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弘毅

摘 要:本文通過大量的模型假設和簡化,將籃球運動中的罰籃簡化為一個幾何概型問題,由此得到的結論是:隨著出手時的角度增加,籃球的運動軌跡變高,落筐時的速度與水平方向的夾角也變大,命中率上升。這一定性的結論與真實的籃球比賽體現出的規律相符,同時也能夠為投籃訓練提供一些指導。本模型做出的假設和簡化很多,比較粗糙,因此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關鍵詞:罰籃;命中率;數學模型;入筐角度;命中區域
中圖分類號:G8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9)05-0213-03
1 課題背景
籃球,目前最熱門的體育運動之一。不僅需要個人能力的展現,還需要團隊每個隊員的合作,配合以及戰術的制定。而當對方犯規時,罰球,就主要看的是你罰籃的命中率了。在無數的籃球比賽中,罰籃是非常重要的得分手段。它是唯一一種不允許對方進行防守的得分方式。強如NBA球員,也有很多人的罰球成為球隊的弱點,在重要的比賽中受到針對,必須被教練員換下,無法發揮自己的作用。典型的例子如,沙克·奧尼爾、德懷特·霍華德、德安德魯·喬丹等。
在生活中,球場上,有的人,罰籃板球時總會打到籃筐而彈出,命中率低,而有些人卻能做到百發百中。其中自然會有所謂的“手感”因素,也就是對球掌控能力的好壞。對于經常投籃的球員來說,經常打籃球和好久沒打籃球兩種情況,對球的掌控熟練度是有很大差別的。除此以外,個體反應快慢,身體素質的差異也影響命中率。顯然,一名專職籃球運動員和業余愛好者對抗,那么運動員更能夠保證做出標準或高難度的動作。命中率自然也大有可能提高。
上述這些,再加上肌肉記憶和心理作用等方面的差異,歸根結底都是從個體生物學角度找原因。但從運動訓練角度來說,這些個體差異甚至包含太多的隨機因素,不能夠成為訓練項目設計的依據。我希望通過本文,討論籃球入筐落點與命中率的關系,以科學的角度認識罰球的命中率,從而可以為投籃訓練提供一些新思路新想法。
2 數學模型
2.1 參數定義
入筐角度(θ):籃球剛碰上籃筐所在平面接觸時籃球速度與水平面的夾角。
落點:籃球剛與籃筐所在平面接觸時的接觸點。
總區域(S):作為一個球員,即使在最極端情況下,投出的罰球落點也不會離開這樣一個區域,該區域稱為總區域。
命中區域(S陰影):能進筐的籃球,其落點所在的區域。
出手角度(α):籃球出手時的速度與水平方向的夾角。
命中率(P):籃球入筐的概率。
2.2 模型假設
從模型的復雜性不能過高和真實性不能太差兩個方面進行考慮,做如下假設:
(1)忽略籃球的下旋角速度,認為是在空氣中平動,而不轉動;(2)忽略籃筐的彈性,認為籃筐無彈性是剛體;(3)忽略空氣阻力;(4)因籃球運動速度較大,在籃筐附近,籃球的運動軌跡近似看作直線運動;(5)總區域是籃筐的正上空,其面積就等于籃筐圍成的面積;(6)球員投出的罰球落點在總區域中呈均勻分布,因此由幾何概型,P=S陰影/S。
2.3 數學模型
模型以國際籃球(FIBA)標準為基礎建立,籃筐高度 H=3.05m,籃筐中心與罰球人員距離L=4.225m。
籃球半徑r=12.3cm
籃筐內半徑R=22.5cm
以籃筐為主要對象考慮如下:
①當落筐角度θ=45°時,如圖1,當球的重心位于籃筐半面內時,如圖1所示陰影面積為籃球重心所能穿過的點所組成的重心區域。
又因為以45°角度斜向下落,可以將籃筐周圍的運動近似看做直線運動,所以將重心區域斜向上45°移動r的距離,再由豎直方向投影得到落點的大致區域位置如圖2所示。
又因為當籃球落點在最前沿,如圖3所示
籃球具有斜向下45°的速度V,所以水平分速度VX= Vcos45°=V,豎向分速度Vy=Vsin45°=V
在籃球接觸籃筐瞬間會受到視為剛體籃筐一個向的支持力,足以改變籃球運動時的豎直分速度Vy,籃球會被彈飛。所以當籃球沿切線l斜向下45°運動時,正好不接觸籃筐進筐。
∴過圓心A作AB⊥l,延長AC交l與E
∵∠BDF=45°,∠BDC=135°,∠ABD=∠ACD=90°
∴∠BAE=∠AEB=45°
∴△ABE為等腰直角三角形
∵AB=AC=r=12.3cm
AE=12.3×≈17.39cm
DC=CE=12.3×(-1)≈5.09=d
所以落點實際位置應為圖5所示的陰影部分。
