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允東
寧化是原中央蘇區縣,中央紅軍長征四個出發地之一。如何進一步推進寧化蘇區振興發展呢?經調研,筆者認為要立足地域資源,用好用足蘇區政策來發展寧化。
每一個地方都有其資源優勢。寧化是位于福建西部、武夷山東麓、閩贛邊界中部的內陸山區縣,縣域面積2407平方公里,轄7鎮10鄉1個華僑農場,總人口36.5萬。全縣耕地面積44萬畝,林地面積280萬畝。寧化又是世界客家人祖籍地,客家后裔遍布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達1億多人。寧化地處閩江、贛江、韓江“三江”之源頭,是全國糧食生產先進縣、全省最大的煙葉生產基地、全國南方重點林業縣。同時,還是全省五個邊界貿易開發試驗區之一,省級扶貧開發重點縣。基于以上寧化地域優勢,圍繞《贛閩粵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及《國家扶貧改革試驗區》等政策,特提出以下三條對策建議來振興寧化蘇區。
振興寧化蘇區,推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要發揮寧化縣具有的蘇區、客家、地質三大豐富旅游資源優勢,狠抓生態旅游,實施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程。著重從以下“三個結合”入手來抓好生態旅游。
一是紅色旅游與客家旅游結合。寧化有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全縣幾乎每個鄉鎮都有幾處紅色旅游遺址、遺跡,主要的有:城關北山革命紀念館、烈士紀念碑、毛澤東銅像、紅軍長征出發地紀念廣場;城關、石壁、湖村等地紅軍醫院舊址;淮土鄉淮陽村的第一次工農兵代表大會舊址、曹坊的秘密農會舊址、城關、安遠(里坑)的閩贛省委機關舊址;湖村鑼鼓坪長征出發地舊址、彭湃縣舊址、紅軍兵工廠遺址;泉上土堡戰役、延祥阻擊戰舊址等等。寧化不僅有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還有豐富獨特的客家祖地旅游資源。寧化石壁是世界五大洲1.2億客家人的祖籍地,每年都吸引成千上萬世界客家人前來祭祖朝圣。寧化客家歷史文化名人輩出,有鄭文寶、張顯宗、李世熊、黃慎、伊秉綬等,還有獨具特色的客家飲食文化、民俗文化等。主要景點有:世界客家始祖文化園、客家公祠、世界客屬文化交流中心;東華山古寺群、靈隱寺、水晶洞景區、普光寺;延祥明代古村、下曹客家古民居、社背土樓古民居等。可以把紅色旅游與客家旅游有機結合起來。建議打造“石壁—城關—湖村”旅游線。比如,可以每年“客家祭祖”活動為切入點,結合紅色旅游,在石壁祭祖,游覽了世界客家始祖文化園后,回城區參觀紅色景點北山革命紀念館、毛澤東銅像等;之后到湖村游覽鑼鼓坪長征出發地舊址、天鵝洞地質公園;參觀生態觀光農業等紅色、生態景觀。同時品嘗寧化燒賣、韭菜包等寧化特色美食,體驗客家民俗。讓游客們既受到紅色經典的陶冶,又感受到客家風情韻味,從而達到融思想性、觀賞性、趣味性為一體的旅游效應。
二是紅色旅游與綠色旅游結合。寧化有獨特的綠色旅游資源:東面有湖村天鵝洞群、“蛟湖”及蛟龍溪;南面有城南的石螺坑瀑布、治平高峰村的雞公崠(海拔1390米,屬寧化境內最高峰);西面有東華山、濟村的龍頭溝;北面有牙梳山、古杉木王群及安遠的朝天寨等。許多紅色旅游景區的景色本身就很優美。如湖村紅軍醫院、鑼鼓坪等長征出發地、彭湃縣舊址、兵工廠遺址,這些紅色景點與天鵝洞群、蛟湖等綠色旅游景點都匯集在一個鄉鎮,為紅色旅游與綠色旅游結合提供了很好的地域條件。可引導游客先領略天鵝洞群、蛟湖及千年銀杏的迷人風采,感受綠色旅游的美好景色,再去參觀湖村紅色舊址、遺跡,接受紅色旅游的熏陶教育。充分利用綠色旅游資源,有機地結合紅色旅游,能收到旅游的綜合效益,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
三是當地旅游與外地旅游結合。寧化旅游要謀求更大的發展就不能局限于本縣,要擴大視野,與周邊縣市(區)紅色旅游圈相結合。我們要認識到寧化紅色旅游的資源優勢。紅軍醫院舊址、長征集結出發地、北山革命紀念園3處寧化紅色旅游景點已進入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行列,這是先決條件。也要正視劣勢:寧化紅色旅游比起瑞金、上杭、長汀等周邊縣、市區起步更晚,基礎弱;寧化是經濟欠發達縣,加之能源、交通的落后也是制約其發展的因素。《規劃》明確指出:“以井岡山、瑞金、興國、上杭、長汀為核心,高起點建設一批紅色旅游精品景區和經典線路,構建原中央蘇區紅色旅游圈”。我們要借助這個政策平臺,用好用足國家的蘇區政策,主動與周邊縣、市(區)聯合,與重點紅色旅游地結合,力爭進入“紅色旅游圈”。建議與上杭、長汀、瑞金建立一條紅色經典旅游專線。借助外力、取長補短、形成一種旅游合力,以收到最佳效益。
