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奎
通過微信幫村民賣紅糖雞鴨、忙著村里“二月二”民俗文化節前期準備工作、走訪脫貧戶關心他們的產業發展近況……春節前后,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福安市坂中畬族鄉老區村后門坪村村主任雷金玉的行程排得滿滿當當,基本上沒有時間陪伴家人。“群眾選我做代表、當主任,肩上的責任和壓力自然就大了,每天想著帶動村民們富起來,不然其他都是空話。”雷金玉說。
后門坪村距福安市區13公里,畬族人口950多人,村民原本以種植茶葉和毛竹為主,產業單一,收入低。要改變貧困落后面貌,實現鄉村振興,產業發展是雷金玉始終抓住的“牛鼻子”。經過調研得知該村土質特別適合種植水蜜桃和甜蔗,雷金玉找到鎮里、市里的專家進行探討論證,確定了發展水蜜桃和甜蔗的特色產業發展方向。
為了讓村民能種上甜蔗,雷金玉自掏腰包墊資8000多元,購買甜蔗苗分發給貧困戶以及有意向種植甜蔗的農戶,而雷金玉家里并不寬裕,父母身體都不好,8000多元對她而言也不是小數目。為提高甜蔗附加值,雷金玉引導村民制作手工紅糖。
精準扶貧戶雷伏書和妻子都身患殘疾,視力差,勞動能力有限,家里兩個孩子才上幼兒園。雷金玉知道后自己掏錢購買了兩套衣服送到雷伏書家中,鼓勵孩子要認真學習,并聘請雷伏書作為村里的保潔員,讓他在發展生產之余多一份收入,在種植和養殖方面還請了鄉里的農業專家對他進行指導。“去年甜蔗收成了,用畬族傳統工藝做成了手工紅糖,賣出了好價錢。我們還住上了兩層的新房子。”雷伏書滿是感動。
同樣是精準扶貧戶的雷清金,在雷金玉的幫扶下,脫了貧,住上了新房,家里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全村5戶貧困戶在2017年全部順利脫貧,整村人均年收入超過1.4萬元。
雷金玉是“85后”,懂網絡懂技術,她為村民們搭建了電商平臺,不僅賣紅糖,年關親戚朋友們要購買土雞土鴨,雷金玉都第一時間推銷自己村里的農產品,成了后門坪村農產品的“代言人”。
僅僅發展農業,不改變產業單一的情況,村子發展后勁依舊不足,雷金玉又著手發展鄉村旅游。“這幾年辦的‘二月二’畬族民俗文化節給村里積累了不少人氣和名氣,發展旅游產業大有可為。”雷金玉說。
發展旅游產業,首先要完善基礎設施。2018年,村里完成了河道整治、環境提升、改水改廁等基礎設施優化工程,乏人問津的后門坪有了大變樣。“今年打算把村里的梯田整出來,去年新種植了十幾畝百香果作為采摘園,走農旅結合的發展路子。”雷金玉說。
雷金玉為村里的發展常年四處奔走,身邊常帶著三張“小卡片”,一張是手工紅糖,一張是水蜜桃,一張是畬族文化,逢人就見縫插針地宣傳,將畬族文化傳播出去,把資金人才引進來。為實現長遠發展,雷金玉組織村干部和村民一道,制定了“特色產業+鄉村旅游+畬族文化”的發展模式。
2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給廈門大學管理學院外籍教授潘維廉回信,并祝他全家“福安”、一生“長樂”。短短的8字祝福,溫暖而有力量。作為福安的畬族全國人大代表,雷金玉備受鼓舞。
“今年還計劃將村民的零散茶園整合起來辦茶廠。村民們的‘福安’是我‘長樂’的源泉,我希望能將后門坪村建設成為有文化底蘊的民族村落,幫助村民實現致富夢。”雷金玉信心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