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姝瑋
摘要:本文分析了2018年旅順地區溫光水等氣象條件,重點研究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結果表明:影響2018年農業生產主要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包括6~7月的干旱、7月下旬持續高溫以及8月份的2次大暴雨到特大暴雨過程。
關鍵詞:旅順口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農業生產
2018年旅順口區平均氣溫11.4℃,較常年高0.4℃,夏季氣溫偏高顯著。全區年降水量700.5毫米,常年561.6毫米,超過常年138.9毫米;其中春季降水基本持平,夏季降水偏多,秋季降水偏少,6月下旬至8月上旬出現階段性干旱。全區日照時數2344.3小時,比常年偏少。2018年全區年大風日數為23天,比常年少26天。
旅順口區出現了一些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包括1月持續低溫;7月下旬持續高溫連續刷新極值;8月一周內出現2次大暴雨到特大暴雨,全區日降雨量突破歷史極值等。2018年旅順口區氣候條件極端性明顯。干旱、高溫和暴雨等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一定影響。
1 資料和方法
本文的氣溫、降水、日照和大風等資料按WMO和中國氣象局的規定采用新氣候常年平均值以1981~2010年30年平均為基準。年的平均氣溫、降水量、日照時數的統計值定義為本年1~12月份。春夏秋冬的劃分按照自然天氣季節,上跨上一年12月份,劃分為冬季(12~2月)、春季(3~5月)、夏季(6~8月)和秋季(9~11月)。
本文的月、季、年的平均氣溫、日照時數的異常程度,用異常度C表示:
2 主要極端天氣氣候事件
2.1 1月寒潮來襲 出現持續低溫
2018年1月22~27日,受強冷空氣影響,旅順口區現持續低溫天氣,出現今年入冬以來日最低氣溫的新低,且連續五天最低氣溫低于-14℃。
2.2 7月25日~8月4日高溫
受副熱帶高壓系統影響,從7月25日開始到8月4日,旅順口區已經連續11天日最高氣溫超過30℃,其中7月31日和8月1日連續兩天最高氣溫在35℃以上,8月1日最高氣溫達到36.6℃,為旅順建站以來歷史第二高值(旅順口區歷史上最高氣溫37.5℃,出現在2015年7月14日)。高溫期間,旅順口區大部分時段相對濕度維持在60~80%,最高相對濕度達到97%,悶熱感明顯。
2.3 8月降水創歷史極值
旅順口區8月降水量422.4毫米,是旅順常年值(1971-2010年)的3倍,創旅順建站以來歷史同期最大值。
2.4 8月14-16日全區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
受臺風外圍不穩定云系影響,8月14日夜間至16日02時,旅順口區出現陣雨和雷陣雨。全區普降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旅順本站日降水量為186毫米,創近55年(旅順建站以來)歷史同期最大值。旅順歷史日最大降水量為156毫米,出現在1994年8月8日。
全區平均降雨量171毫米,最大降雨量出現在旅順開發區,為257毫米,為特大暴雨。
2.5 8月19日-20日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
8月19日早晨開始,受今年第18號臺風“溫比亞”外圍云系影響,旅順口區各地陸續出現陣雨天氣。截至20日13時,全區普降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其中董砣子村降雨量最大,為347.7毫米。
此次過程海面瞬時極大風速達到10~11級,陸地瞬時極大風速已達到9~10級。8時53分,旅順站瞬時極大風速達到了9級。
3 極端天氣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今年旅順口區極端天氣氣候事件明顯多于常年,干旱、高溫和暴雨等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造成一定影響。
4月22日旅順地區普降小到中雨,旅順口區出現第一場透雨,這場透雨對農業生產的播種有利。但之后6月下旬至8月上旬旅順口區降水量偏少,出現階段性干旱,對大田作物包括玉米、大豆的生長不利。旱情發生時,玉米正處于抽雄授粉期,高溫干旱對玉米授粉有一定影響;水果生產大部分具備水源條件,大部分可以滿足灌溉需要,部分缺水地區也可通過農民自發拉水澆灌保證果樹生長;據實地觀察,此次旱情對果樹和設施農業的有一定的影響。少數園區用水很緊張,為了保證樹木存活不得不大量抽取地下水,導致地下水位急劇下降,甚至通過水車送水進行灌溉。蔬菜生產主要是秋季大白菜和蘿卜因高溫干旱影響將延后播種。
根據氣象數據分析和調研結果顯示,7月以來旅順口區出現連陰雨天氣,光照不足造成蘋果膨大速度較慢,對明年花芽分化也有一定的影響。連陰雨天氣影響了蘋果坐果膨大并造成發育期推后,同時連陰雨對病蟲害的發生發展有利。
7月25日~8月4日連續的高溫和暴雨對農業的影響較大,主要表現為:部分園區櫻桃種植以冷棚為主,在連續的高溫天氣影響,只能采用開棚降溫,但是由于環境溫度高,雖然沒有造成樹木死亡,但對櫻桃苗木的長勢造成影響。
整體而言,今年旅順口區的極端天氣氣候事件較多,對農業生產,特別是對大田作物和果樹造成不利影響。
參考文獻
[1]何佳,蘇筠.極端氣候事件及重大災害事件演化研究進展[J].災害學,2018,33(04):223 -228.
[2]莫麗霞. 1960-2015年廣西極端氣溫和降水事件的變化研究[D].蘭州大學,2017.
(作者單位:沈陽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