陰影部分可簡化分為兩部分計算面積S陰影,上半部分是半圓,下半部分不是個規則形狀,限于我的知識水平,將其近似看作是半個橢圓
S上=≈163.34cm2
S下=≈81.83cm2
S陰影=S上+S下=245.17cm2
S筐=πR2=1589.62cm2
P1==0.1542=15.42%
②當θ=60°時如圖6
R-r=10.2cm
X==7.1cm
∵∠BDE=60°,∠BAC=60°
∵AC=ABAD=ADBD=DC
∴△ADB≌△ADC
∴d==7.1cm
S=R-r+x=17.3cm
22.5-7.1=15.4<17.3cm
△r=17.3-15.4=1.9cm
S上≈163.34cm2
S下≈132.92cm2
S陰影=S上+S下=296.26cm2
P2==0.1864=18.64%
綜上:P1 同以上①②計算方法,當θ=30°概率為P3, ∴P3 籃球的P(命中率)-θ(落筐角度)圖象大致如圖8,隨著落筐角度增加,罰球的命中率單調上升。 根據假設3,籃球運動軌跡是一條拋物線,若球的初速度有一個上限(即人手腕的力量不能無限上升),出手角度就只能在一個特定的范圍內變化,才有可能命中。定性地說,出手角度越大,落筐角度也越大。根據上述模型的計算結果,在可接受范圍內盡量投高弧線的罰球,命中率就能越高。 3 對數學模型的分析 3.1 誤差分析 首先,下旋對于投籃來說非常重要。在無旋轉情況下,當球觸碰籃筐的前沿,會被彈力沿撞擊速度方向的反方向彈飛,但若存在下旋角速度,會給籃球一個與相對運動方向相反,也就是一個近似向下的摩擦力,若足夠大可以使籃球進筐,命中率提升。因此我在本文中忽略了下旋角速度,這是可以改進的地方。 第二,我忽略了籃筐的彈性,即把籃筐作為剛體,這也是影響命中率的重要因素,在籃球撞擊時,籃筐會發生形變,不會像未發生形變時類似于鏡面反射,而是反射方向會偏離一定角度,從而影響籃球之后的運動軌跡。 第三,我在計算中認為命中區域由半個圓和半個橢圓組合而成。半圓部分在模型中是精確的,而半橢圓部分是近似的。命中區域實際上可以精確地計算出來,但這超過了我的數學水平,故用了這樣一種近似,在未來這是一處可改進的點。 第四,本文只討論了落筐角度的因素,正如課題背景部分所述,罰球綜合地考驗著球員的生理、心理、技巧等。這許多因素都沒有在本文中加以討論,但是為了討論這些因素,一方面可以把它們與總區域的面積建立聯系,另一方面也可以考慮放棄假設6,認為投出手的籃球“更可能”命中籃筐中心,而不是均勻分布于總區域中。 最后,假設3和假設4都導致了模型中涉及的籃球運動軌跡與現實存在偏差。這也是可以改進的。 3.2 指導應用 通過本文的分析,我們得到定性的結論:在投籃時,應使籃球運行軌跡拋物線高,弧度大,保證入筐時的角度足夠大,就能使觸筐的機會減少,增加“空刷”的概率,提高罰球的命中率。這一結論可以應用于投籃訓練。 3.3 改進的潛力 通過以上分析不難指出這一數學模型可供改進的一些點: (1)本文簡化了模型,未涉及籃球運動時自轉問題、籃筐彈性問題以及空氣阻力的考慮。為了考慮這些因素,可以簡單地在本模型的基礎上加入相應的修正量。(2)為了簡化計算,形狀復雜的命中區域被我簡化成了,方便計算的半圓+橢半圓圖形來計算,為了算得更精準,可以用MATLAB等工具精確化。 4 結論和建議 本文研究了罰球時的籃球入筐的概率,用忽略空氣阻力、不繞質心的轉動的情況下的運動來討論命中率。 通過建立模型,得到了罰球時籃球入筐的運動情況并簡化,并得到籃球的入筐角度與命中率的關系,命中率隨入筐角度的增大而增大,當籃球的入筐角度在合理范圍內達到最大值時,命中率達到最高。 教練員在日常練習中要特別加強罰球規范性的要求,使運動員的投籃弧線和入射角度盡量大,提高命中率與得分率。 最典型的例子,NBA的兩場季后賽中,第一場小喬丹獲得了12次罰球,罰中5球,快船贏得比賽;第二場小喬丹獲得了17次罰球,命中6球,快船輸掉了比賽。他的罰籃次數從常規賽的5.7次暴漲到14.5次,可無論他如何宣稱自己加練了罰籃,他的命中率仍是可憐的37.9%。 罰籃和投籃的命中率,會決定球隊的輸贏,教練員需加強訓練,使運動員形成肌肉記憶,提高團隊水平。 參考文獻 [1] 李鐵,賀麗.籃球罰球技術中“拋體運動方程”應用研究[J].湖北體育科技, 2015,34(07):612-614. [2] 楊愛茜,李輝.基于MATLAB對籃球運動軌跡的仿真研究——籃球運動軌跡理論性分析[J].體育科技,2015,36(05):27-29.