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市同安區老促會
后田老區村位于同安區西柯鎮西南部,與集美區相連。轄3個自然村,9個居民小組,1007戶,常住人口2785人,流動人口1012人。后田村黨總支下設4個黨支部,共有黨員137名。后田村是革命老區基點村,具有光榮革命傳統。解放戰爭時期,閩中地下黨組織在后田開展革命活動,建立聯絡站、發展地下組織,建立護鄉隊,開展反征糧斗爭。解放廈門時,組織28艘船只、船工20人,大米200石及其他物資,支援人民解放軍。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后田村黨總支發揮戰斗堡壘作用,以老區人民為中心,以老區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為奮斗目標,弘揚艱苦奮斗的紅色基因,帶領居民大力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打拼謀發展,二次轉產轉業,經濟迅速發展。截至2017年,社區居民人均年收入19669元。
后田村依山傍海。除了種植地瓜、花生等農作物外,海域盛產花蟹、紅蝦、花蛤、海蠣等海產品。后田村的居民世代以海營生,主要從事海洋漁業捕撈養殖和海鮮加工。在2006年至2010年廈門市環東海域開發建設中,后田村的耕地、山地、海域分批分期全部被征用。后田村民積極發揚革命老區精神,舍小家,顧國家,無條件服從國家建設。第一次是服從廈門市環東海域建設需要,500畝耕地、10000畝蝦池全部被征用,300艘漁船退出海上捕撈;第二次是服從濱海旅游浪漫線建設需要,全部耕地1045畝被征用,拆除后田海灘漁船大排檔39家,海鮮批發22家,全部離海上岸,年減少收入4000多萬元。
后田老區人民不等不靠,依托特有的海洋資源優勢和傳統海鮮烹飪技藝,在濱臨海灘天馬路一側聚集發展以“觀景、歡喜號”為標志,開張聞名廈門的“海鮮排檔美食圈”大排檔11家(日均營業額30萬元,年營業額1億多元),海味獨特、口碑良好、食客云集,飲譽鷺島,成為后田的名片。依托農貿市場改造提升項目,建立具有特色海鮮批發零售產業(52家攤位),生意十分興隆。抓住瀕臨濱海旅游浪漫線的地域優勢,利用村民每人15平方米的集體發展用地入股發展商場、農貿市場、公寓、房地產業,解決村民就業增加村民收入。目前,30畝的商業發展用地項目已取得紅線圖,項目建設已獲市、區有關部門批準,項目建成后,為后田老區村增強造血功能。還有30畝的發展用地正在規劃。
后田村堅持以村莊環境綜合治理和美麗鄉村建設行動為抓手,開展“三化一提升”行動,大力改造村容村貌,建設宜居的生態環境,實現由“村容整潔”向“美麗宜居”轉變。早在1996年,老區村就開展美麗鄉村改造,在村南端建設36間統一規劃、統一格式,整齊劃一的美麗小區,形成統一美觀的建筑風格,獲得了省建設廳頒發的“福建省村鎮住宅優秀小區”稱號。近年來又不斷提升基礎設施。完善道路網絡,建成環村路一期工程。村村通二期和BRT旁入村口道路拓寬項目已啟動。增建停車場,新建海味一條街停車場,提供車位120個,改善停車條件。完善亮燈工程,帶狀公園區域安裝高桿燈2盞,各家各戶房前屋后全部安裝LED節能路燈,共760盞,村道兩側路燈完成安裝150盞。在市、區、鎮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區委書記黃燕添、區長王雪敏的大力推動下,2017年市、區政府投入2600多萬元,在后田村建成1.1萬平方米的環村生態帶狀公園。
后田村“兩委”在規劃、引導村民新村建設的同時,注意保護鄉村人文歷史文脈。讓鄉村“留下歷史、留住鄉愁”。社區南面分布著具有閩南建筑風格的古厝群。古厝群青石紅瓦、燕尾飛脊的建筑風格盡顯閩韻存遺之美,一座座古厝戶戶相鄰,錯落有致,周邊還有古榕樹、古井、祠堂和廟宇,更加凸顯厚重的歷史文化氣息。
后田老區村有效的治理、文明的鄉風、獨特的閩南漁村文化和浪漫的濱海自然風情,散發著特有的文藝氣息。自2013年以來,國內及福建、廈門區域內一些知名藝術家陸續自發聚集到村,租下古厝作為文創基地搞創作。西柯鎮政府因勢利導,撥專款用于租金補貼、活動經費贊助。目前,社區共有13家文創團隊駐村,先后在社區舉辦了“聲音藝術節”、“林寶春畫展”等活動,不斷吸引新的藝術愛好者前來參觀和創作,提升了后田村文化藝術氛圍,文創產業雛形初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