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澤同
摘要:近些年應用型本科院校已經成為高等教育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重專業、重理論,弱實踐“的教育方法已經根深蒂固,本科院校更多培養的仍是"學術型"、"研究型"的人才。應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這些問題是阻礙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的絆腳石。因此,本文分析了應用型財經類本科院校在發展中遇到的問題,并提出相應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財經類;應用型;培養模式
一、構建柔性化的課程體系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課程體系的構建是核心內容。據了解,目前不少高校普遍存在著教學模式整齊劃一、專業和課程設置狹窄的問題。嚴重妨礙了創新人才的培養,迫切需要改革傳統的課程體系。我們既要兼顧專業的發展需要,又要兼顧基礎知識的發展和人的多樣化發展的需要,并圍繞學生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優化而尋求平衡點。因此,要打破傳統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鏈式結構”模式,構建“平臺+模塊”的柔性課程體系。
1、課程平臺。
對那些服務面向較寬、體現學科基礎的課程用平臺結構組織,以保障全面發展的共性要求,體現“厚基礎”。具體操作是把課程按層次關系劃分為以下層面:
第一個平臺:公共基礎平臺。這些課程是通修的校級公共課,體現通識教育的要求。具體包括: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質的“兩課”;提高學生身體素質的體育課;使學生具備基本知識與能力素質的課程,諸如大學英語、大學語文、高等數學、計算機等。
第二個平臺:學科基礎平臺。按學科大類的基礎范圍構建,主要由本學科最重要的學科基礎課和相近、相關學科的主干課組成,反映學科大類的共性,供學科大類所有專業共同使用,以體現“寬口徑”的要求。例如,在金融學的基礎性課程中,除了“經濟學原理”這一通用基礎課外,我們還可安排以“經濟應用文寫作”、“世界經濟”等為主的文史類課程,以“政治經濟學”、“經濟法”等課程為主的政法類課程,充分體現“文科交叉”和“文理滲透”的原則。
第三個平臺:專業基礎平臺。在金融專業基礎課設計中,可以設置諸如“金融學原理”、“公司財務學”、“金融市場學”、“金融工程原理”、“投資學”等課程。
2、課程模塊。
對于服務面向較窄且需一定靈活性的課程用模塊結構組織,用于柔化具有差別的個性發展要求。即在兩級課程平臺的基礎上,構建特色突出的專業模塊課程,提供不同專業課程“套餐”供學生使用,以體現學科主線。例如,金融專業可設置以下模塊:商業銀行方向、證券方向、保險方向、國際金融方向。同時,還可設置專業方向輔助課程模塊,供專業內外學生靈活選修,以柔化專業方向,培養多種規格的人才和復合型人才。
二、建立校內、外相結合的實踐教學體系
實踐教學是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根本途徑。目前,財經類院校存在著突出應用型的特色不足、與經濟及產業的實際需要結合不夠緊密、畢業生的適應能力和就業的靈活性較差等問題。因此,必須完善當前的實踐教學體系。
1、建立多層次的實踐教學目標體系。
建立多層次的實踐教學目標體系就是把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各實踐環節作為一個整體進行考慮,單獨制訂實踐教學計劃,以形成學生實踐能力的整體培養目標體系。
2、采用多樣化的實踐教學模式。
財經類學科具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雙重屬性,要求其實踐性教學模式必須堅持兩條腿走路的方針,將校內實驗與校外實踐結合起來,充分利用它們之間的互補關系,彌補各自存在的不足,以達到我們的教學目的。
3、增強開放性的實踐教學環節。
(1)設立開放實驗室。開放實驗室面向全院的學生全天開放,為學生提供自主設計和學習的空間。他們可以在開放實驗室里完成自己感興趣的課外實驗項目或制作。
(2)建立中心網站。我們可以借助校園網的基礎設施,建立一個集教學、實驗于一體的輔助網站。通過該網站可以實現網上輔導答疑、虛擬實驗、寫作指導、發布實驗項目、上交或批改作業、課件示范、問題討論等功能。學生借此可以在任何終端機上得到幫助和指導,也可以提出問題參與討論,且受益面廣。
三、加強創新型師資隊伍建設
高校要培養合格的應用型創新人才,就必須先建設一支優秀教師隊伍。為此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為教師提供多種繼續教育的機會,更新教師的知識結構,使教師能隨時把握本學科的最新學術動態和科研成果。二是為教師創造條件,定期到有關部門、公司、金融機構參加社會實踐、掛職鍛煉,提高教師的實踐水平,并為教師進行科研和社會調查提供更多更好的機會。三是對教師進行教學方法、手段、教育管理、教育心理等方面的培訓。如舉辦青年教師講課比賽、教學觀摩、教學技能講座等。四是建立兼職教師制度。學校應該定期聘請金融部門的專業人士給學生講課或辦講座。這樣可以使學生把握最新的金融發展狀況與趨勢,強化理論與實際的結合。此外,還要改革教師評價制度,把教師的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作為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以此來促使教師自覺養成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四、完善學生考評體系
學生考評體系對教學工作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長期以來,高校采用以學習成績為主的考核評價體系。考試方法從形式上看是以閉卷為主,從內容上看是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論為基礎,考試形式呆板。這種考試制度顯然不利于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因此,建立科學的學生考評體系是培養應用型創新人才的基本保障。
1、考評體系要體現全面性。
全面性是指評價體系中的各項指標應盡可能從多層面、多視角反映學生的素質狀況。在突出重要指標的同時,必須考慮評價內容的全面性。我們在構建金融專業考評體系時,學生既要有廣博的知識又要具備良好的職業操守;既要有扎實的經濟學、金融理論功底,還要熟練掌握金融、財務、電腦及網絡等相關技能,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具有良好的專業外語能力和公共關系能力等。
2、考評體系要突出個性。
一個忽視個性、不承認個性價值的教育機制是不可能培養出創新人才的。因此,指評價體系的構建要能凸顯大學生某一方面的特長、優勢和個性,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應允許和鼓勵學生多元、獨特的思維存在,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個性和良好的興趣愛好,以避免評價結果出現“千人一面”的現象。
3、考評形式要多樣化。在考評模式上,我們要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對需要進行筆試的課程,增加主觀題的比重,減少死記硬背式的試題;探索開卷、口試、大作業、實踐報告、論文等多種形式的課程考核方式;對于實踐性強的課程,如會計和管理類的某些課程,可具體設計若干案例題,以考核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五、確立開放性人才培養模式
真正發揮校外平臺的作用,鼓勵教師走出學校,進駐企業。在工作中學習實戰技能。不要光看教師各類證書獲得多少,要看實際操作能力。這樣,教師才會把市場的實際需要帶進課堂,把學生帶進企業,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適應崗位需求的操作技能。要想解決應用型本科院校發展中的問題,必須要有政府和相關企業的支持。自身也要轉變理念,以學生為本,以企業需求為本,才能培養出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張靜,張振筍.應用型高等教育下校企合一、工學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文教資料,2015(12)
[2]王安國.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模式研究[J].中國地質教育,2012(4)
基金項目:2015年黑龍江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成果,項目編號:CJC1215086
(作者單位:黑龍江財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