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興
摘要:從家庭到幼兒園是幼兒在人生道路上邁出的重要一步,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重要轉折。幼兒的分離焦慮是一種很常見的現象,基本上每一個孩子在剛入園的時候都會出現分離焦慮。剛入園的孩子一般都會出現感冒、發燒的現象,這就是由于分離焦慮而造成的。因為焦慮會引起孩子生理上的應激反應,長時間的焦慮就容易使孩子的抵抗力下降,另外,長期的分離焦慮還會導致孩子的生理、心理上發生變化,焦慮癥常常會嚴重影響幼兒的身體,并且很容易引發感冒、發燒等心理上的疾病。
關鍵詞:幼兒分離焦慮;教養方式影響;自身因素;措施
1 家庭教養方式的影響
(1)家長的過分溺愛。獨生子女更是受到萬千寵愛于一身,不僅來自于父母的寵愛,祖輩的寵愛更勝一籌。許多家長忙于工作,孩子一出生就交給爺爺、奶奶、姥姥、老爺撫養,祖輩對孩子的愛用“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來形容一點也不夸張。在幼兒園中老師不可能一下關注到每一個孩子,孩子各種基本能力的缺乏,也是他們產生焦慮的原因之一。
(2)家庭環境使孩子缺乏交往經驗。獨生子女的特殊生活環境讓幼兒很少有和同齡人相處的機會。幼兒缺乏與其他同伴交往的經驗,長期下去,容易形成自我為中心的心理,在進入一個群體時,有時就會出現集體適應的障礙。
2 親子依戀關系的影響
(1)幼兒對父母的依戀。根據調查由父母照料長大的孩子大多都有較強的安全感,對周圍的世界信任,入園后能很快適應幼兒園生活。但由不斷更換家人照料長大的孩子內心就極度缺乏安全感,周圍的環境或人的變化都會使他們產生較強的焦慮感。
(2)父母的依戀也產生影響。因為缺乏科學的育兒知識,許多家長在孩子入園前期,就開始焦慮。擔心孩子不熟悉幼兒園陌生的環境,不敢表達自己的需要;害怕幼兒在園會發生安全問題,或者擔心受到其他小朋友的欺負。一部分家長在把孩子送進教室后就趴在門上或窗戶上悄悄觀察幼兒的情況,焦躁不安。有些家長甚至再送孩子入園時與孩子一起痛哭流涕。其實,家長的這些情緒的表現都會進一步影響幼兒,加強幼兒分離焦慮的程度。
3 幼兒自身的因素
(1)自身的個性與經驗。個性開朗的孩子,容易融入新的環境,能在短時間內與老師產生新的師生依戀關系。而性格內向靦腆的孩子,原本就不愛說話,換一個環境,就變得更加沉默寡言,有時可能會出現攻擊性行為,這樣的孩子分離焦慮現象也相對的比較強烈。
(2)生活規律和生活習慣的改變。幼兒在進入幼兒園后要按照幼兒園的作息時間去進行各種活動。什么時候吃飯,什么時候盥洗,什么時候上課,什么時候睡覺,什么時候起床,都是有時間的。而幼兒在家里的生活規律不一定與此相符。有的家庭生活作息比較隨意,一切以幼兒的意愿為中心;有的幼兒甚至有一些不良的生活規律和習慣,如:晚上熬夜,早上睡懶覺;有的幼兒精力旺盛,不睡午覺等等。幼兒園規律的生活對一些適應性較弱的孩子而言,生活規律和生活習慣的變化也會給他們帶來不適宜和焦慮。
(3)幼兒自身因素的影響。由于幼兒入園前許多家長缺乏對幼兒園、教師的正確認識,沒有幫助幼兒學習基本的生活自理技能,導致許多孩子在入園后難以完成自己的事情,如:不會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穿鞋子等等。這時,看到其他孩子很快完成自己的事情后,他就會變得很焦慮。有的孩子,剛入園時不會穿鞋子,午休起床小朋友都自己穿鞋子,當他看到同伴都會穿鞋時,他就開始不停的大哭,說媽媽沒有教自己穿鞋。顯然自理能力的缺乏,也是導致孩子焦慮的原因之一。
4 緩解幼兒入園分離焦慮的措施
4.1 培養獨立能力
(1)培養孩子獨處的經驗和能力。讓孩子獨處,并不是指丟下他一人,讓他真正的“獨處”,而是在喝過牛奶吃過飯之后,把孩子安頓在媽媽的房間里,或客廳中,讓他自己玩。剛開始孩子可能會玩自己的手,或注視某一個物體,慢慢地父母可以幫孩子準備一些玩具。只要他能專注于自己的活動,父母都不要去打擾他。
(2)當孩子遭遇挫折時,也盡量讓他自己面對。如果孩子開始吵鬧,父母可以先用和緩的聲音安慰他,讓孩子知道,父母對他的需求并不是毫無反應,但也讓他知道學習等待。
當孩子脫離幼稚期,行為能力逐漸發展成熟時,會慢慢表現獨立的傾向。父母如果能配合這些傾向,多方引導,建立孩子的自信心,同時耐心等待孩子成長,并且也包容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造成的缺失。
4.2 注重關愛行為
(1)積極地心理暗示。如孩子上幼兒園前,有意帶孩子去幼兒園,熟悉環境,并給予正面的、積極的教育,鼓勵他:“你的幼兒園真漂亮啊”,而要避免給孩子可能造成心理壓力的語言,如:“再不聽話就馬上送你去幼兒園!”、“看你到幼兒園還敢調皮!老師可不象媽媽這樣對你!”、“到幼兒園不聽話就不要你了!”