寧化客家祖地還有獨特的生態優勢,那就是地處閩江、贛江、韓江“三江”源頭,這是非常寶貴的地域資源。我們要高度重視,保護、開發、利用好這一難得資源,充分發揮它在推進寧化蘇區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經有關專家測定,號稱福建“母親河”的閩江正源頭發端于三明市建寧縣均口鎮嚴峰山北麓。而閩江的另一大支流沙溪河卻發軔于寧化縣的翠江。從翠江流入九龍溪進入燕江后向東奔至沙溪河。贛江是江西南部的一條大河流,而贛江的一大支流就發源于寧化淮土境內的米子徑溪,流向江西石城的琴江,注入贛江。廣東的第二大河流韓江其源頭在武夷山南麓的寧化縣治平畬族鄉下坪畬族村賴家山金竹窩。此源頭之水經長汀、武平、上杭、永定進入廣東大埔與梅江匯合,流入韓江(此源頭既是汀江源頭,又是韓江源頭)。
那么如何保護、開發“三江”之源頭呢?為此有兩條建議:一是政府要組織相關部門做好源頭前期保護、開發工作。為保持“三江”源頭生態系統功能和生物多樣性,實現自然資源的有效保護和可持續利用,建議縣里成立“三江”源保護與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專門負責此項工作。組織水利、林業、旅游、環保等相關部門,負責編制并實施開發保護區建設規劃和生態旅游發展規劃。組織有關人員做好勘測、認定、立保護碑、鋪路、整治、生態管護等前期工作。二是力爭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范圍”。《規劃》第六章(第一節)明確指出:“開展東江源、撫河源、贛江源、閩江源、九龍江源、新豐江源生態補償試點,建立東江、汀江跨省流域生態補償機制”。“研究將貢江、撫河、北江、東江、閩江、九龍江、汀江(韓江)、信江源頭和以武夷山、羅霄山、玳瑁山脈為核心的區域中部分縣(市)補充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范圍。”我們要在做好前期保護與開發工作的基礎上,認真做好申報工作,力爭進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范圍,爭取國家對原中央蘇區的優惠政策,爭取享受到國家對“三江”源生態補償。有了優惠政策和補償資金,就助了振興發展寧化蘇區一臂之力。
寧化蘇區既是農業大縣重點糧區,又是重點煙區、重點林區和重點礦區。立足于這樣的縣情,傳統的名、優、特產品資源也很豐富。因此,建議在深化精準扶貧的基礎上著重發展寧化的特色產業。當前可以發展以下八大特色產業:一是發展河龍貢米。在鞏固糧食產業的基礎上,大量種植發展河龍貢米。二是發展養殖產業。建立獺兔、蛇類、羊為主的養殖基地。三是發展油茶產業。建立油茶基地。四是發展薏米產業。建立薏米基地。五是發展茶葉產業。建立茶葉基地。著重發展延祥貢茶及治平野生茶。六是發展煙業產業。要在穩定煙葉種植面積的基礎上,提高煙葉產量。七是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加快東華山生態休閑觀光農業景區、石壁現代農業示范園、鷲峰寨生態農場建設。同時建立蔬菜基地。八是發展客家小吃產業。加快客家小吃一條街建設,推進“中國客家小吃之鄉”申報評定工作。
要發展寧化以上八大特色產業,建議采取以下三條對策措施:一是以點帶面。重點培育客家小吃、薏米、河龍貢米、油茶、獺兔、茶葉、煙葉等帶動能力強的特色產業,以重點帶動一般全面發展。二是力爭國家優惠政策對蘇區的扶持。《規劃》第四章明確表明:“著力發展茶產業,大力提升茶葉品質,建設全國重要的茶產業基地。實施油茶低產林改造,推進高產示范區建設,打造全國重要的油茶深加工基地”。我們要創造條件,積極爭取申報,力爭得到國家相關優惠政策和資金的扶持。三是建議政府要在人力、物力、技術、資金、銷路等方面制定優惠扶持政策,努力發展寧化八大特色產業,從而發展寧化經濟。
總之,立足寧化地域資源優勢,采取“狠抓生態旅游、開發‘三江’源頭、發展特色產業”三大對策措施,在縣委、縣政府的正確領導和全縣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一個體制活、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新寧化定會展現在我們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