在教師的工作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使教師能夠獲得更多把握學生的動態信息,幫助學校順利進行日常教學工作。換而言之,德育也是師生之間有效溝通的橋梁,德育工作的良好開展可以培養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情感,并促進學生和教師之間的溝通協調。
一、 小學德育工作的內容
古往今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無數優秀傳統美德被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因此,小學德育作為基礎性教育,是至關重要不容忽視的。生活中人與人和諧相處的基礎就是良好的道德品質,而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學會做人,才會做事,做人是首要。從出生到小學入學,道德對于學生而言幾乎完全是陌生的,但隨著個人的成長,父母會教導孩子道德的重要性,什么是道德,什么是文明的行為,但這并不充分,只是道德的一小部分。在農村地區的留守家庭,父母并沒有教導兒童的機會和時間,因此,學校應做好對兒童的道德教育,以生活中的實例為學習對象,以便他們理解認識。例如,為了兒童之間的和諧相處,要教導他們團結互助,寬容友愛,并為他們詳細解釋關于道德的常見詞匯。小學教育的早期學習階段是每個兒童的啟蒙教育時期,道德教育是讓兒童未來繼續接受教育的基礎,同時有利于孩子適應未來的社會生活。
以文明方式行事的人在任何地方都是受歡迎的,相反,不文明就會受到其他人的排斥。新聞中常常會報道中國人在其他國家公共場所的一些不文明行為,還被故意拍下在外國媒體上大肆報道,這不僅使我們的國家蒙羞,而且還會影響中國公民的整體素質,讓其他國家的人認為中國人不講文明,沒有道德。但事實上,我們國家一直致力于提升國民的精神文明面貌,共同向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方向前進。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從小開始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做好文明行為教育也是德育工作中的關鍵環節。道德品質的教育也是小學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學校要教導兒童有愛國精神、社會責任感、集體自豪感、民主法治等等。愛國精神是我們人類最古老的感情之一,對我們的方向和信念給予了指導。集體自豪感在我們的生活中很常見,擁有集體自豪感,才會積極為集體做貢獻,與同學互幫互助,有為集體服務的意愿,從而促進集體團結和集體力量的強大。與此同時,面臨困難時就會受到集體的援助。在日常生活中,集體與國家一樣處于非常關鍵的位置,青少年要意識到國家大事的重要性,國家的文化特點和特色,以便為自身的未來發展奠定基礎。
二、 提高小學德育工作實效性的策略
(一) 加強德育實踐活動
大力弘揚紅色文化,開展民族優秀文化教育。在中華民族浩瀚的歷史進程中,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正是本著對國家和民族的熱愛,中華兒女才共同創造出燦爛輝煌的民族文化。我們要緊跟時代發展大勢,教育小學生正確認識國家的歷史和現在,增強愛國熱情,弘揚愛國主義精神,為振興中華而努力學習。學校應積極推動和引導小學生在各種場景開展多種德育實踐活動,為了使小學生能夠獲得積極的體驗,學校可以組織的活動如“學雷鋒日”、尊老愛幼扶助活動、環境保護等主題明確的德育教育社會類活動。讓德育教育感化小學生,使其情感得以升華,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習慣和道德標準。在校園內外延伸德育實踐教育,目的在于調動學生接受德育教育的熱情,提高德育實踐活動的成果。
(二) 以人為本為核心
在教育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德育教育的目標群體。教師努力做自己工作的同時,要以學生為核心。由于生活在農村地區的孩子,留守兒童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成長關注較少,因此教師必須更加重視與他們之間的感情溝通,并在教學過程中給予更多的關注。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尊重學生的尊嚴和個性發展,充分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德育教育的主要對象就是學生,因此,教師必須考慮和尊重學生的心理發展模式,并制定相應的教學策略,必須關注學生的心理發展需要,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在進行德育工作時,必須尊重學生的核心地位和教師的主導地位。因此,學生必須有學習的積極性,充分發揮主動性。教師要尊重學生的個性以及必須考慮到他們的各方面需要,這對于確保學生在教育和精神自由、自我價值等方面都是最寶貴和有意義的。
(三) 注重德育榜樣示范
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一個人的言行體現著他所受過的教育、文化內涵和精神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質需要長期的積淀,小學生的習慣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進行引導和約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班會、講座等形式宣傳貫徹學生的日常行為規范,堅持不懈地對學生進行教育。教師應該注重德育榜樣示范作用,從自身出發,以良好的品行、積極的生活態度感染學生。要學會挖掘小學生身上的閃光點,以便于更好地輻射到其他學生,此外還要及時糾正一些學生中存在的不良風氣。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興趣等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在課間及課外的實踐活動中滲透德育教育,培養學生的社交能力、團隊合作能力,幫助學生增長見識,樹立集體意識,團隊合作精神,這明顯比教師一味地理論灌輸更加有效。同時,小學教師可以根據教育目標對德育活動適當進行調整,也可以根據不同的節日開展德育活動,以便小學生獲得活動體驗,促進其道德品質的培養。
參考文獻:
[1]黃小輝.如何提高小學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實效性[J].西部素質教育,2017(2):43.
[2]王仕魁,謝彥波,王河濱.提高小學德育實效性淺探[J].科技資訊,2013(27):198-199.
作者簡介:
鄭秋萍,福建省泉州市,泉州市第二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