(2)讓告別變得簡單,一口袋的吻。為了緩解幼兒和家長分開時的痛苦,早上離開家之前,家長可假裝在她的口袋里給她留下幾個吻。家長在口袋里吹幾個吻,然后,合上口袋不讓吻跑出來。并告訴孩子,如果在幼兒園想家了,他可以打開口袋,爸爸媽媽的吻就在那兒等著他呢。這樣做可以讓幼兒有足夠的安全感,因為他會認為爸爸媽媽一直陪在自己身邊。
(3)給予認同和擁抱。當把孩子送到幼兒園,他因離別而哭得很傷心時,家長可抱起孩子,拍拍他的背,讓他靠在自己的肩膀上休息一會。等到他不再哭泣時,把他交給幼兒園老師。讓孩子看著你離開,而不是神秘的消失,這樣對孩子很有幫助。因為,久而久之他會明白家長一定會回來的。
5 家長積極的引導
(1)多給孩子創設一些豐富并且適宜的活動環境(如:早教中心)讓孩子之間多些溝通和互動,并且在此期間可以尋找多種樂趣。在孩子上早教課之前要讓孩子知道早教中心是個有趣的地方,有很多小伙伴在一起玩游戲,老師還會和大家一起做很多有意義的活動,可以學本領,也可以玩游戲,使孩子對其留下一個好印象,并且產生向往與期待。
(2)分離焦慮主要是孩子失去了所依戀的人,出現了不安全感。要讓孩子不產生焦慮,適應父母不在場的環境,就要讓孩子與老師建立新的依戀關系。家長平時要對孩子多夸獎老師的和氣、漂亮;告訴孩子老師會講很多故事,會唱歌,會帶你們做游戲;老師會像媽媽一樣溫柔,在帶孩子來園和離園時,可以刻意的在孩子面前與老師友好的交流,讓孩子覺得老師是爸爸媽媽的好朋友。
6 孩子什么時候才能結束分離焦慮
這種情況跟孩子本身的性格特點有關,肯定也跟父母的教育有關。首先媽媽千萬不能焦慮,你因為不想面對孩子的哭鬧,心里產生了很大的焦慮,而這種情緒寶寶是完全會感受到的。孩子因此會產生更大的焦慮。一方面懼怕離開媽媽,一方面又懼怕媽媽不高興,她會哭的更厲害。媽媽可以先放松心情,不要把自己的孩子跟其他人比,跟昨天的表現相比,每天都給自己一點信心,也給孩子一點信心。比如可以跟孩子說,你今天哭的時間比昨天短多了,你在進步啊,媽媽很高興。所以建議媽媽用樂觀愉快的心情面對分離。比如上班前可以固定性的親親孩子或者擁抱一下,讓孩子知道這就是媽媽上班的信號,同時這種信號也是讓孩子愉快的。也可以每天都約好,媽媽下班后會講一個辦公室的笑話給孩子聽,孩子也要講一個家里或者幼兒園的笑話給媽媽聽,這時分離就不僅僅是痛苦了,對寶寶來說反而是可以幸福地等待的一件事了。
7 結語
我們需要給與孩子足夠的時間,懂得“靜待花開”,讓他們慢慢的適應并喜歡幼兒園,喜歡老師,喜歡班級的小朋友,那么漸漸的,相信在老師的帶領下,孩子們一定會感受到幼兒園的獨特魅力,愛上幼兒園,在幼兒園度過快快樂樂的一天。
參考文獻
[1]王曉琳.新入園小班幼兒入園分離焦慮常用緩解策略的現狀調查研究[D].內蒙古師范大學,2013.
(作者單位:大興區第十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